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三章 伐吴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三国随章侃第八十三章伐吴(演义第八十三回战?亭先主得仇人守江口书生拜大将)关于刘备下令伐吴这个决定,在后世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尤其是彝陵之战的败绩更是令人对这次决定颇多不满,认为刘备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有不少读者拿演义中的诸葛亮领头反对此事而刘备不许来证明这点,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彝陵之战的失败并不能用来证明伐吴的决定是否错误,正如官渡的失败不能证明袁绍征曹,赤壁的失败不能证明曹操谋取江东的决定是错误的。再正确的政治决定也会因为战场上的失败而失败,反之,看上去完全不正确的政治决定却会因为战场上的辉煌胜利而显得英明无比,成王败寇,对于理论决定来说也是一样的。至于诸葛亮之事,演义中的诸葛亮劝谏在史书上没有找到只言片语,实际上便是演义中也是多是以赵云劝谏为主,这和历史上是一致的,赵云所言有道理,但是又不能说完全有道理,我们在后面会谈到。我们在演义中看到的诸葛亮劝谏尤其是带百官劝谏都是演义中编出来的,针对此事,只有在《三国志法正传》中有谈到:“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里诸葛亮做了一次事后诸葛亮,而且其侧重点还在于认为如法正在,此战不一定会失败,但是实际上法正在,是否刘备会不伐吴,彝陵之战是否会战胜都是无法预料的。诸葛亮在这里只能说是就好象常人喜欢预想的那种假如什么就什么一样,在吃一种叫后悔药的东西,实际上,即便是诸葛亮,只怕对于这次伐吴也是有相当的支持度的,为何,我们下面一起来谈到。先说当时的形势,当时的情况是天下三分,曹魏占据天下大半,虽然在汉中和荆州遭遇到一定的损失,但是实力依然最强,江东新得荆州,而且因为是偷袭,兵力损失不大,实力大增,惟有蜀汉最为凄惨,失去荆州这个根据地,实力大损,而且包括大将关羽在内的荆州兵团基本上全部告灭,新得的上庸也因为孟达的叛变而又被曹魏夺了回去。还有一点,江东在背盟之后便和曹魏交好,孙权甚至还上书曹操劝说其称帝,虽然在背地里曹魏和江东暗暗提防,但是在针对蜀汉上是一致的,曹魏和蜀汉是绝对的死对手,江东因为背盟夺荆州一事也是巴不得蜀汉灭亡,假如当时曹操再度征伐刘备,则江东必然不会象之前一样站在刘备一边,而是冲着去抢胜利果实了。所以在那时,蜀汉是战战兢兢过日子的。总算,曹操年老,雄心已退,不久便死,之后曹丕上台,忙着调和内部关系篡汉的事顾不得出兵,至于江东,固然有夺蜀汉之心,但是一来没有夺取的实力,二来有着曹魏在江对面,要防止他偷袭,是不可能出兵的。
在这里仔细说一下三国,其实三国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实在是一个相当不可思议的存在,在之后的乱世,北方政权有如曹魏一般的疆域和稳定,而南方分割成两个以上的政权,或者说南方失却了巴蜀或者巴蜀自立之下,根本无力与强大稳定的北方对抗,如东晋也只是因为北方的混战而得以在长期失去巴蜀的南方扎下根来。要形成稳定的南北对峙,南方获取巴蜀在相当长时间是一个必须的存在。终其缘故便是南方所谓长江天险的软弱性,长江说是天险,但是历史上渡过长江的军队可说无数,相比起来,长江这个天险比起巴蜀群山和沙漠戈壁要差得远了。尤其巴蜀,巴蜀处于长江上游,一旦有个敌对势力占据则意味着所谓长江天险不再存在。所以南方政权一定要夺取巴蜀才可以说是完整的,鲁肃提出的全据长江。但是夺取巴蜀又不是容易的事,历史上南方政权获得巴蜀要不便是原本便是自己的领土,要不乘北方战乱乘机夺取,但是三国时期的江东则没有这个机会了。这一方面是刘备的关系,抢先夺取了巴蜀,另一方面也是江东实力不足,面对着曹魏长年的进攻便十分艰难了,若要在此情况下夺取巴蜀谈何容易,刘备夺取巴蜀很大缘故是因为巴蜀有着内线,并且一开始与刘璋交好的时候在蜀地获得了颇多资源,实际上从荆州调兵不多,否则关羽则根本不要想守住荆州了。便是如此,也打了多年,也就是这期间,曹操和孙权一直在鏖战,试想,若是孙权花个几年攻打蜀地,曹操那边怎么办?所以江东孙权的地位很尴尬,因为他和曹魏直接冲突,而且曹魏的情况比较稳定,若是北方一直混战,他便可以一步步把全据长江这个策略实现,但是在曹操统一了北方后便不可能了,现在面对曹操这个敌人,必须和刘备结盟,这个是必须的,否则连生存也不行。不过在生存之后便要求发展了。只有两条路可走:一则是打过长江去,把势力扩张到淮河和黄河一带,从长远着想,这确实是个最佳的选择,南方的土地人口实在比之北方差得太远,孙权之前的南方根本就没抵抗过北方的好例子,便是之后,南方也处于全面劣势,在唐朝之后人口等因素才超过北方,即便如此南方也要到朱元璋才获得一次成功。在孙策时代,这江东也只是暂居,目的还是北方,假如孙权能够获得北方的人口土地,这也意味着曹操的土地人口减少,此消彼长,也未必没有一争的机会,不过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与之实力相差太大,几次机会也未把握住,而最后一次机会便是关羽北伐,但是孙权此时选择了另一条路。另一条路是遵循全据长江的策略,就是和刘备翻脸,夺取荆州只是第一步而已,下一步是巴蜀,但是问题又回到那个麻烦了,便是怎么样才能在夺取巴蜀的同时让曹魏不打自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北方混战,顾不到这里,但是曹魏没给过这个机会,另一种是曹魏和蜀汉大打出手,然后去偷袭蜀汉,这样还一定要做到后发制人,但是先得巴蜀,这实际上便是偷袭荆州的翻版,但是巴蜀地形比荆州复杂多了,后来蜀汉覆灭东吴就想复制一下,但是在永安就被罗宪挡了数月,可见这很难做到。所以说孙权的全据长江计划是很难的。
