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哥舒翰简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名人故事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哥舒翰个人资料

中文名:哥舒翰

别名:不详

谥号:武愍;追赠:太尉

性别:男

民族:突厥

国籍:唐朝

所处时代:唐朝时期

出生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

出生时间:不详   逝世时间:公元757年

职业:唐朝军事将领

职位: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爵位:西平郡王

成就:屡破吐蕃、占领石堡城;夺取九曲,成立了宛秀、神策二军

哥舒翰简介

哥舒翰(不详-757年),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被安禄山俘虏,后安庆绪杀安禄山,登基为帝,不久,败于唐军而逃,将哥舒翰杀害。唐代宗赠太尉,谥曰武愍。

哥舒翰生平简介

哥舒翰,安西人(治龟兹,今新疆库车),突厥族,哥舒氏,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

哥舒翰本是突骑施(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古代的少数民族常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所以哥舒部的族人都姓哥舒。哥舒翰的祖父哥舒沮,曾任左清道率。父亲哥舒道元,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今甘肃武威县)使。母亲尉迟氏是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王之女,因此世居安西。哥舒翰家中富有,这使得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义气重诺。但由于喜欢饮酒赌博,一直是无所作为。

四十岁时,父亲去世,哥舒翰到京城长安客居三年。因他整日无所事事,长安尉很瞧不起他。经过这件事,哥舒翰遂“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凭借父亲的关系,哥舒翰便在河西节度使(治凉州,今甘肃武威)王?账下任职。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王?率军攻取新城(今青海门源)后,交由哥舒翰负责经略。哥舒翰治军严厉,“三军无不震慑”,从此稍有名气。

天宝五年(746年)正月,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不久,哥舒翰便被提升为衙将。哥舒翰能读《左氏春秋》、《汉书》,通晓大义,加上为人疏财重气,所以颇得士兵拥戴。

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再次提拔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同时还提拔契丹人李光弼为河西兵马使,充赤水军使,共同负责经略吐蕃。任副使期间,哥舒翰主要是辅助安思顺,但却不愿居人之下。不久,迁左卫郎将。当时土蕃骚扰边境地区,哥舒翰率军与其战于苦拔海。吐蕃军分成三个梯队,从山上依次冲下。哥舒翰的长枪折断,便持半截枪迎击。哥舒翰奋勇冲杀,连破三路吐番军,所向披靡。从此,哥舒翰声名大振。战后,哥舒翰擢授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 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使。

当时每年麦熟之季,吐蕃便出动大批兵马至积石军(今青海贵德)等地抢收粮食。因其势大,加上出没不定,唐军守将无人能够防御,边地人称其为“吐蕃麦庄”。六年七月,哥舒翰就任河源军使后,决心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于是哥舒翰作了精心部署,然后事先派部将王难得、杨景晖等率兵马至东南谷设伏。是月,又吐蕃派出5000骑兵前来抢收粮食。因为以往抢麦,唐军皆在城中不敢出战,时间一久,吐蕃便习以为常,这次到积石军营垒后,便放马脱甲,准备入田割麦。哥舒翰趁蕃军立足未稳,亲率精锐兵马从城中突然杀出。吐蕃军猝不及防,匆忙迎战,结果死伤过半,大败而逃。当逃至东南谷时,王难得、杨景晖等伏兵四起,一举将其全歼,无一人逃脱。经过此战,吐蕃从此不敢再来抢麦。

哥舒翰曾率兵追击敌军,但由于战马受惊,陷于河中。这时三名吐蕃将领前来刺他,他大喝一声,三将吓的都不敢动。不久救兵赶到,将他们全部斩杀。哥舒翰有名家僮叫左车,年十五六岁,以膂力闻名。哥舒翰擅长用枪,每当追上敌人时,先用枪搭在敌人的肩膀上,然后大叫一声,当敌人一回头,便直刺他的咽喉,将他挑起五尺多高,再摔在地上。左车立即下马斩其首级,他们主仆就这样配合作战,到后来已经习以为常了。

