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李世民的诗全集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古诗大全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李世民的诗全集】

《赋萧?》

《帝京篇十首·并序》

《执契静三边》

《咏雪》

《咏司马彪续汉志》

《初夏》

《喜雪》

《元日》

《幸武功庆善宫》

《饮马长城窟行》

《采芙蓉》

《咏雨》

《咏雨》

《咏饮马》

《咏风》

《秋暮言志》

《春日望海》

《望终南山》

《仪鸾殿早秋》

《山阁晚秋》

《赋得夏首启节》

《赋得樱桃》

《咏桃》

《咏弓》

《天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咏烛二首》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秋日即目》

《首春》

《出猎》

《冬狩》

《临洛水》

《初晴落景》

《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

《度秋》

《赋得白日半西山》

《置酒坐飞阁》

《秋日?庾信体》

《赋尚书》

《咏小山》

《芳兰》

《赋得残菊》

《望雪》

《辽东山夜临秋》

《句》

《月晦》

《除夜》

《琵琶》

《饯中书侍郎来济》

《赋得临池竹》

《辽城望月》

《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厚野回丹,碧缀烟霞,》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登三台言志》

《重幸武功》

《经破薛举战地》

《赋得李》

《赋得浮桥》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于北平作》

《正日临朝》

《赋得弱柳鸣秋蝉》

《赋得早雁出云鸣》

《咏乌代陈师道》

《赋得花庭雾》

《初秋夜坐》

《冬宵各为四韵》

《赐魏徵诗》

《两仪殿赋柏梁体》

《赋房玄龄》

《冬日临昆明池》

《守岁》

《秋日二首》

《秋日翠微宫》

《春池柳》

《赋得含峰云》

《三层阁上置音声》

《远山澄碧雾》

《赋帘》

《宴中山》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赋得临池柳》

《探得李》

《望送魏徵葬》

《伤辽东战亡》

《过旧宅二首》

《还陕述怀》

《入潼关》


【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18岁时乘隋末农民大起义之机劝其父举兵反隋。李渊称帝,他任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领兵镇压隋末农民起义军,削平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立为太子,继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鉴于隋亡的教训,注意休养生息,勤政省刑,颇能任贤纳谏,励精图治。在他统治的20多年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边患消弭,人口增长,史称"贞观之治"。谥文皇帝。
  李世民文武兼擅。即位后置弘文馆,网罗优容文学之士,他自己也"留情坟典,属意篇什"(《贞观政要》卷九引房玄龄语),并对隋末宫体诗风的危害,有所认识。他比较注意诗体的"雅正",对诗歌提出了"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序》)的要求。其咏怀述志之作如《帝京篇》、《登三台言志》、《赐萧□》,巡幸田猎之作如《饮马长城窟行》、《经破薛举战地》、《冬狩》等,表现出雄才大略和戒骄惧盈的思想,流露了对贤才的渴求。其中《帝京篇》曾被胡应麟誉为"藻赡精华"的杰作(《诗薮·内编》卷二),《饮马长城窟行》被蒋仲舒称赏为"唐初大雅"(《唐诗广选》卷一引)。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赐萧□》),也极为传诵。其写景之作颇多精巧之语。但也有少数咏物诗格调不高,骨力荏弱,缺乏丈夫气,为宫体诗之余响。总的说来,在唐初诗坛上,他的诗歌雄伟不群,规模宏远,别具一格,堪称"雅丽高朗,顾盼自雄"(清代潘德舆《唐诗评选》)。明代胡震亨说他在唐诗的发展中有着"首辟吟源"(《唐音癸签》卷五)的开创作用,《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小传也说:"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98首,其中6首一作董思恭诗。《全唐诗外编》收佚诗 3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所收李世民诗,有4 首为佚诗(其中一首虽见于《全唐诗》,但仅存中间4句)。《全唐文》收其文7卷。《唐文拾遗》收其文36篇。

