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励志故事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假如都不懂得孝敬父母,就很难设想他会酷爱祖国和国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俺们不仅要孝顺本人的父母,还应当尊重别的白叟,爱惜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浑厚民风,这是俺们新时期学生的义务,
子路,年龄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大胆著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终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意父母的这点请求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跋山涉水走十多少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却疲劳,街坊们都夸子路是一个英勇孝敬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逝世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驰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由于父母年迈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立刻辞去官职,回家照料父母,他的孝心受到官吏们的叫口称赞,
几年后,父母接踵辞世,包公这才从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告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无论,只顾自己去本地做官,这是违反封建法律划定的,个别情况下,父母为儿子的前途,都会追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余人奉劝,父母不乐意随儿子去仕进的地儿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象征着儿子要遵照封建礼教的束缚--辞去官职照顾自己,历史书上并不解释详细起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奈承受路上的平稳,包公这才辞去官职,
不论情形如何,包公能自动地辞去官职,仍是阐明他并不是那种留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榜样,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忘我,把包公孝顺父母的事件给疏忽,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型,黄香小时候,家景艰苦,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季,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跟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严寒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凉的被窝,用自己的身材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示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尽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喜的氛围,好让父亲宽解,早日痊愈,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想我的母亲》,以无穷的蜜意赞扬母亲无比的爱和高贵的品德,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日夜兼程,他抚摩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哀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爱好的食物,励志名言,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行“跨世纪教导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市建平中学 ,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核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窗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蒙受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任务,为买一盘母亲爱好的沪剧磁盘,他应用休息日在上海市的街头整整跑6个小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zhi/240167.html

相关阅读:励志搞笑话剧剧本
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成功人士的减法人生
有关于生命的哲理小故事
总得抓住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