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以为自己生活在这个年代《80》有多了不起,到今天才知道自己有多悲哀!
从学校出来四年多了,按家乡的话说就是赚了四年的钱了,做过塑胶油印工,做过金银加工,学了电工,上了高中,到现在在工地工作中~~~但是每当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待在哪里的时候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是,甚至感觉到自己好无力,甚至在想我凭什么生下来就这样,别人凭什么生下来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也许这就是命!但是命运给过每个人机会,只是自己不懂的的珍惜而已,同样我也是!
有过好多的想法,但是都有许多被藐杀了,因为自己和家庭情况的问题~~~但是世界上没有每个人生下来就有 那样好的命!
现在我在韶关的一个工地上,每天拿起铁锹就是铲那可恨的混泥土,而且天天都是那个动作,第二天早上起床就连再起码的双手握拳都不行的时候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就连几十岁的长辈都比不上的时候才知道 自己有多悲哀~~~~
所以我要在再段的时间内赚到我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要靠自己,我不要永远的混泥土!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就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就算是到再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也敢大声说出来,我问心无愧,我尽力了,我没用别人的~~~~~~
建筑工地
建筑工地,在平常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个劳动的场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大概是由于职业的缘故,建筑工地对于我来说,则其意义却是非凡的特别。它是那么的具体而生动,只要闭上眼睛,即使是在漆黑的视线里,我的脑海里,十多年来我所到过的工地,依然一点点的缓慢浮现,回旋。我不知道,哪个工地最让我感到快乐,哪个工地最让我感到痛苦,哪个工地最让我感到迷茫,哪个工地最让我感到惆怅……。它们整齐地一列列排着队,向我奔涌而来。这些回忆,就像是海面上汹涌的一片片巨浪,一波一波向前翻滚着,一波一波冲击着我的心绪。我感到自己似乎就要飞起来了,往事的翅膀上,一波一波飞跃到高高的云层中间,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吸食了兴奋剂般的快慰与浮想……。
(1)
1980年8月,我从吉林建工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基建处,在设计施工科当技术员,负责基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我负责的第一个工地是生产试验楼的施工技术管理。这个项目是当时国家的重点项目,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地下一层,主体地上七层为框架结构,高度28米。当时是长春市第一座框架结构的建筑,负责施工的是吉林省第一建筑公司第四工程处。设计施工科共有8个人,科长兰学田是一个50多岁的老工程师,我和小姜、小韩、还有牛春才工程师,分别负责各自所承担的专业,解决和协调技术方面的工作。每天都要到工地去,和施工企业的技术员和工人面对面的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施工单位派驻工地的工程师是一位年龄45岁左右的中年人叫黄紫乾,他对工作十分负责,对技术问题一丝不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没有想到8年后,我俩竟然走到同一个单位工作,并一起搭班子,一直到他退休离岗。
那时候,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去工地,看上一圈,仔细查看前一天的施工进度、质量,遇到问题随时向领导通报,同时通知施工单位整改。有时也和施工单位的同志们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与方法。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大家也争论的面红耳赤,不过问题一旦解决,大家都很开心。
生产试验楼是一个典型的实验室建筑,无菌空调、恒温控制、自动化水平极高,这在吉林省也是顶级的。记得,有一次在工地,就紫外线杀菌灯的控制问题,我和施工单位的张有工程师吵了起来,他坚持要补充出图,理由是“工人没有干过”,我说“既然图纸给出了标准图,你就按标准图施工好了!”气的我扭头回到办公室。过了两天, 张有到我的办公室,微笑的对我说“还生气吗?”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说“小左,你得理解我。现在是百废俱兴。我们的项目都是住宅居多。这些工人又多数是农工转正,文化水平低,有的图纸都看不懂,你告诉他,他都不会。没有图能行吗?”“你们的紫外线杀菌灯定时控制,就连我都没有见过!”
说到这里,我又一次深深的感觉到,“文革”带给我们的灾难,不仅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停滞不前和落伍,还有技术上的落后。于是,我爽朗的说“我马上给你画出来,然后你安排个时间,我在给工人讲讲。”张有笑了笑,拍着我的肩膀说“好的,谢谢你!”
