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大将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任中军师,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何进秉政,徵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荀攸到,拜黄门侍郎。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关东兵起,董卓迁都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划:“董卓无道,天下皆怨之,虽有强兵,实际上一个独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未成就被人发觉,收何?、荀攸入狱,何?忧惧自杀,荀攸言语饮食自若,碰巧董卓被杀,荀攸得以免死。荀攸弃官回,请官府去任城当官,不成。荀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求为蜀郡太守,由于路太难走,在荆州居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至许县,曹操素闻荀攸之名,做书招荀攸,于是升荀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曹操初见荀攸,与语大悦,对荀?,钟繇说:“公达,奇人也,吾得之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跟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对曹操说:“张绣和刘表互相依恃,以为强大,然而张绣以客军依靠刘表,刘表不能供也,必然分离。不如缓军以待之,诱敌前来;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不从,遂进军与战。张绣告急,刘表果救之。曹操战败。曹操对荀攸说:“果然如你所说。”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自宛征吕布,至下邳,吕布败退固守,攻之不胜,连战,士卒疲劳,曹操欲回。荀攸与郭嘉劝谏:“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败,其锐气已无。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战意。就算陈宫有计谋也太迟了,现在吕布士气尚未恢复,陈宫谋之未定,奋进急攻,可定也。”乃引沂、泗之水灌城,城溃,生擒吕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救刘延于白马,荀攸设计斩颜良。攻破白马回,遣辎重渡河向西。袁绍军渡河追,与曹操军遇。诸将皆恐,对曹操说快回去守营,荀攸曰:“现在正是破敌之时,为何回去!”曹操目视荀攸而笑。就以抛下辎重引诱袁绍军,袁绍士兵竞相抢之,大乱。曹操令回军突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袁绍相拒于官渡。军食方尽,荀攸对曹操说:“袁绍运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可破也。”太祖曰:“谁可使?”荀攸曰:“徐晃可。”乃遣徐晃及史涣并击破之,烧其辎重。后来许攸来降,说袁绍遣淳于琼等将万余兵运粮,将骄卒惰,可击也。众皆疑惑。唯荀攸与贾诩劝太祖击之。曹操乃留荀攸及曹洪守。自率兵破之,尽斩琼等。而后袁绍部将张?、高览来降,曹洪疑不敢接纳,荀攸谓曹洪曰:“张?之计不被袁绍用,愤怒而来,为什么疑惑?”曹洪乃受之。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跟从曹操讨袁谭、袁尚于黎阳。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刚刚征讨刘表,袁谭、袁尚争冀州。袁谭遣辛毗请降求救,曹操许之,问部将。部将多认为刘表强,应先攻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大乱,刘表坐领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袁绍以宽厚得众心,想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今兄弟为恶,此势不两全。若二人合,则难图也。现在趁乱而攻之,河北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曹操曰:“好。”就答应袁谭请和,回去击破袁尚。而后袁谭兵叛,荀攸跟从曹操斩谭于南皮。冀州平,曹操表奏天子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于是封荀攸陵树亭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下令论功行赏,曹操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增加封地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荀攸跟从曹操征孙权,在路上去世。曹操每次说起就想哭。荀攸曾病,世子曹丕问病,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荀攸与钟繇交厚,钟繇说:“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荀攸前后设奇策共十二计,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整理未全就去世了,故后世不得知也。
荀攸的历史评价
陈寿:“攸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曹操;①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②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③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④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⑤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⑥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傅玄: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
洪迈:荀?、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罗贯中:汉末荀公达,当时号大贤。知能过宁武,德可配颜渊。
功振三分国,才成二十篇。曹丕曾下拜,声迹尚昭然!