【唐太宗的诗歌创作】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不但在文治武功方面有杰出建树,被封建社会史学家称为天纵神武、雄才大略的令主,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不愧为鼓吹风雅、纬俗经邦的理论家和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诗人。《全唐诗》卷一收录他的诗共计八十七题九十八首,另有断句三联及他与诸大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一首。非但远远超出唐朝历代帝王,而且也超出初唐不少著名诗人,几乎等于和李世民同时代并为其臣子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及稍后的杜审言、,崔融等五人创作数量的总和。光这点也值得注意。
  按理说,封建帝王,生活圈子狭窄,作品容易流于内容空虚贫乏,形式绮摩繁缛,缺乏真情实感。可是,对于李世民的诗创作,却不能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一刀切”办法,而应根据具体篇什进行具体分析。
  唐太宗是个身兼创业与守成双重地位的帝王,早年与群众有一定联系,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他自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资治通鉴》,卷149,《唐纪十》)。隋末遍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暴,是他目击和亲历的。他青年时代即随李渊起兵太原,戎马倥偬,转战大河南北,以次削平群雄,建立李唐王朝,当时他年二十一岁。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二十九岁时,又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文武大臣协助下,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两同胞兄弟,顺利地继承了皇位。李世民鉴于隋朝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有利于发展生产、安定生活的政治经济措施,终于出现“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丰稔,米斗三四钱”(《贞观政要·政体》)的空前繁荣局面。
  与此同时,李世民远在武德四年(621年),就以秦王府为中心,“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以杜如晦、孔颖达等十八人为学士。即帝位后,更置弘文馆,与诸文人学士“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员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题下“小序”)。在一次和监修国史房玄龄的谈话中,李世民曾颇有卓识地指出:
  比见前后《汉史(书)》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贞观政要·文史》)
  这段话实际体现了李世民的文艺创作思想,即应重视作品的社会功能,反对“浮华”,提倡“词理切直”,有益“劝诫”,可裤“政理”。批判锋芒所及,何止触及汉赋?即对南北朝以来缔靡浮华诗风、文风也有所针砭。
  不管李世民提出“词理切直”、有助“劝诫”、“政理”的理论原则对唐诗发展影响如何,他自己确是带头身体力行的。例如贞观九年(635年)一次宴会上,他回顾当年夺取政权时备尝艰辛的情景,赞扬萧?是不可威逼利诱的“真社稷臣”,即席赋诗相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还在各种场合写诗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来济等大臣。都可视为是对自己提出的有益“劝诫”理论的实践。
  就今日流传的唐太宗近百首诗的题材看,较其他封建帝王的创作远为广泛多样。其中有着意刻划李唐帝国城乡山川形势得天独厚的篇章,《帝京篇十首》可为代表;也有描述各地巡幸畋猎生活的篇什,如《幸武功庆善宫》、《入潼关》、《于北平作》、《出猎》、《冬狩》等;更多的是写景抒情、即事咏怀之作,如《辽城望月》、《还陕述怀》、《过旧宅》、《望终南山》、《辽东山夜临秋》等。这些作品从内容与形式方面说,都是李世民创作中最有特色、艺术成就较高的篇章,值得重视。也有部分诗篇流于雕章绸句,纤巧浮靡,和齐梁以来宫体诗有千丝万缕血缘关系,光从题目上也可看出它们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不是“赋……”,就是“咏……”,例如《赋得樱桃》、《赋得李》、《咏风》、《咏雨》以及《秋日效庚信体》等。
  《帝京篇》是李世民的代表作,《全唐诗》将它置于卷首。诗的前面有李世民一篇长达三百言的“序”,对历代帝王加以评论之后,就踌躇满志地阐明自己的怀抱和创作动机:“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这段话正是他自己提出的诗歌创作要有助于“劝诫”、“政理”理论原则的体现。在《帝京篇》里,他以组诗形式对京城长安的形势、建筑、景物和宫廷生活,着意加以渲染描绘: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维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帝京篇十首》之一)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如何肆辙迹,万里赏瑶池!(《帝京篇十首》之五)