在卫生部长春生物品研究所我整整工作了六个年头,这是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第一站,生产试验楼项目是我从事专业工作的第一个工地,正是从这里开始我坎坎坷坷的走上了成熟。随后,先后独立的完成了俱乐部、H600A电子显微镜室、强毒实验室、职工住宅区等等许多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独立的处理了许多施工现场的技术问题。记工作日记是我的习惯,每天早上我都认真的记录前一天工作、遇到和已经解决的问题。久而久之,积累了许多素材,年终总结自然容易多了。搞工程建设在东北地区,冬天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我就利用冬天的时间,写一些当年技术工作的总结类的文章。一次,建工学院的一位老师和领导,到研究所要我帮助联系买药之后,大家在一起闲谈,谈到工程做法和技术复杂问题的处理,我说到自己写了一些东西,那位老师看了之后,当即对我说“你的这些东西应当发表,很有实用价值。”。并推荐我参加了1984年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学术年会,在会上我宣读了我的第一篇处女作《俱乐部的电气设计》的论文,该论文根据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俱乐部的电气设计实际,阐述了俱乐部电气设计的做法,得到了与会同行的好评。从此,我结识了许多同行,与大家一起有了交流的平台。在这期间我的另一篇技术总结类的论文获得全国暖通计算机应用学术论文一等奖,这在全省建设行业引起了极大的重视,随即我被聘任为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学术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的六年里,我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并担任了设计科副科长。工作的勤奋、对技术问题不断的研究探索,开启了我智慧的闸门。为了能够很好的胜任和完成基层领导岗位的任务,我先后在吉林建工学院旁听了《房屋建筑》、《制冷空调自动化》等专业的课程。完成了为期四年的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全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累,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境界,我在不断总结技术工作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分别在省、部级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表,其中有四篇论文和成果分别荣获吉林省青年自然科技一等、二等和三等奖。
(2)
1986年我被调到长春住宅建设公司担任第一工程处副主任兼主任工程师,民航12大队住宅楼工程是我最难忘的工地。直到现在,我仍清楚地记得,位于吉林大路东的民航大院的住宅区里,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挺拔的杨树,工地就在道路的尽头。从5月工程开工,我每天早上第一个来到工地,查看工地的工作安排,了解劳动力的组织、进度的安排、材料设备的供应等情况。9-10点我返回办公室,处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下午4点钟,我准时返回工地,了解当日施工任务的完成情况。那时承担这栋住宅楼主体施工的是河北劳务队,该劳务队的张队长十分感慨的说“只要你这样抓,我们一定好好干。”我万万没有想到,工程竣工检查时,获得了优良品。公司领导获知后,也十分惊讶。公司总经理高青山和总工程师蔡英玉亲自到工地视察,并检查工作。看后,当即指示我“把这个工地再好好抓抓,参加东北三省联检”。一石激起千层浪,工地开始了总动员,从地面到天棚、墙面;,从楼梯踏步、扶手到阳台、橱柜,从室内到室外;开始了地毯式的检查、修补……,整整又干了1个多月。11月初东北三省三市的检查组来到了工地,专家们一下车,就分成好几组,走进各个单元。有的拿着小锤敲打地面、楼面,有的用尺检测墙面的平整度,有的带着白手套检查木门与橱柜的做工与油玻,几个女同志在认真的做记录……。我在旁边看着,大气都不敢喘,紧张的满头是汗。快到中午了,参加检查的专家们陆续的走出住宅楼,省建设厅的总工程师朱家训迎过来,对公司领导说“今天就不讲评了,我们回去讨论一下,然后通知你们到厅里去。”朱总和我父亲是十多年的老同事,我小的时候他经常到我家去。他走到我的面前,拍拍我的肩膀说“小子,干的不错。”说完,登上小汽车和随同的检查组的专家们离开了工地。过了大约一周的时间,我们接到省建设厅的通知“民航12大队住宅楼工程被评为东北三省三市的金牌工程”并说“这是历年来东北三省唯一的一块住宅工程的金牌”。听到这个消息,我绷紧的心弦,一下子得到了释放。
(3)
1988年2月我被组织上调至吉林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担任工程部主任,从此开始了我在房地产企业的工作生涯。我主持和领导的第一个住宅小区建设工程项目是永昌小区。当时工程部有7个工程师,按专业分为土建3人,暖通2人,电气2人。负责公司所有开发项目的前期可研、设计以及施工管理。当年,公司的开发量较大,有三个项目同时开工。其中:永昌小区项目位于长春市同志街,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当时在长春市也是比较大的了。1988年8月三通一平后,按组团和街坊划分3个标段,分别由省建一公司一处、省建二公司三处、德惠建筑公司承担施工建设任务。另外两个是红旗街东一胡同和建政路住宅项目,建筑面积分别为2-3万平方米,均由长春住宅建设公司承担施工任务。那时,公司的办公地点在解放大路省邮电招待所,距离工地比较近,我每天早上到了办公室处理完业务之后,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工地,解决和协调施工现场的一些实际问题。那时候,通讯还很不发达,公司为了工作方便,为各部门负责人配置了一部对讲机。
