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钱穆诞辰120周年?钱穆的诸子学研究过时了吗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名人故事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晚清之时,中国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也由此开启了学术大繁荣的局面。这时,两千年来一直居正统地位的儒学成了中华文化专制、落后的替罪羊,被批判被攻击,而一直被冷落的先秦诸子则被发掘出来,被宣扬被倡导,而在这种宣扬和倡导之中,则承载了知识人对新社会新文化的期待。

“五四”新人胡适(1891-1962)于1919年2月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这一著作,是用现代西方学术规范研究中国本土故有学问的开山之作,引起当时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按照现在的分类,当时的学术思潮有三大倾向,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胡适是作为自由主义者,全盘西化论者,来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代表人物。

钱穆论先秦学术

本文介绍的是钱穆的诸子学研究,而钱穆正是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中的重要代表人物。钱氏不仅是学问家,也是思想家,是对儒学抱有特别情感的学者。具体到先秦学术,钱穆将其分为两流、五派、三期。这一认识在1926年所著、1931年出版的《国学概论》中已经成型,在1935年出版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完善定型,此后终身不改。

所谓两流,是指钱氏以贵族与平民思想的对立这一线索来理解先秦学术演化,即儒、墨各成一大流派。“先秦学派,不出两流:其倾向于贵族化者曰儒,其倾向于平民化者曰墨。儒者偏重政治,墨者偏重民生。法家主庆赏刑罚,源于儒;道家言反朴无治,源于墨。故一主礼,一非礼。一主仕进,一主隐退。一尚文学,一主劳作。此当时学术界分时之所在也。”(《国学概论》)

所谓五派,是指战国中期诸子分五派,系钱氏根据他们对于仕的态度而分的。所谓三期,是指诸子学说在阶段上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孔子和墨子的时期。此期仍然是贵族文化的争论,是贵族阶级的生活如何正当的问题。第二期是陈仲、许行、孟子和庄子时期,讨论的是士或知识者,也即平民阶级对于贵族阶级所持的态度问题。第三期是老子、荀子和韩非的时期。是士阶级的大整合时期,出现了反游仕反文学的思想。三期分别对应“礼”、“仕”、“治”三大问题。钱氏还提出,先秦各家相通,转相师承,递相授受。也就是说,各家的关系并不是壁垒森严,有对立无融合的,而是互有师承,互相转化。

这是钱穆对先秦诸子的整体观。将胡适的诸子学与钱穆的诸子学放在一起比较,颇有意思。面对同样的研究对象,二者的分析方法、关注角度,甚至情感态度很不一样,但却同样地精彩。作为读者,比照阅读之后,除了对研究对象的各侧面增进了解外,也不禁抚卷三思。

《先秦诸子系年》

治学讲大局,通贯全体

钱穆在一篇《谈诗》的文章中曾经说到诗的写法:“这首诗是先定了,你才想到这一句。这一句先定了,你才想到这一字该怎样下。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了句才有字。应该是这首诗先有了,而且是一首非写不可的诗,那么这首诗才是你心中之所欲言。有了所欲言的,然后才有所谓言之工不工。”

钱氏所说的写诗之法,诗人们未必赞同。但这可以看作钱氏治学之法的夫子自道。即,面对研究对象,钱氏总是先有一个大的构架性的把握,然后分出类型,划出发展阶段,最后才进入细部研究。他从不拘泥于细节,而是让细节为整体服务。这也正是钱氏一再标举的治学方法:“非通群经,不足以通一经。非通诸史,不足以通一史。非通百家,不足以通一家。”的确,钱氏著作总是显示出一种时空大架构,气度不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mingren/810985.html

相关阅读:北宋勤奋读书的名人故事
萨马兰奇——[任期经历]
可蕊 介绍简介-可蕊 简历-可蕊 作品
毛泽东接待哪个西方国家元首的规格比尼克松还高?
重塑我的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