唐玄宗在位期间,极喜边功。天宝六年(747年)七月,又让河西、陇右节度使(治鄯州,今青海乐都)王忠嗣去攻打战略要地石堡城(又名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但王忠嗣一向以持重安边为已任,认为:“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王忠嗣态度引起了唐玄宗对王忠嗣的反感。十月,唐玄宗派将军董延光攻打石堡城,让王忠嗣配合。王忠嗣不得已为出军,故不积极相助。董延光因到期未能攻克石堡城,便将责任推到王忠嗣身上。加上宰相李林甫因为王忠嗣功名日盛,“日求其过”,这回便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唐玄宗闻讯大怒,遂将王忠嗣召回朝中,进行审问。

唐玄宗久闻哥舒翰之名,将王忠嗣征入朝后,又征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入朝时,有人劝他多拿一些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说:“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于是就只身背了一个包裹入朝。十一月,唐玄宗在华清宫召见了哥舒翰,二人谈的非常投机,哥舒翰才能使唐玄宗很高兴,便决定用哥舒翰取代王忠嗣。十九日,唐玄宗正式认命哥舒翰为鸿胪卿,兼西平(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太守,摄御史中丞,陇右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充陇右节度使 。

不久,王忠嗣被判为死刑。哥舒翰听到这一消息,非常吃惊。首先,王忠嗣是威镇西陲的著名边帅,觉得将士的信任,任职期间,边境数年无战事,但唐朝的威名却与日俱增;其次,王忠嗣对哥舒翰有提携之恩,哥舒翰虽年长于王忠嗣,但他对王忠嗣是非常尊敬的。这时哥舒翰正受到玄宗的器重,为了保住王忠嗣,他坚持认为王忠嗣是冤枉的,并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王忠嗣的罪。唐玄宗起初不听,走入内宫,哥舒翰随后叩头相随,“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地为王忠嗣申冤。唐玄宗看到哥舒翰赤诚之心出自肺腑,也感觉王忠嗣是冤枉的,于是免除了王忠嗣的死罪。二十七日,将王忠嗣贬为汉阳(今湖北)太守。一年后,王忠嗣忧郁而终。经过这件事,朝廷上下都对哥舒翰称赞不已,哥舒翰不但救了王忠嗣的性命,还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由于唐玄宗极喜边功,所以王忠嗣在任时推行的持重安边的国防策略无法在继续实施下去,特别是王忠嗣被贬职后,无人再敢忤怒圣意。哥舒翰对唐玄宗的想法非常清楚,所以在上任后,即图在所辖边界有所建树,再立边功。哥舒翰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青海(今青海湖)修筑神威城,原因是该城修建后,正好在吐蕃军近前,对其造成的威胁是非常大的。神威城建好后,吐蕃顿时觉得危机四伏,自己随时会有被唐军攻击的可能。为了解除威胁,吐蕃军调集兵马,在十二月冒严寒踏冰攻城。唐朝守军因不适应高原气候,加上天气极寒,没能抵挡住吐蕃军的进攻,城池失守。哥舒翰不愿放弃这座桥头堡,于是再次调人马,一举击败吐蕃军,然后在湖心的中龙驹岛再建一座应龙城,并派2000人驻守,与神威城互相策应。从此吐蕃军不敢再犯。此战,哥舒翰变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于两军争夺的前沿设防,赢得了战事的主动权。

这时,两国的战争已朝著唐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多次取胜后,唐玄宗再次把目标锁定在石堡城。唐玄宗对石堡城的情节由来已久。石堡城是吐蕃的战略要地,每次攻唐,都以此为前沿阵地。石堡城依山而建,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要攻克此城,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从开元十七年(729年)起,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唐军多次向该城发起进攻。开元十七年三月,朔方节度使(治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信安王李?采用远程奔袭的战术,方攻占石堡城。但是因河西、陇右节度使盖嘉运不思防务,石堡城于开元二十九年(74年)十二月被吐蕃军重新攻占。天宝四年(745年)九月,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立功心切,再次向石堡城发起攻击,但由于唐军只顾攻城,忽略打援,唐军再次战败。天宝六年十月,将军董延光攻打石堡城,因王忠嗣配合不积极,最终仍是失败。这些作战,除了李?那次因决策正确、指挥果断而取胜外,其余皆因石堡城山道险远,易守难攻,而未能奏效。由于石堡城屡攻不克,便成了玄宗的一个心结。

