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这是《校史中的抗战故事》 栏目第10次与你见面。
过去的两个月,每周三,我们与你相约新闻晨报,相约上海高校在抗战期间的校史故事。
穿越纷飞的战火,穿越时空,在这里,我们遇见宋庆龄在上海交大执信西斋救治“十九路军”的一段佳话;在这里,我们遇见同济大学的李庄岁月;在这里,我们遇见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的上大抗战老兵;在这里,我们遇见坚持抗日救国让日伪政权胆寒的上理工前身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在这里,我们遇见八年抗战坚持在后方延续水产教育的上海海洋大学前身;在这里,我们遇见上海体院“绿瓦大楼”的新生;在这里,我们遇见国内唯一健在东京审判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原教授高文彬说服溥仪出庭作证的壮举;在这里,我们遇见上海音乐学院第一首抗战爱国歌曲 《九一八》的诞生记;在这里,我们遇见华师大的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坚持在沦陷区和大后方的两地办学。
每段可歌可泣的上海高校抗战历史背后,是无数为民族崛起抛头颅、洒热血的教育界铮铮铁骨。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牢不可摧的长城,让敌人胆寒,让人们钦佩。
今天,我们再次相约,走进复旦大学补习部“三不主义”的背后故事。让我们,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来抗战暨反法西斯胜利的70周年纪念日,也为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与新闻晨报联合主办的《校史中的抗战故事》栏目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相信,抗战的精神和火热的革命激情,将薪火相传,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60473.html
相关阅读: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