大约是当年的10月上旬的一天,承担红旗街东一胡同住宅项目供水管线工程的承包商开始挖土方,放线时出现了误差,我匆匆赶到现场办公室看了看图纸,责令承包商马上停止施工。说话间,一位工人跑了进来,气喘吁吁的说“不好了,冒水了。”我急忙出来一看,原来承担分包的挖沟机司机,不清楚情况,却依然作业,结果把城市供水支线给挖断了,水像喷泉似的“哗哗”直冒。简直把我气坏了,大声对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说“你,你简直是野蛮施工!” “赶快派人到马路上,打开阀门井,关掉阀门。”一边说,一边向事故点跑去,结果忙中出乱,一根钢丝绳把我重重的绊倒,左腿撞在一块花岗岩石头上,当即觉得左腿一阵阵的酸痛,司机小王赶紧跑过来,把我挽扶起来。此时,我欲向前迈步,然而左腿怎么也不听使唤。我对小王说“你赶快用我的对讲机通知公司,让魏工来,组织工地抢修管线。确保周边百姓用水。同时要报告自来水公司。我在这里站着等你。”这时,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拿过一把椅子,扶我坐了下来。过了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负责暖通的魏工来了,我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他说了一遍,并向他交待了任务。随即,我说:“我的腿可能出现问题了。”此时,我感觉到左腿的疼痛好像比刚才更重了。小王和项目经理架着我,上了吉普车直奔医院而去。到医院大夫一检查,结果是左腿膝盖部位半月板骨折,医生处置完,我无可奈何的只好回家休息了。
俗语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我躺在病床上,同事们都来看我,更加惦记项目建设的进展。一天,公司总经理王岩和总工程师黄紫乾一同来看我,言语之间流露出对我病后公司工程建设的担心,黄总说“左斌啊!你有病后,王总经理愁坏了!” 总经理王岩看看了黄总,又看看了我。眼中充满泪水的说“兄弟,别怪大哥不够意思,你一病,公司的生产都乱套了。你看这样行不行,你从明天开始,让司机于刚开我的车接你上班。你的办公室放一张床,你就躺在床上用电话和对讲机指挥生产”。我当机立断的说“行,就这样,死不了人。”就这样,我在仅仅病休10天,在还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上班了。工程部的同事们,一看我,病没有好就上班了,办公室里还多了一张床,纷纷表示“主任,有啥任务你就安排吧!我们一定尽职尽责。”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个项目都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开工建设,当年竣工交付使用,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
当然,付出也会得到回报。不久我转而担任了总工办主任、副总工程师兼设计室主任。主持和领导了省粮食厅大楼等许多较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我结合实践写下了许多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住宅科技》、《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省级以上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先后被当选为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吉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基建优化研究会计算机应用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91年2月省建设厅党组决定以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形式,开发建设省建设厅招待所旧址,调任我组建吉林益达房地产发展公司,并担任总经理。1996年初又调我回到吉林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任总经理。
(4)
菲律宾马尼拉ICON项目工地,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工地。
1999年10月企业干部交流,组织调我到吉林中建公司(中国建筑总公司吉林公司、吉林省建设厅外经处)担任副总经理(处长),转而开始从事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工作。有人说,人不要希图凭借个人的力量改变环境,理智的选择应当是在适应环境中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突破。在吉林中建公司工作的这些年,我频有同感。
2006年2月中建总公司调我到中建菲律宾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主管房屋建筑施工。ICON项目是中建菲律宾公司承担的最大的项目,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主体38层,地下5层。该项目位于马尼拉市中心,紧邻马尼拉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和著名的美军公墓。工地周边,绿树成荫,一片翠绿。道路两旁是挺拔粗壮的椰子树和长满了绿色植被的草坪,松松软软的小草,宽阔的街路以及飞快行驶的汽车,构成了南国迷人的画面。
