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揭秘我国首架军用运输机:隐蔽山洞中造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市民为抗战捐款造的国产飞机

海孔洞原是第二飞机厂,曾造出百余架飞机

近年在海孔洞内发现的飞机厂遗物

抗战时一位中国飞行员与自己的战机在一起

入档理由

6月28日,中国首架新舟600飞机在西安飞机公司总装车间下线。此前,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将造大飞机的消息,标志着国人古已有之的驾驶自造飞行器的飞翔梦想更趋圆满。

自1912年8月我国第一个飞机制造者兼飞行员冯如失事后,中国人并未停止对制造飞机的追求,特别在抗战期间,面对日寇的狂轰滥炸,在重庆,就有1200多人在制造着飞机,渴望飞上蓝天去斩妖除魔!

重庆制造飞机的地点在今万盛区丛林镇海孔村(抗战时南川县境内),村里有个海孔洞,70年前它被命名为“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叫“海孔飞机厂”。该厂先后生产了100多架飞机,包括仿苏式E—16飞机20余架,仿德式H17型中级滑翔机30架,狄克生式初级滑翔机50架,以及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中运一”,“中运二”和“中运三”等。这上百架飞机曾装备抗战空军作训练之用,或成功试飞,均在中国航空史上留下飞翔的轨迹。

延伸阅读

抗战中国飞机厂

抗战时,中国的飞机工厂全部迁往大后方,整合为4家(包括海孔飞机厂)。这些工厂的主要任务是装配或维修外国军机:

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即原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是北伐期间由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开办的。抗战爆发后迁昆明,改名为“航空委员会第一飞机制造厂”,1938年底兴建,1940年初竣工投产,全厂员工600多人,成功试制出“复兴号”双翼轻型飞机56架。

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该厂是中国与美国合办的一家飞机厂,抗战爆发后,迁往云南省瑞丽,改名“航空委员会雷允飞机制造厂”,员工最多时达2929人,工厂曾装配112架飞机,机型主要是飞虎队驾驶的P-40战机和部分运输机。它是抗战中国最大的飞机厂。

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该厂于1942年4月建立,有职工约400人,曾仿制15架美国教练机、15架“大公报”号滑翔机。1942年到1944年,成都飞机制造厂根据苏联的SB-3轰炸机资料,设计制造了研轰三式轰炸机,全机总重量达13吨,成为当时中国生产的最大飞机。

重庆自制首架运输机

1945年5月,初夏。重庆白市驿机场聚满人群。据万盛区丛林镇文化站站长冯在光考证,当时白市驿驻扎着中美混合飞行大队。在众多庞大的美制B—25型轰炸机中,一架木制飞机显得格外寒碜,“但它却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军用运输机!”

这架飞机代号为“中运一”。围观的美军飞行员露出怀疑神情,甚至讥笑:“它能上天吗?”那些已经习惯驾驶美国飞机的中国飞机员也很担心:“如果飞不起来,毕竟没脸面啊!”更担心的是设计师林同骥、顾光复等人,虽然“中运一”几个月前已试飞成功,但毕竟还没经过长距离飞行检验,“它能一口气飞到成都吗?”

在人们的迷惑中,“中运一”轰鸣着冲天而起,53分钟后顺利降落在成都太平寺机场。在场的美军飞行员竖起了大拇指,设计者和中国飞机员紧紧握手,互致庆贺:“我们的飞机是争气的!”

军事史家李意志解析了“中运一”的技术参数:这是一款木质双发动机运输机,采用了美制450匹马力的9缸发动机,全长11.05米,起飞重量4537公斤,最大时速324公里,航程可达1600公里,“‘中运一’试飞成功后,‘中运二’和‘中运三’也加快了研制。”“中运二”于1946年试飞成功,“中运三”于1948年试飞成功,“尤其是‘中运三’,采用了全金属材料,飞行最高时速达353公里。”