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唐玄宗命哥舒翰统领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又增朔方、河东等部兵马共6.3万人,向石堡城发起进攻。由于三面临山,均为悬岩峭壁,无法攀登,唐军只有通过唯一一条山路进行进攻,兵力无法展开。而吐蕃守军虽只有数百人,但在此却贮有大量粮饷和滚木硒石,凭险据守,以檑木、滚石牢牢封锁通往城中的唯一山道。唐军进攻数日,伤亡惨重,仍无法破城。哥舒翰大怒,欲杀一儆百,斩攻城先锋官副将高秀岩、张守瑜。高、张二将请求延期三日,倘不能破城,再杀不迟。最终,唐军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如期占领石堡城,俘虏吐蕃大将铁刃悉诺罗等400人。战后,哥舒翰因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一子任五品官,赐物千匹、庄宅各一所,加摄御史大夫。天宝十一年(752年),又开府仪同三司。

石堡城的胜利虽然得不尝失,但若从积极的一方看,对吐蕃的打击是巨大的。闰六月初三,唐廷以石堡城为神武军,派兵驻守。随后又派兵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从此,河西、陇右的防卫力量大为加强,唐军在河陇战场上的优势更为明显。天宝九年(750年)十二月,唐关西游弈使王难得率部向吐蕃军发起进攻,克五桥,占领了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南,青海湖东北)。天宝十二年(753年)五月,哥舒翰率兵一举收复了唐朝属地洪济城(今青海贵德西)和大漠门城(今青海共和东南)等城,并收复了全部九曲部落,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予吐蕃以沉重打击。天宝十三年(754年)七月二十日,哥舒翰为其部将论功行赏:“敕以陇右十将、特进、火拔州都督、燕山郡王火拔归仁为骠骑大将军,河源军使王思礼加特进,临洮太守成如?、讨击副使范阳鲁炅、皋兰府都督浑惟明并加云麾将军,陇右讨击副使郭英?为左羽林将军。翰又奏严挺之之子武为节度判官,河东吕?为度支判官,前封丘尉高适为掌书记,安邑曲环为别将。”

此时,唐蕃两国的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时一时期,在西域战场,唐军在高仙芝、封常清的率领下,也是捷报频传,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在这段时间发展到了其顶峰。“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尤其是哥舒翰所在的陇右地区,史称“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哥舒翰每次派使者入朝奏事,总是乘白骆驼,一天就可行五百里。

哥舒翰当时威名远播,历上有很多文人都写过很多诗篇歌颂过哥舒翰,如同时期的李白、杜甫、高适,北宋的苏轼等。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流传在河陇地区的民歌《哥舒歌》,诗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同时还将哥舒翰的英勇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所以,清代诗人沉德潜说:“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

哥舒翰攻取洪济城、大漠门城后,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天宝十三年七月十七日,在新收复的九曲设置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浇河(今青海贵德境)二郡及宛秀、神策二军,以临洮太守成如谬兼洮阳太守,充神策军使。神策军的建立,对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神策军后来屯驻陕州(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安史之乱爆发后,唐代宗逃难到此,观军容使鱼朝恩举在陕之兵和神策军迎扈,因统称其军为神策军。唐代宗返京,神策军始入京都正式成为禁军。天宝以后,“扩骑之法又稍变废”,神策军遂成为中央直接控制的主力部队,同时担负著宿卫和征战双重任务,在抵御吐蕃侵扰、讨伐国内叛乱、镇压农民起义等军事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史称“是时神策虽处内,而多以裨将将兵征伐,往往有功”。

