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浪游者的夜歌_诗歌鉴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浪游者的夜歌

[德国]歌德

一切峰顶上一片宁静,

一切树梢感不到一丝微风;

林中鸟群已沉默。

稍等,顷刻,

你也将安静。

(飞白译)

【赏析】

1780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歌德登上耶拿附近的吉克汉山。山不太高,但因位于德国高地的边缘,北临易北河平原,所以视野开阔。这是歌德在魏玛公国任职的时期。诗人因繁忙而鄙俗的事务而烦恼,甚至觉得窒息,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到特别亲切清爽,仿佛涤净了人世的浊尘。于是他在山顶本屋中题下了这首小诗。

这时,歌德31岁,青年时期的狂飙精神已开始静寂,处在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的宁静和淡淡的哀愁渐渐浸透了诗人的心灵,心灵和自然产生了一种融合感、默契感、宁静感。这是狂风暴雨之后的安静。

与他的“晚歌”相对,这首诗叫做“夜歌”。至于“浪游者”,则是歌德在魏玛时期得的外号。这是由于他为小朝廷的事务所烦,常到野外漫游而获得的。

《浪游者的夜歌》篇幅很小,词句极为简练,意象也极单纯,诗人的笔只轻轻点出了宁静的“峰顶”、“树梢”和“鸟群”。那么,这首诗何以会成为歌德的传世绝唱呢?它的神奇魅力究竟何在呢?看来,这与歌德的泛神论思想是分不开的。

歌德的思想与泛神论哲学家斯宾诺莎接近。他认为自然循着永恒的必然的规律而运行,而起作用,这种规律是神圣的。他认为自然对谁揭开其秘密,谁就感到不可抗拒的渴望,向往着那最可贵的解释者——艺术。诗人,就是和自然默契的人。

歌德的泛神论思想在许多作品中都有表现,然而正如海涅所说,在短诗中表现得最纯粹、最可爱:“斯宾诺莎的学说咬破了数学形式的茧子,变成了歌德的诗,飞舞在我们周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法言传的魔力。那和谐的诗句像一个温柔的情人一样缠住你的心,用它的思想吻你,成语故事,用它的词句拥抱你。”《浪游者的夜歌》正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1831年秋天,歌德写完《浮士德》第二部后,感到他的一生任务已经完成,重登此山,在破旧的小木屋里找到了这首用铅笔题写的诗。这时歌德已83岁高龄,他的妻子、儿子、他的好友史泰因夫人、席勒,还有歌德应邀来到魏玛时年方16岁的公爵……都已先他而去世了。老诗人抚着旧时笔迹,泪流满面地念道:“稍等,顷刻,/你也将安静。”半年后歌德逝世,这首诗就这样成了歌德的绝唱。(飞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ju/136840.html

相关阅读:“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张衡《归田赋》原文及翻译 赏析
杜甫《除草》原文及翻译 赏析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