早晨上班,我穿上带有中建标志的白色体恤衫,头戴安全帽走进工地,巡视和检查工程进展情况,有时也在工地召开临时会议。工地办公室与工地现场相距1000米左右,要穿过两条街路,有时累了,也偶尔的在街心花园的石凳上休息一下,一边欣赏美丽的街景,一边自我陶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
晚上,我和我中国的同事们,一起乘坐面包车返回工地宿舍。有时工地进行混凝土浇筑,我也和同志们一起在工地,直到浇筑完成才离开施工现场。
节假日,我和我中国的同事们也一起结队游览马尼拉的风光,美丽的马尼拉湾,难忘的圣地亚哥古城堡和黎刹公园,还有那灯红酒绿的马尼拉夜晚……。晚饭后,我们也去散步,有时坐在街心花园路旁的台阶上,望着被夕阳染得橘红的街道上的车水马龙;有时也一同去宿舍附近的市场,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欣赏着夜色中普通菲律宾人购物的讨价还价;有时也卖点水果回去品尝……。夜幕降临,我们慢慢往回走,赶回宿舍打开电脑看录像片。当时的娱乐活动极少,整个项目部和宿舍没有一台能够收到中国节目的电视机。而我,更多的时间是斜靠在床上,安静地看书,或者打开电脑,敲打键盘,记录我在菲律宾的所见所闻。
(5)
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不断地重复,从一个工地走到又一个工地,新的工地也意味着新的生活与工作的开始。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朦胧迷惘的青春一去不复还,天命的时光也一步一步的向我走来,而留下的是一座座的高楼大厦。犹如历史的丰碑,永存在我的记忆中。
记得第一次,站在工地现场上,寒风吹拂在脸上,像是一把小刀轻轻地刮着肌肤。微微的疼,很快褪掉一层皮。奇怪,以后再到工地,任凭风再怎么吹,无论是多么寒冽的风,也没有褪过皮。也许是久经风沙,历练得坚硬厚实了的缘故吧。
转眼间30年过去了,记不清走过多少工地,但却记得没有一个工地是相同的。现在,已经无法与第一次去工地的我相对比,没有一面清晰的镜子或照片,留下当年的颜容。然而,我的身躯中,荡漾着工地的风情,隐藏着工地的沧桑。建筑工地,紧紧地贴在我的胸口,与我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我知道,无论将来从哪里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工地就是镶刻在我心脏位置的铭牌,永远随着我的心在跳动,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彻彻底底的历史动词。工地是我深刻的记忆,是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它已深深地融在我的身体之中。
工地,对于工地我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荡在心头。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从没有喜欢过它,所有的日子都是在敷衍,在忍受。它的风尘,脏乱,轰隆隆作响的搅拌机、或上来下去的塔吊等,简陋的工地办公室以及完全没有隐私的集体宿舍……。这些,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不适应过。我也曾多次的想要逃离它,以为自己从来不属于这里,但却走过了这么些年!有时也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位怨妇,痛恨被传统道德束缚的婚姻,想要挣脱它,却少了一点点勇气。总是只差那么一点点,在最后那个时刻,那一丝的牵,把我从逐渐远离的状态中拉了回来。再接着,继续在工地上奔波……。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它,不知不觉中看懂了它。
人总是在得不到与想得到之中跋涉,总是有无穷的欲望和填之不满的需求。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的高。极少低头看看脚下的风景。等醒悟过来时,夕阳已落山……。
工地是一座山,一座脚下的山。直到现在,我才真正看懂它的风景以及蕴涵的魅力。多年前一直以为自己不属于这里,现在才知道,脚下踩稳了,再高的山也能爬得上去。山峰总是一座连着一座的。
工地上,没有白皙的皮肤。原本有的,用不了一个月,即被强烈的阳光晒成棕色。工地上,没有轻言轻语。无论男女,说起话来都是大嗓门,因为在轰响的机械设备声中,不知不觉中会养成大嗓门的说话习惯。工地上没有温柔的女人。都是泼辣的,豪爽的语言,放声的大笑。工地上的女人都能经得起风和雨,坚韧而勇敢。工地上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却是比每日耳鬓厮磨的夫妻更懂得感情。
工地,我看懂了你,才真正地属于了你。这一刻,感觉这些年来,在工地的磨练当中,自己已经变得成熟。今天,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照样平静地走在满是灰尘的工地上,望着眼前整洁的拌合站,成堆的钢筋,平地崛起的高楼。遥望远处,一排挺拔的白杨树在随风摇摆,忽然一只白色的鸽子,展开它的翅膀,扑棱棱飞上了树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461732.html
相关阅读:学会解开心灵的镣铐
励志小说:我的苦难我的大学(8)
史上最美的文章
人生需要追问自己的50个问题
励志文章:求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