唐玄宗继位初期,励精图治,使国家达到空前前盛,但统治后期,政治却愈来愈腐败。把军国政务全都委于奸相李林甫(唐朝宗室)、杨国忠(杨贵妃从兄)等人,同时还宠信边帅,如安禄山、高仙芝等人,当然也包括哥舒翰 。当时是李林甫执政,很瞧不起杨国忠。安禄山也同样瞧不起杨国忠。开元十一年,杨国忠用计成功排挤了李林甫。哥舒翰与杨国忠的关系很好,为此出了力不少。此后李林甫逐渐被玄宗疏远,而杨国忠则“贵震天下”,从此二人便结下了仇。

李林甫一直极力拉拢扶持安禄山,安徐山也暗中讨好李林甫,以固兵权。而哥舒翰则与杨国忠关系密切。由于这种原因,哥舒翰与安禄山及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虽同为边帅,都得到玄宗的宠信,但关系一向不好。玄宗多次为他们调解,并让他们以兄弟相称。十一月,李林甫死。十二月,哥舒翰 、安禄山、安思顺相继入朝。唐玄宗遂趁此机会派宦官、内侍高力士在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设宴招待他们。席间,安禄山对哥舒翰说:“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哥舒翰则回答:“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安禄山闻言,以为哥舒翰讥讽他是胡人,怒骂道:“突厥敢如此耶!”哥舒翰正准备起身回骂,发现高力士向他使眼色,这才做罢,于是托醉离去。从此,二人关系更加恶劣。

由于哥舒翰屡立战功,再加上杨国忠的极为推荐,使得哥舒翰的官职不断得到迁升。天宝十二年(753年)五月,哥舒翰击败吐蕃,声威更显,杨国为了拉拢哥舒翰共同对付安禄山,遂向唐玄举荐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进封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八月三十日,哥舒翰进封西平郡王。天宝十三年,哥舒翰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

哥舒翰青年时代就嗜酒如命,功成名就后,更是酒色相伴,因而身虚。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哥舒翰入朝,当行至土门军时,因洗浴导致中风,昏迷良久才方苏醒,本来已成为废人,入京后,只得在家闭门不。

由于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日益加深,所以杨国忠常提醒唐玄宗,说安禄山必反,但唐玄宗始终不信。天宝十四,身兼范阳(治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平卢(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河东(治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十一月初九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起兵反唐,率领5万大军,号称20万,长驱南下,向唐朝的两京洛阳、长安杀来。由于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军队大部驻屯边境,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未受任何抵抗,就占领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唐玄宗极为惊恐,急忙派入京朝见的安西四镇节度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步骑5万,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令朔方、河西、陇右等军镇,除留少数军队驻守防地外,其余部队全部内调。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接连攻陷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今荥阳东北)。封常清虽为名将,足智多谋,但无奈所募之兵都是市井之徒,毫无战斗力,而叛军的战斗力极强,史称“禄山精兵,天下莫及”。封常清先后在于武牢(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葵园、洛阳战败。十二日,东都失守。封常清在洛阳战败之后,退至陕郡,说服高仙芝放弃无险可守的陕城,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以防叛军突入关中。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是明智之举。安禄山命部将崔乾?率部入据陕郡,进逼潼关,一时不能攻下,只好退居陕郡。但此时唐玄宗却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于十八日以战败、弃地罪杀封常清、高仙芝。这一错误处置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此时,各地的援军虽不断赶至,但主帅一直没有和适的人选。这时,唐玄宗想起了病休在长安的哥舒翰,哥舒翰一来威名远播,玄宗想借其威名以利再战,二来哥舒翰与安禄山的关系不好,可以放心使用。于是起用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领兵8万讨伐安禄山。但哥舒翰知道自己的身体已不适合出军作战,于是坚决推辞。但玄宗坚持不准。玄宗又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起居郎萧昕为判官,以王思礼、钳耳大福、李承光、高元荡、苏法鼎、管崇嗣为属将,以蕃将火拔归仁、李武定、浑萼、契?宁等为麾下。又将调集来的河陇、朔方兵马及蕃兵、高仙芝旧部统归哥舒翰指挥,号称20万,进驻潼关。同时还令各地四面进兵,会攻洛阳。