演义传记
尚书令。初仕大将军何进,后弃官还乡。太祖在兖州,攸同从叔?共来投之,为太祖重用。太祖迎天子都许,拜为军师。攸随讨吕布,定河北,及官渡、赤壁之战,屡出奇谋。及魏建,以攸为尚书令。太祖进魏王,攸以太祖叛汉,太祖怒,攸忧愤成疾,旋卒。
外愚内智:大才荀攸
荀攸,字公达,东汉末颍川颍阴人。他出身于士族家庭,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计。荀攸从小失去父母,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长大的。他外表愚钝懦弱,内心却机智勇敢。十三岁的时候,祖父去世。过去祖父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祖父守基(孝)。荀攸对叔父说:“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猾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
这件事传了出去,大家对荀攸都另眼相看。后来荀攸在朝廷做了黄门侍郎。董卓作乱,荀攸参与了谋划杀死董卓的事件,被关入狱。董卓被除掉后,荀攸才出狱。
当时天下大乱,他有意寻找能够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献帝建都许县后,极力寻访天下英才,听说荀攸是个十分有才智的人,曹操给荀攸写去一封书信。信中说:“今天下大乱,这正是有智谋的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然而您却驻留在荆州顾盼观望,耽误的时光是不是太久了!”于是征为汝南太守,后又拜为军师。
荀攸见曹操如此器重,于是便投奔曹操,入朝当了尚书。
荀攸觉得曹操是个可以与之共事的人,便甘愿为其所用。曹操久闻荀攸大名,与之交谈后,大喜过望,对荀?、钟繇二人说:“公达,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够得与他议事,天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这表现了曹操对他的嘉许和信任。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他在辅佐曹操过程中,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就对曹操说:“张绣与刘表联合,互为犄角之势,但是张绣人马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刘表力不能支,必然与张绣分裂。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若急切进攻,刘表必拼死相救,我军不易取到。那时就会形成进退维谷之势。”
曹操没听劝告,出兵对张绣作战,刘表果然发兵相救,曹军失利,曹操几乎死在那里。
后来,太祖(就是曹操)对荀攸说:“没有用你的计策才至如此。”从此,曹操对荀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再也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意见了。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战拉开序幕,这是决定曹操一生命运的战役。二月,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四月,曹操亲自率军北上救白马之围。当部队正向前开进时,荀攸认为不能与实力悬殊的强大敌人正面对抗,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声东击西、解救白马的作战方略。他认为袁绍兵多,应设法分散其兵力,于是劝曹操引兵先到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应战,然后再派轻骑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一定可以打败颜良。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计而行,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机率轻骑袭击白马,颜良不及防备,被关羽斩杀。
曹操解白马之围后,率六百骑兵押送粮草辎重沿河西退。军行不久,与袁绍五六千追兵相遇。诸将见敌众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劝曹操退守大营,荀攸知道敌人的弱点,就说:“这正是歼敌的好时机,为何要退呢?”荀攸
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意相通,于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引诱袁军;待袁军逼近,争抢辎重的时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马,迅猛发起攻击,大破袁军。
到袁绍乌巢粮草被烧,军心大乱之后,荀攸向曹操献计说:“现在乘胜追击,可以传假情报说我军将调拨人马,一路做出攻取邺郡的样子;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阳的样子,断袁兵归路。袁绍如果听说了这个传闻,以他的多疑性格,必定会信以为真,就会分出兵力阻击我军。我方可乘他调兵拔寨之时,急攻袁寨,袁绍的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定能一攻而破。”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有道理,立即采用荀攸的计谋,出动三路人马,四处扬言,散布迷惑袁绍的消息。
袁军听到消息急忙报告袁绍:“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去黎阳了。”袁绍信以为真,急忙派兵十万人,分别去援救邺郡和黎阳,连夜急行军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队兵马,乘虚而入,冲向袁绍营寨。
袁军本来已无斗志,官兵四处逃散,抵抗不了。袁绍连盔甲都来不及披上,带着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军在后紧迫不舍。袁绍为了渡河逃命,把金银财宝、图书车辆全都丢弃,只有随身骑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阳,曹军获得全胜。
这就是曹操解白马之围的分而治之的战略的再次运用。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随军。吕布在曹军和刘备等各路军队的围攻下,败退后固守下邳,虽经过多次进攻,曹军仍攻不下城池,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许都。荀攸坚决反对,他说:“吕布有勇无谋,如今他屡战屡败,锐气已丧。军队以将帅为首脑,主将衰弱,军队必无斗志。陈宫有智谋而生性迟缓,如今乘吕布气势未复,陈宫计谋未定,想法紧急攻击,这样,吕布一定能被攻破。”
曹军引沂水、泗水灌进下邳城,吕布部将投降,吕布被活捉,缢死白门楼。
对于这次战斗,曹操觉得自己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计谋才成功的,连连称赞荀攸:“即使是颜子、宁武这样的古代大圣贤,也无非如此!”
