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 郑和七下西洋为了什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明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这一壮举让郑和在历史上留名。本文揭秘明朝航海家郑和简介。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由于郑和的祖父、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因此他从小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

  明初时,还是小孩子的郑和被俘虏,而当时很不幸被净了身,入宫做了宦官,由于他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因而被赐姓郑,累升至“内官监大监。

  永乐三年(1405年),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洋),率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乘坐长四十四丈,宽十八文,满载瓷器、金银、丝绸等的宝船六十二只,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

  永乐五年(1407年)回国以后,又先后七次(一说八次)出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郑和的远航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而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的几倍。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方关郑和的遗迹。其随行人员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费信著的《星搓胜览》、巩珍著的《西洋番国志》,记述了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1435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因病逝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98732.html

相关阅读:成化
明宪宗与万贵妃:旷世忘年恋
解密:明朝是如何防治各级官员“车马”腐败?
朱高煦
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