临行时,唐玄宗亲自饯行,并令百官至郊外相送。哥舒翰到潼关后,因重病在身,难以处理日常军务,他难以处理日常军务,多委以行军司马田良丘代理,田良丘又不敢专断,又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思礼、李承光又争执不和,难以配合,全军号令不一。加上哥舒翰统兵“用法严而不恤,士卒皆懈弛,无斗志。”

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初十,玄宗加封哥舒翰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原职如旧。起初,户部尚书安思顺得知安禄山要谋反,便借入朝之机向玄宗奏报了此事。安禄山起兵反叛后,玄宗因为安思顺先已奏报,所以不加问罪。哥舒翰素来与安思顺有矛盾,此时又大权在握,于是就故意伪造了一封安禄山给安思顺的信,让人假装送信,然后在潼关城门口抓住此人,献给朝廷。同时还列举了安思顺的七条罪状,请求玄宗处死安思顺。三月初三,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太仆卿安元贞都因此事被处死。家人被流放到岭南。连杨国忠也无法救他们,杨国忠见哥舒翰对自己已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此开始畏惧哥舒翰。

当时人们都以为安禄山叛乱是因为杨国忠骄横放纵所致,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加上安禄山起兵是以讨杨国忠为名,所以部将王思礼就暗中劝哥舒翰:“禄山阻兵,以诛杨国忠为名,公若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此汉挫七国之计也,公以为何如?”哥舒翰也有此意,但又考虑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一时又犹豫不决。不久,事情便传到杨国忠那里,有人对他说:“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杨国忠闻后大骇,急忙好对策,然后对玄宗说:“兵法‘安不忘危’,今潼关兵众虽盛,而无后殿,万一不利,京师得无恐乎!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唐玄宗对杨国忠言听计从,立即让杨国忠去办此事。杨国忠迅速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训练,由他的亲信剑南军将李福、刘光庭分统领。杨国忠还是不放心,又奏请招募一万人屯兵于灞上,由心腹将领杜干运统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却是为了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得到消息后,知道杨国忠的部署是针对自己,怕被他暗算,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表请将驻扎在灞上的军队归潼关军队统一指挥。六月初一,哥舒翰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杜干运召到潼关,随后将其斩首,吞并了灞上军队。经过这次事件,二人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杨国忠得到这一消息,愈发恐慌,并对儿子说:“吾无死所矣!”而哥舒翰同样终日不安,一直无法下决心。

就在这段时间,战场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由于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百姓无比愤怒。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等率军民奋起抗击叛军,河北7郡相继响应。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先后率军出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入河北,在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嘉山(今河北曲阳东)等地,接连大败史思明部,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叛军东进、南下又被张巡、鲁炅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和南阳(今河南邓州。安禄山前进不得,后方又受到威胁,军心动摇,打算放弃洛阳撤回范阳。战争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转机。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利用潼关险要的有利地形,深沟高垒,闭关固守。正月十一日,安禄山曾派他的儿子安庆绪率兵攻打潼关,被哥舒翰击退。使安军主力阻于潼关之下,徘徊半年之久,无法西进。哥舒翰还多次向玄宗上言:“禄山虽窃河朔,而不得人心,请持重以弊之,彼自离心,因而翦灭之,可不伤兵擒兹寇矣。”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率4000名老弱病残的部队屯于陕州,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但哥舒翰不为所动。

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加上唐玄宗正为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的大捷而处在兴奋之中,结果过高地估计了战局的好转,下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玄宗还为此算了一卦,卦相显示:“贼无备,可图也”。哥舒翰闻讯大惊,立即上书玄宗,认为:“贼既始为凶逆,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乞更观事势。”哥舒翰与当初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守潼关时的观点基本上是一样的,都主张坚守潼关,然后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这个观点在当时是切时可行的,不仅是哥舒翰,就连身处河东前线的朔方军主将郭子仪、李光弼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在奏书中说:“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今贼悉锐兵南破宛、洛,而以余众守幽州,吾直捣之,覆其巢窟,质叛族以招逆徒,禄山之首可致。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但是,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玄宗久处太平盛世,不懂军事,轻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连续派遣中使催促哥舒翰出战,以至往来使者“项背相望”。

