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最勇于任事的宰相张居正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名人故事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从秀才、举人、一直到进士,最终位极人臣官至内阁大学士。在其担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十年里,他凭借自己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凭此赫赫功绩,他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他也因此巨大的历史功绩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因其巨大的功绩而被明末清初学者李贽誉为“宰相之杰”。 曾祖父的白龟梦   张居正祖上的出身并不高贵,到了张居正祖辈、父辈时,家境变得愈发清贫。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自幼被送入书院读书习字,虽弱冠即为秀才,但连续七次参加乡试均告失败。无奈之下张家便将金榜提名、成侯拜相、光宗耀祖的理想延续到下一代的身上。   嘉靖四年(1525年),张居正在荆州江陵出生,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赋。有一天,他的同堂叔父龙湫正在读《孟子》,才二岁的白圭在旁好奇的看着,龙湫就和他开玩笑的说:“孩子,都说你聪明伶俐,不过你要认识‘王曰’二字才算本领。”又过了几天,龙湫读书的时候,乳母和小白圭又来了。龙湫把白圭抱在膝上,要他认“王曰”二字,小白圭居然认识,家人连连称奇。两岁识字,五岁读书,十岁就已通晓六经大义,小小年纪的白圭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神童“落榜”   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顺利取得秀才名号,时人纷纷称奇。这个看起来比其他考生矮一大截的小毛孩以其机敏灵俐的特质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非常赏识这个颇具天赋的小家伙,他嘱咐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张居正十三岁这一年,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这次一旦考取,便是举人了。事实上,单凭当时张居正的才华、年龄和声名,中举是很有希望的,在大家眼里,张居正天资聪颖,神童的光芒原可以继续创造新的科举神话。   然而,神童若不加以适当理性的对待和扎实的训练,则难免流于平庸,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伤仲永》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张居正是幸运的,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遇到了良师指点,这个人就是湖广巡抚顾?。顾?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重才爱才,对于神童张居正,他却有较理性的看法,顾?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难免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消磨,这对张居正并不利,因而主张趁此给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奋发。因此,顾?就对负责监试的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让他迟几年,等到才识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这件事给张居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走上明朝政治权力中心的张居正对当初顾?的远见和良苦用心始终心存感激。最年轻的举人   三年后,十六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这次,他终于顺利通过,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举人。湖广巡抚顾?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又过了七年,在经历初次会试失败等挫折磨砺之后,张居正的才识逐步趋于老练,这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再度赴京赶考,皇天不负有心人,神童张居正中了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年轻的张居正开始顺利地走向了仕途的开端。 明清科举制度示意图。  除去童生和秀才,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每三年一次,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第二年举行,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鼎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是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所以中进士又叫做金榜题名。年轻翰林唯一的奏疏   名义上,庶吉士是一种学习的官员,并没有实际的政务,但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人有着光明的仕途与前景。翰林院作为国家重点培养和选拔高级政治人才的场所,在明代有着特殊的地位。明代中期以来,内阁基本上都来自于翰林官员,以至时人皆称“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明清翰林院遗址。  明代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仅有。按品秩,翰林院只是一个五品衙门,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绝非其他同级部门所能比肩。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翰林院的这些工作经历能让翰林官积累相当的政治经验,增广知识,扩大视野,为入阁辅弼积累一定的政治素养。据《明史?职官志》记载,明代担任宰辅的一百七十多人,由翰林者选入的十之有九。当时的人们都把翰林院视为“储相之所”。除了走仕途之外,明代许多大文学家、大学问家也都是翰林出身。  翰林院的许多进士沿袭儒士风度,热衷于谈论汉赋唐诗、书法绘画。但是张居正的志向却并不在此,他要做商鞅、王安石一般的人物。其时,正值明世宗嘉靖统治的中后期,嘉靖长年深居内宫别苑,沉迷于修道炼丹。既然皇帝长期不上朝,政治重心自然就落到内阁身上,谁成为首辅,谁就能主政,实际上就握有最高的权势。这一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围绕着内阁首辅之位,展开着一轮又一轮尖锐而残酷的政治斗争。作为一个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新科进士,张居正对朝政没有发言权,更左右不了当时的政局。他那双锐眼很快就认清了偌大的一个明王朝已是政治腐朽,边防废弛,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向皇帝上《论时政疏》,系统地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但这些意见并没有引起嘉靖皇帝和首辅严嵩的重视,未予采纳。这是张居正在嘉靖朝的第一次疏奏,也是最后一次疏奏。张居正不是骂皇帝的海瑞,也不是直陈严嵩“十大罪”的杨继盛,张居正知道,在恶劣的政治环境里,他需要忍耐,更需要保护自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mingren/695651.html

相关阅读:可蕊 介绍简介-可蕊 简历-可蕊 作品
萨马兰奇——[任期经历]
毛泽东接待哪个西方国家元首的规格比尼克松还高?
重塑我的头像
北宋勤奋读书的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