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1959年6月25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32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1959年6月
《七律·到韶山》译文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
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
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
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到韶山》赏析
多少梦在一次次返回故乡,“归乡”主题又是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为之歌咏不断的主题。其中有老少皆知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也有喜欢西洋诗歌的读者熟悉的“在我那怀乡病的/神秘半月下/那来自耳朵的量过的痛苦”(引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腊诗人埃利蒂斯《夜曲七章》中一小节),以及德国19世纪古典诗人荷尔德林的归乡和痛苦:“航海者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倘使怀中的财货多得和痛苦一样”。
而诗人毛泽东也在辞别故乡32年后又重返他的出生地——群峰环抱,林木青葱的韶山冲(一个滋润而深具丰华的地名)。诗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笔触展现漫长的离别之后再见的心情呢?
仅一个“咒”字噙满了多少热爱,多少思念,多少沉痛的感慨。诗人为此(为流逝的漫长光阴)而诅咒岁月的流逝,他在痛叹光阴不在,痛叹整整32年见不到故乡的面容,只有魂牵梦绕,几度在睡梦中来回飘浮。岁月为何要流逝,如同光明的白昼为何要消失,这本是客观的情况,诗人自然明白,但“须知这是写诗啊”(毛泽东语),诗人要强调他对故乡的强烈情感,对时光不再的愤怒。犹如另一位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此时我想起了他)在面对他父亲去世后,曾写过一首激烈有力的诅咒时光流逝的诗《不要温柔地走进那良夜》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柔地走进那良夜/老年,应该咆哮/咆哮并怒斥光阴的消失”。一个外国诗人同样是以一种超极浪漫主义的大无畏情怀鼓舞老年人不要面对死亡温柔地就范,老年人应该比青年人更加怒气冲天,诅咒生命的消失,换句话说即诅咒岁月的流逝。从此可见中外诗人是有相同之处的,面对时光流逝,都齐发诅咒之声。
但毛主席不愧是写诗的大作手,在前二行痛表了对故乡的眷念之后,笔锋一转,进入对过去革命斗争的高亢回忆。毛主席带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奋起造反,造国民党反动派这些罪恶“黑手”之反;“黑手”有称王称霸的皮鞭,但我工农革命武装有红缨、长枪在手。但斗争是艰难的,残酷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
第五、六句是全诗重点,同时也起到承接上下意义的过渡。这两句有石破惊天之慷慨,其中还有西风悲烈之声音,大义凛然之气势,气贯长虹之雄心。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抑或真理):一个人壮志多多,也就牺牲多多,但这又何所惧,唯有大壮志者才能改天换地、破旧立新。在这两句的后面,诗人也流露出对牺牲的亲人、朋友、同志的无尽深情。因诗人一家就有六位烈士,而且韶山最早的五名党员也壮烈牺牲。但共产党员是不怕牺牲的。诗人已向我们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新中国是以无数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最后二行诗人异峰再起,即又起一层意思,与前面形成对照,留下空间。第七句一开始就是喜看大片庄稼在风中摇曳生姿,宛若千重波浪。这里的“喜”字与第一句中的“咒”字刚好构成鲜明对照,一咒一喜,大起大落,可见诗人内心峰回路转,点两极而场景不乱,心情错落有致,真非大手笔不能调度也。32年的历史在这“咒”与“喜”之间各就各位,画出丰富的长卷图。
最后收尾一行平添了一幅乡村农民喜获丰收图:在斜阳照耀下,农民英雄们收工归家,炊烟与夕辉映掩着幸福的暮色,和平、宁谧的夜晚就要来临了。在此,诗之余韵缕缕不绝于耳,令人从读此诗最初的激动幻化到静静的无边的遐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shici/752098.html
相关阅读:曹操《龟虽寿》阅读答案及赏析-诗词阅读
刘因《观梅有感》阅读答案及赏析
春中田园作 阅读答案附赏析
韩愈与刘方平《春雪》阅读答案赏析
《南乡子?洪迈被拘留》阅读答案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