迫于玄宗的压力,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于六月初四领兵“恸哭出关”,驻扎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初七,在哥舒翰与崔乾?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哥舒翰与田良丘乘船在黄河中观察军情,看见崔乾?兵少,就命令大军前进: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崔乾?出兵不到一万,三五成群,稀稀拉拉,队伍有疏有密,士兵有前有后,官军看见后都大笑叛军不会用兵。而崔乾?却把精兵摆在阵后。两军一交战,叛军偃旗息鼓假装败逃,官军斗志松懈,毫无准备,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不久,叛军伏兵突起,居高临下,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兵力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一条通路。此时正值午后,东风劲吹,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通道,使唐军无法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腹背受敌,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哥舒翰只带数百骑得以逃脱,从首阳山西面渡过黄河,进入潼关。潼关城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逃回的人马坠落沟中,很快就将沟填满,后面的人踏著他们得以通过,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

初九,崔乾?率兵攻陷潼关。六月十三日,唐玄带著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以及杨国忠等官员和禁军数千人,仓皇弃离长安,经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逃往四川。当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行将士怒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于七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帝位,是为肃宗。

灵宝之战是唐军由主动变为被动的一个转捩点。由于此战的失败及潼关的失守,使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其他战场唐军的失利。在河北战场,迫使郭子仪、李光弼退出河北,使河北诸郡得而复失,安军后方得以巩固。此前由于潼关驻有唐朝近20万大军的牵制,尽管河北史思明连吃败仗,安禄山也不敢大量抽调部队增援,南阳、雍丘唐军也得以固守。哥舒翰大军失败后,安军可以无后顾之优地大量抽调部队支援其他战场,唐军的士气则因此战的失败而大受影响,各战场之间也因此难于相互呼应与支援,唐军从此陷于全面被动的局面。

灵宝战败、潼关失守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在反攻时机不成熟时勉强进行反攻决战。他急于求成,对敌我力量对比作了错误的判断,加之听信谗言,刚愎自用,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此外,唐军指挥系统混乱、人心涣散、士无斗志,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哥舒翰在指挥上的失误也是原因之一。

哥舒翰逃到关西驿站后,张贴告示、收集残兵败将,想重新守卫潼关。这时蕃将火拔归仁等等人见大势已去,便暗中商议好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然后率百余骑围住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贼至矣,请公上马。”哥舒翰上马出驿站后,火拔归仁率部下叩头说:“公以二十万众一战弃之,何面目复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乎?请公东行。”哥舒翰不同意,说道:“吾宁效仙芝死,汝舍我。”说完想要下马。火拔归仁把哥舒翰的双脚捆绑在马腹上,对于将领中不愿意投降的,也都捆起来押往东方。这时叛军将领田干真赶到,火拔归仁就投降了他,被一起送往洛阳。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骂道:“汝常轻我,今日如何?”此时的哥舒翰却气慨全无,伏地谢罪说:“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安禄山听罢大喜,立即拜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下门下平章事。然后对火拔归仁说:“背主忘义,吾不尔容。”将斯斩首。随后哥舒翰写信招降其他将帅,但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安禄山知道没有什么效果,就把哥舒翰囚禁于禁苑之中。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据洛阳称帝。四月,唐肃宗决定收复两京。九月二十八日,唐军攻长安。十月十五日,又在陕郡之西的新店击败安军5万。十六日(公元757年2月日)晚,安庆绪率领部下从苑门逃出,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临行时,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的唐将全部杀死。其后赠太尉,谥曰武愍。

哥舒翰生平评价

哥舒翰是天宝中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早年因屡立战功,为世人所赞。但晚年却屈节求生,以至晚节不保,令人无比惋惜。史书上评价说:“丑哉舒翰,不能死王。”哥舒翰生活的时间,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哥舒翰凭借强大的国力做依托,在对吐蕃的一系列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显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他的军事思想也非常丰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mingren/834152.html

相关阅读:可蕊 介绍简介-可蕊 简历-可蕊 作品
重塑我的头像
萨马兰奇——[任期经历]
毛泽东接待哪个西方国家元首的规格比尼克松还高?
北宋勤奋读书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