只可惜,由于当时抗战结束,国民党空军引进了大批美军剩余的C—47、C—51运输机,“中运号的命运只落得堆在仓库里!”当第二飞机厂迁回南昌后,工程师刘玉麟、苏栋等人于1949年与解放军秘密联络,将保存完好的中运号交给了新中国。

飞机厂从南昌迁来

7月初,记者走进海孔洞。这是一个由石灰岩层、钟乳石形成的天然溶洞,高18米至35米,宽18米,纵深210米,洞壳厚40米至70米,洞口右上方有“豁然开朗”几个大字。冯在光说,“洞口原有海孔寺,佛像高坐,香火兴盛,后来拆庙移佛,是为修建飞机厂……”

“70年前,我们这里叫海孔坝。”76岁的村民刘汉文,当年在离洞口不远的私塾上学,天热了就溜到洞里乘凉,“记得是1938年,洞里的人突然多起来,而且大都是外地人,又见父母、哥哥被动员去修公路.....”

原来,远在江西南昌的飞机工厂要迁过来了。

从南昌动迁前,工厂全称叫“航空委员会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是国民政府与意大利合办的,1933年开工,1935年建成。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把工厂搬到重庆,隐藏在万盛海孔这个巨大的山洞中。冯在光说,当时以海孔洞为中心,方圆15公里范围都划给了飞机厂,“工厂第一期征地3341亩。为保证安全,还派了一个营在此驻扎,洞口的坝子上架有机关枪,山顶设有岗哨,除飞机厂员工外,任何人不准靠近洞口。”

刘汉文记得,飞机厂在洞外修了一些房子,外墙全部刷黑,“洞口的山上种植了大量青冈树,从上往下看,根本看不出这里有一个洞。工厂发给每个村民通行证,是一块布条条,我们把它缝在衣服左胸上。有了它,才能进出海孔坝,还可以躲壮丁。”

“除了南昌飞机厂外,为整合资源,国民政府还将另外几家小飞机厂也迁到海孔,并入第二飞机厂建制。”李意志说,“最鼎盛时,工厂员工达到1200人,民工有200多人,在大后方的4家飞机厂中,规模不算小。”

1938年初夏,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正式挂牌,又名“海孔飞机厂”。

飞机采用木材料

据《丛林镇志》载,第二飞机厂投产前,从杭州飞机制造厂派过来73名技术骨干,又在当地招收了一些民工,“当时南川县政府为支持工厂,组织民工从川湘公路旁,专门修了一条长7.6公里的简易公路,直抵海孔洞。”

“第二飞机厂毕竟是正规工厂,一切都蛮有规矩。工厂在洞内设有机工、钳工、白铁、机身、机翼、电镀等车间,在洞外建有铸锻、油缝、修配、木工、修理等车间。洞外车间全部用松枝覆盖。”冯在光介绍,到1938年底,工厂已初具规模:洞内建成一栋3层楼的车间大楼,1200平方米;洞口修建了一栋3层楼的工务楼;工厂还在海孔洞一侧安装了柴油发电机;洞内另辟有可供装配20架飞机的空间,“生活设施远离厂区,虽然简陋,但基本齐全,有职工宿舍,文化体育设施,天然游泳池等。”

恢复制造飞机是1939年初。当时意大利专家已撤回国,一切都靠中国人自己干。大家都没经验,就先造简单的,如仿苏式E-16单座驱逐机。1940年飞机造好后要作出厂试验,可海孔洞没有飞机场,怎么办?76岁的村民刘安定说:“工人们很聪明,他们用粗钢丝绳将飞机拴紧,然后再发动机器试飞,声音大得骇死人!”检验成功后,再把机身、机翼等部件卸下,用汽车运到白市驿组装。据《丛林镇志》载,E-16飞机1940年试飞成功后交空军,先后制造了20多架。

重庆机场指挥中心的航模爱好者伍北海介绍,为减轻飞机自重,E-16采用了大量木材料,强度不够,平飞还可以,“如果打起仗来,需要俯冲、高速爬升等,承受的力量过大,机身就可能在空中解体。所以这种飞机一般只作训练飞行员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04103.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