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燕草如碧丝⑴,秦桑低绿枝⑵。
当君怀归日⑶,是妾断肠时⑷。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⑸?
注释
⑴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⑵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⑶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⑷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⑸罗帏:丝织的帘帐。
译文
燕草刚如碧丝之时,秦地的桑树已绿树成阴了。当君才开始想家的时候,妾已相思得肝肠欲断了。春风啊春风,我与你并不相识,你为何闯入了我的罗帏?
赏析
时值阳春,加上就连这个订阅号的名字也取自本诗,因此第一篇诗评就从李白的这首《春思》开始吧。在准备这篇稿子的过程中,我与几位朋友就此作了些讨论,期间也有不少错误得到了他们的纠正;及至现今成稿,仍旧不敢保证没有舛误之处。因此如有发现,还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概括地说,这首诗是闺怨题材,描写了一名女子因丈夫在外戍边而伤于春景。
首联“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分写丈夫所在的边塞与妻子所在的家乡两地春景。这里需要注意闺怨题材不是标准的叙事体,因此并无写实的必要。唐都长安,故而用“燕”、“秦”分别借代边塞与王畿是合适的。草,尤其是边塞的草,这样的意象大家想必都已经非常熟悉了。这里仅再引一句与本诗时期相近的戴叔伦的《调笑令》1以供参考:“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事实上,这样的表现方式早在《诗经》中已有所应用了,如《采薇》2就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起兴。桑作为一种生活气息及其浓郁的植物,自传说中的嫘祖始就与先民朝夕相伴,“桑梓”更是成为了家乡的代称。陶渊明也曾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作为田居生活的写照。上一篇《前言:从花盆说起》中我提到了自己有硬凑典故的毛病,这里就可寻得一处例证。几年前初读这首诗时,我曾固执地认为“秦桑”是该女子借《陌上桑》4的典故自喻,如今想来只余莞尔。
第二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略有些互文的味道。“当君怀归日”句反过来设想丈夫在外因见到春草方萌而勾起思乡之情的场景,使下句的“断肠”有了双倍的厚重感。这一构思当然并非李白独有,同时期的杜甫在《月夜》5一诗中更是通篇从妻子视角着手。但我对这句别出心裁的心理描摹曾有些个人的质疑。闺怨诗都是诗人借女性视角发声,刻画的实际上是诗人所理解的女性形象。而在我看来,女子对在外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与设想似乎应该更多地表现为“苟无饥渴”6,何况是在请缨投笔蔚然成风的大唐盛世,“当君怀归日”总觉显得格外消极了。女子必会渴盼良人早归,戍边将士也自难忘故园;但要使一名女子作出丈夫在外不谋建功立业反倒归心似箭的假设,恐怕还是不太容易的。
最后一联“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蛮不讲理地嗔怪春风入帘,是含蓄抒情的经典方式。这一句中其实可见女子已作出让步,纵然“春日凝妆上翠楼”7算是己过,但即便委身屋内也躲不过春风的侵扰,躲不过岁月的蹉跎。同是闺怨诗,李白的这首《春思》因最后一联而显得格外细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如王昌龄的《闺怨》,仅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远不能言尽心中的柔肠百转,果然王江宁还是更适合粗犷豪迈的边塞诗。
若是细品,似乎可以发现“春风不相识”中隐藏的又一重无理之处,而这一处或是诗人无心而为:年年春风如期而至,何云“不相识”呢?但正是如此,诗中女子才得以免于“似曾相识燕归来”8中所蕴含的另一层物是人非之感,才不必忧愁今春也只会悄悄湮没在等待“今我来思”的不尽寒暑中。可惜读诗的我们已不能作这样的逃避了。旧时的春风是岁依旧裹挟着尘沙而来,搅动起燕京满城的杨花柳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tangshi/390767.html
相关阅读:僧皎然 寻陆鸿渐不遇 赏析
王维 汉江临眺 赏析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怨情》译文注释_《怨情》点评_李白的诗词
《 游子吟 迎母漂上作》译文注释_《 游子吟迎母漂上作》点评_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