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私利相互争斗。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荀攸随曹操讨伐袁谭、袁尚,到了黎阳。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刘表,正在这时,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为争夺冀州发生内讧。[
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袁谭派人到曹操军中请求归降,要求曹操帮助自己。曹操请谋士大臣商议,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先讨平刘表,认为刘表强大,而袁谭、袁尚不足为虑。
只有荀攸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说:“天下正是多事之秋,而刘表却坐镇保守江汉一带,很明显,他并没有君临天下之志。袁氏占据四州地盘,拥有甲兵十数万,袁绍以宽厚待人博得人心,假使袁氏兄弟二人和睦相处以守成基业,那么天下的祸难还没有平息。如今兄弟二人交恶,势不两立。如果他们(袁尚、袁谭)合并则力量专一,力量专一则难以图谋。应该趁他们内部战乱的时候攻击他们,天下就平定了。可不能坐失良机啊!”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真是茅塞顿开,采纳了他的意见!答应了袁谭的要求,出兵打败了袁尚。
袁尚被打败以后,果然不出荀攸所料,袁谭立即反叛曹操,这样一来,他就势单力孤了。荀攸随从曹操在南皮将袁谭杀死。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破之地。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以臣谋主,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身为第一号谋臣,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书所载“他深密有智防”。
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在人们的印象中,谋略家好像都是白脸的曹操。实际上,历史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谋略家往往是由“谋圣”到“谋智”,即先从自身的道德素质做起,其谋略才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从本质上讲,这种谋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智谋,而是道德人格。
谋略的深层本质就是人格。世界上绝没有脱离具体人格的所谓技术性的“计谋”。
清末的曾国藩深通文韬武略,也深知功名之靠不住和害处,所以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不把功名放在心上的,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内圣外王”的典范。他反复嘱咐儿子曾纪泽要谨慎行事,甚至于大门外不可挂相府、侯府这样炫耀的匾额。
曹操把自己的世子曹丕托付荀攸时,就告诫儿子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你当尽礼敬之。”
曹丕对曹操的话铭记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问候,像对父亲一样地尊敬他。
在中国历史上像荀攸这样善始善终的高官不是很多。
算无遗策,妙计百出,战术大师——荀公达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后汉名门荀氏之后,荀?从侄,幼因父母双亡寄居于祖父荀昙,十三岁时荀昙去世,荀昙旧部张权请求守荀昙墓,荀攸怀疑张权其人,并告诉叔父荀衢,荀衢审问张权后果然发现张是杀了人想借守墓逃命,荀衢开始对小荀攸另眼相看。之后荀攸举孝廉,时南阳人阴?为颍川太守,同时举荐钟繇、荀?、荀攸、郭图等郡中名士子弟为官吏[1],荀攸从此步入仕途。
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何进辅政,为与中官权斗而清选朝官,重用豪门袁氏兄弟,并征召郑泰、华歆、荀攸等国内名士二十余人[2],荀攸被封黄门侍郎,直至何进败亡,董卓掌权。当时关中多战事,董卓惨无人道,焚坏古都洛阳而迁长安,致使司隶饥乱,引天下名流大夫所共愤,荀攸于是与郑泰、何?等人密谋刺杀董卓,不料事情败露,荀攸被捕入狱,待董卓死后,才被安然释放,之后弃官归乡,在李?、郭汜掌权时又被征辟,封任城相不就职,却请求为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滞留于荆州。汉献帝都许后,曹操封其汝南太守,又入朝为尚书,终于在曹操用人之时被荀?推荐,以为军师,自此而入曹营。
建安三年,曹操把矛头再次指向杀死他长子曹昂的张绣,战前荀攸认为张绣、刘表互为犄角但却各霸一方,松则散,逼则合,以此奉劝曹操暂缓进攻,曹操不听,与张刘联军交战数月,探听到袁绍将要袭击许都的消息后率军撤离,在花了足足两月时间才撤回许县,事后曹操特地向荀攸表示歉意。同年,在下邳征讨吕布的战役中荀攸又和郭嘉献策决开泗、沂之水灌城,成为战胜吕布的关键点。
建安五年四月,历史上著名的曹袁官渡之战爆发,袁绍起大军南下进逼白马,荀攸先是为曹操献声东击西之计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相持阶段中,荀攸再度出谋袭击袁军粮车,并在之后劝说曹操依许攸计奇袭乌巢,又同曹洪守本营准确预料张?投降,官渡前后荀氏乃居功至伟。建安八年,在先南击刘表还是北破袁氏的战略中,荀攸认为刘表虽坐守江汉志向却不大,而袁氏势力在北方根深蒂固,应该趁袁谭、袁尚争斗之际各个击破,曹操便接受了袁谭的求救攻打袁尚。中原北方平定,曹操上表皆夸耀荀攸谋功,封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任中军师。