所以到了后来,为什么诸葛亮和孙权结盟这么容易,因为孙权知道不可能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夺取蜀汉,所以干脆死心了,和蜀汉结盟至少还可以保证以整体南方之势对抗北方曹魏。江东的地位尴尬,其实刘备这边也不好过,江东的位置不好,蜀汉这边好些,汉中易守难攻,关中那边还未恢复,对巴蜀暂时影响不大,曹魏在曹操死后也不会进攻了,但是江东怎么说实力大张,但是刘备的实力就是大大削弱了,而且巴蜀地方太过狭小,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并不是发展的好地方,等下去的结局就是被人耗死的结局,这对于志在天下的刘备诸葛亮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且在乱世中,只有打仗才是唯一的出路,曹操何以能统一北方,不是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在几番濒临绝境的情况下曹操就是靠的出击才能熬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如刘表刘璋张鲁一般守着自己的地盘的山大王只有等死一途,所以刘备的出击是必然的。而选择江东又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赵云的劝谏在情理上是正确的,蜀汉和曹魏却是死敌。但是实际上却很难做到,曹丕虽在整顿内部,但是不代表着就不会应对刘备的进攻,如赵云所说的,北出关中,就意味着与曹魏的决战,而且最关键的便是不能保证在倾力与曹魏决战时,孙权不会又来这一招,此时的孙权乃是与曹魏是盟友,与蜀汉乃是敌人,这与日后诸葛亮的形势大不相同,所以打曹魏这边是很难行得通的。如打孙权,则担心要小得多,只要不进攻曹魏,曹魏很乐于见得蜀汉与江东相争,实际上孙权如此巴结曹魏,曹魏也只是给了一个吴王封号,没有对江东乘机插一刀而已,对蜀汉,曹丕一直没有采取明确的行动以帮助江东,甚至假如曹丕接受了刘晔的建议,江东则危在旦夕。所以刘备选择此时进攻孙权的决定并未有错。从另一方面来说,夺取荆州乃至江东形成全据长江的局面对于刘备也是很有利的,不过以刘备出兵的规模来说,其主要目的还在于夺回荆州,毕竟一来:荆州在隆中对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没有荆州这一路,北出取关中也难以实现,这也是诸葛亮没有反对刘备伐吴的原因,要实现隆中对,荆州是不可少,诸葛亮日后与江东再度结盟,只是现实的无奈。二来:夺回失土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各代各国对于新得之土转瞬即逝虽有遗憾,但是还可以谅解,但是对于失去长期经营的领地便是不能容忍,必要想方设法夺回,这固然有情感因素,也是因为长期经营的领土拥有了新恢复的土地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新恢复的土地需要长期消化才行,什么所谓东边失去西边补,在领土上是不适合的。而且刘备关羽长期经营之下,荆州对蜀汉深有感情,自关羽兵败之后,荆州内部反吴势力便接二连三,刘备伐吴初期的顺利有他们的缘故,面对荆州比之毫无基础的其他地区要强得多。
三来:刘备与关羽感情深厚,正如刘晔所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刘备为关羽报仇,这是必然之事,有了机会便会出兵。此外,对于伐吴一事,有人认为不该由刘备去,但是实际上惟有刘备可行,当时蜀汉之中,最出名的将领便是关羽,曹魏众臣认为“名将唯羽”,而演义所说的五虎将,赵云终其一身,都没有统领大军的经验,马超,黄忠在伐吴前都死了,张飞也在临去前被刺杀,至于魏延此时虽得汉中太守一职,但是未得众人心服,不可带领大军,只怕还比不上黄权,此外诸葛亮在刘备身前都主要在后方后勤,少有带领大军经验,而实际上蜀汉的军事行动,主要是由刘备和关羽两人所为,尤其是刘备。此战刘备不出,那几乎就没有可出的人了。至于彝陵之战败于陆逊,则正如事后诸葛亮哀叹法正的话,这是谁也不能在事先便想到的了。沉睡的天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98506.html

相关阅读: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