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幺的地名传故事
南宋初年,洞庭湖一带爆发了以杨幺为首的农民起义。起义的人大多数是贫苦渔民,因被官府压迫相聚造反。为准备和官军作持久战,杨幺的母亲招集当地农民,在沅江县黄茅洲东北角上筑了一座城池,非常坚固。城筑成后,众人要取一个名字,杨幺的母亲想,现在是儿子当权,母亲虽参与决策,毕竟是儿子出头的事,于是决定叫子母城。子母城以子在母先,故大小颠倒了。修成后,义军越来越不景气,而官军则越来越多,杨幺兵力不敌官军,决定避实击虚。他派部将张彪去敌人后方。一天,张彪带人马来到沅江与资江相汇处一条小河边,因一时找不到渡船,只好在此扎营,准备第二天设法过河。不想第二天起来一看,这条小河一夜之间干涸,张彪率军顺顺当当过了河。张彪宿营的地方,现在叫“张家寨”,而那条一夜之间干涸的港,现在叫“干溪港”。
张彪带的人马,后来中了官军的埋伏,一万义兵被困在湖洲的芦苇荡中,被官兵放火烧死。这一万多人殉难的地方,叫作“万子湖”。
杨幺自带残部,与官兵苦斗,终被官军杀败。他率手下几十个亲兵向西北方向逃跑,刚跑不过几里,后面追兵逼近。他的亲兵手中推着车子,车子装着义军最后一点粮饷。眼看追兵越来越近,只好将手中车子丢弃,丢车的地方,现在叫“车洲”。杨幺最后逃到湘阴西北面的青山,来到一处地方,正要策马过河,问当地渔民,这叫什么地方,渔民回答:“这是犬口”。杨幺一听,知情不妙,因杨与羊谐音,羊入犬口,必死无疑。恰好这时,官军的大将牛皋赶到。杨幺一见,将手中铁叉一抛,拔剑自刎了。
杨幺抛铁叉的地方,现在叫“铁叉湖”。官军见杨幺已死,就割下他的头颅示众,这头颅在湘阴南湖垸北与益阳交界的资江南岸处挂了三天,故此处地名叫“晒头”,晒与赛同音,现在这里就叫“赛头”了。后来还是杨幺的部下偷了这头颅给埋了,埋头的地方在青山岛下山村,小地名叫“杨幺头”。
杨幺车船的故事
杨幺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了抗击南宋官军侵犯,创造了一种作战用的车轮船,称为杨幺车船。
杨幺车船不仅船的左右两侧装有能转动的桨轮,船尾也装有桨轮。桨轮的数目有2个到8个,最多的有24个,每个桨轮上装有8个叶片。桨轮与转轴相连。轴上装踏脚板,轴转轮也转,“以轮激水,其行如飞。”使船后退,只要向相近方向踩踏就可以了。为了保护桨轮不受损伤,桨轮外面设有保护板,这样可以避免桨轮碰坏。还由于转轴装在船舱底部,水手又在舱里踩踏,所以车轮战船上的士兵不易被敌人兵器所伤害。
公元35年,岳飞镇压了太湖起义军,随后宋军按照俘获的车船式样进行扩建和履行,成为宋水军中的重要战舰之一。所造车船的轮数,有四轮、六轮、八轮、二十二轮、二十四轮、三十二轮等多种。这种车船成为当时南宋水军的先进战舰。宋将曾以此舰在采石矶击败了企图渡江南犯的金兵。
以车船作为战舰,沿用了相当长的时期。元末明初,陈友谅同朱元璋在鄱阳湖中决战时,陈友谅水军使用的也是车船,一直到公元543年,欧洲才出现了能使用的明轮船,它类似于杨幺的车船,但比杨幺车船要晚400多年,这一比较充分显示中国古代船舶的技术水平。及至清朝道光年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中国方面也曾使用车船抗击英舰的进犯,英国的侵略军当时还以为是中国人看见其明轮战舰后仿制的,却不知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使用了。据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分析,中国在中世纪时期制造的桨轮船估计已达到50马力,航速平均3.5~4.0海里/小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mingren/1023960.html
相关阅读:北宋勤奋读书的名人故事
重塑我的头像
萨马兰奇——[任期经历]
毛泽东接待哪个西方国家元首的规格比尼克松还高?
可蕊 介绍简介-可蕊 简历-可蕊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