  尽管构思没有特别超迈精辟之处,格调形式也未完全挣脱齐梁陈隋以来五言宫体诗的影响,但字里行间反映出李唐帝国创建初期那种宏伟恢廓、乐观奋扬的气派,给予读者生机蓬勃、蹈厉奋发的感受,毕竟不能和前代那些“靡靡之音,亡国之声”同日而语。胡震亨云:“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赡精华,最为杰作。……雄才自当驱走一世。”(《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这评价是正确的。大概为了体现作者所津津乐道的“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的“雅志”,这组诗相当强烈地透露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励精图治的愿望:“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其二)。“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其四)。“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其八)。“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其十)。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这些话倒是李世民内心深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作为“贞观之治”的艺术反映,这些篇什对我们不无认识意义。
  唐太宗巡幸各地时,写下不少富于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例如《幸武功庆善宫》、《重幸武功》两诗,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结合运用,浑然一体,气势雄伟豪迈,笔墨纵肆酣畅,在唐太宗的诗中要算最出色的作品了:  ……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白水巡前迹,丹陵幸旧宫。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李世民的诗全集栏目。(http://)
  列筵欢故老,高宴聚新丰。驻跸抚田?,回舆话牧童。瑞气萦丹阙,样烟散碧空。孤屿合霜白,遥山带日红。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重幸武功》)
  对偶严整工致,已开五言排律端绪。这样内容充实、形式优美诗篇的诞生决非偶然,而是有扎实的生活基础的。史载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庆善宫,贞观六年(632年)巡幸其地,宴从臣,赏赐闾里。“帝欢甚,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曰‘武功庆善乐’”(《新唐书·礼乐志》)。另一次,李世民冬狩于峻山,宴武功士女于庆善宫南门。“酒酣,上与父老等涕泣论旧事”(《旧唐书·太宗纪下》)。皇帝和父老“论旧事”,感情激动到“涕泣”,确是不寻常的事。这组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述到“欢故老”、“抚田?”、“访牧童”等等动人场面该是实际情况的写照。再读另一首《经破薛举战地》的描述: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静,再举鲸鲵灭。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前半幅十句追叙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率师迎击薛举十万之众于扶风,“大破其众,追斩万余级,略地至陇坻”(《旧唐书·太宗纪上》)那次战略决战的经过,写得鲸吸鳖掷,虎虎有生气,非亲历其境者写不出那种鬼泣神号、天昏地暗的鏖兵恶战场面。后半幅十句则抒发旧地重游时引起的感慨:较多胜利者的自豪,较少世事沧桑的感伤。
  唐太宗也写过一些较好的景物诗,例如《采芙蓉》:  结伴戏芳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写宫中嫔妃划画舫采荷花情景,形象鲜明,十分生动。“船移”四句状物细腻,写景逼真,具有艺术感染力。他如“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首春》);“日晃百花色,风动千林翠”(《初晴落景》);“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临洛水》);“古石衣新苔,新巢封古树”(《山阁晚秋》)……,均具同样特色。
  当然,作为封建帝王的李世民也有其生活贫乏、精神空虚的一面,他的后期特别如此。他也有不少诗由于陶醉于自我表功而流于夸饰失真,甚至以空洞的说教取代诗歌的形象,谈不上有多少诗味。另外一些咏物逞才、小巧弄笔的游戏之作,同样缺乏艺术感染力。然而,恰恰是这些诗,成为宫廷诗人题材的主要来源,对应制诗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是阅读时应该进行具体分析批判的。
  如何解释李世民创作的上述两个矛盾侧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抵还是生活的变化。李世民在和房玄龄的一次谈话中,曾对国家兴亡之理作了意味深长的概括:“朕历观前代拨乱创业之主,生长民间,皆识达情伪,罕至于败亡。逮乎继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动至夷灭”(《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其实,何止国家兴亡如此?诗人的创作何尝例外!缺乏扎实的生活,诗人的创作才华就无从发挥,艺术的生命也就枯萎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gushi/956749.html

相关阅读:《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孟浩然唐诗赏析
《夏冰歌》(作者-韦应物)唐诗赏析
《门有车马客行》(作者-李白)唐诗赏析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赠李颀》(作者-王维)唐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