不论在志里还是演义中,荀攸给人都是少言寡语、无惹人起眼的一谋士形象,然而这却正是荀攸归曹后渐渐给自己的定位。先前荀攸与郑泰等人欲诛董卓,共同商议说:“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汉末军阀混战,各自心怀鬼胎,人人想乘机创建属于自己的势力,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便成了群雄争天下成本最低利益却最高的政治纲领,有识之士如荀?、毛?、田丰、沮授等皆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而荀攸等人的计策却是此说之首创,可见那时的荀公达并不是一味想寻找能君而侍的臣子,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有不居于人下的意愿。在李?、郭汜政府的任命下,老谋深算的荀攸毅然拒绝了任城相这个费力不讨好的职位,因为他知道处于敏感地带的任城在经历了黄巾之乱后不久又迎来了曹操、袁绍、公孙瓒、陶谦几大中原势力的争夺,呆在那里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于是他看中了益州的刘焉政权,他认为益州既有险固的地理屏障,又有州牧刘焉新稳定的政府局势,可以凭借名士身份先去混个脸熟,再为日后的情况作打算,这样总比在混乱又无势的中原、司隶强,但人算不如天算,由于道路不通便暂时停留在了相对平安的荆州观察时局,此后接到曹操的征召书,荀攸觉得蜀中局势变动频繁,正如曹操所说“不已久乎”,于是接受朝廷征召,效力于刚刚完成了自己过去也曾想完成的事情的人---司空曹操。在曹操身边多年,荀攸助其在外立业的同时也耳濡了三公大臣赵温被免,目染了从叔尚书令荀?的死,因此他仔细分析大局,又深深审视了曹操这个性情复杂的主子,并揣度曹魏代汉的可能性,逐渐迫使其改变了过去的人生规划,于是便竭力辅佐曹氏,在主子面前不夸耀自己,有功不贪并归曹操,“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智可及,愚不可及”成了荀攸大智若愚形象的最好描述。
曹魏众名谋臣各有个性,荀?忠于信仰,不苟为魏臣,忧愤而亡;贾诩深密自保,认清局势,高官终老;程昱、郭嘉性格鲜明耿直,我行我素,但亦深为曹操器重;荀攸不注重表面乖张,心里却要求自己严格行事,经常与曹操密谋,外人很少知道详尽内容,曹操谓之晏平仲善,与之交往时间越长,越发值得敬重。荀?之子荀粲认为荀?树立了品德良好的形象,不时以法规教诲他人,而荀攸却不大注意整治外形,但内心要求缜密自居[3],以此来形容荀攸的性格特点。
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军师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动下领导群臣上表劝进曹操尊魏公、加九锡。七月,魏国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的官职,荀攸受封首任尚书令。在曹营众谋臣中,荀攸和荀?、钟繇三颍川同乡不仅同时出道,又相互举荐,实为名副其实的曹魏开国三大肱股。其中荀?为汉尚书令镇守许都达十七年,打理国家后勤事宜,全尽萧何之能,并多有战略性建议;钟繇任司隶校尉亦长达十余年,督关中古二都,确保曹操身后平安,后又为大理、相国;荀攸则在前线为军师(包括中军师)供职十八年,期间除了参与军事谋议,还负责军中典选举、刑狱及监军的任务[4],其功和能虽不及荀?,但绝对是要高于钟繇、程郭,有曹操评价二荀言:“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于是有了荀令君、荀军师一说,荀攸也为尚书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6],二荀令君便成了时人的一段佳话。由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和右军师毛?组成的军师团体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务,于是在魏国建立后此军师团体顺利过渡为魏尚书台,荀、凉、毛分任尚书台最重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吏部尚书三职[5],组成魏初的政府机构总理内阁,镇抚新都。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书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孙权的路上,时年五十八岁。以历史学者马植杰为代表的荀攸之死与荀?一样都直接干系到曹操的观点似乎颇为流行,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毫无依据的揣测。荀攸本传记载曹操曾让曹丕以尊师之礼敬荀攸,在其亡后曹操更是“言则流涕”,曹操是诗人,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细胞,因此对于他身边亲近之人如典韦、郭嘉、夏侯渊、荀攸、于禁等人的生死离别必有感情的流露,而他却又是政治家,对于不顺其心之人哪怕功臣也是残酷镇压甚至于不折手段,像荀?和崔琰。又荀攸生病时曾受到世子曹丕独拜床下的问候,礼遇如此,魏史上并无第二人,可知荀攸之死断然不会是由于政治上有违“原则”而引发的非正常死亡,把荀?连在一起的看法应是受了演义影响而产生的主观意愿。
在官场之下,荀攸和钟繇二人私交甚密,而他们又与相面奇人朱建平友善,朱曾经给荀、钟二人相面说:“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钟繇却笑着对荀攸说:“惟当嫁卿阿骛耳。”不想此事却成真了,荀攸死后,其子荀缉年幼,钟繇于是负责管理荀攸家务,嫁出荀攸遗孀阿骛[7]。荀攸身前出过十二条奇策,唯有钟繇知道,当钟繇为他撰写文集尚未完成便去世,实乃可惜!荀攸生前在尚书台百忙之中也著史书《魏官仪》流传于世[8],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荀攸于太祖庙庭[9],追加谥号敬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72508.html
相关阅读: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