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魏延和杨仪连续几次派使者到成都互控对方谋反,可是成都的大臣都只敢保杨仪,不敢保魏延。魏延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形象本来就不太好,魏延传提到:‘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可惜他却没有自知之明。3.王平在阵前对魏延部队的将士晓以大义,将士们知道魏延理亏,结果一哄而散。魏延身为蜀汉一代猛将,居然没有考虑到军队的向心力就从事这么冒险的举动,以致于仗未打,王平的三言两语就让其手下的士兵跑的差不多。魏延自视甚高,还常常批评诸葛亮,没想到自己却落到如此此不堪的地步,实在只有“惨不忍睹”可以形容。从以上事件,我实在找不出魏延在才略上可圈可点的地方,而后主给他的惩罚就是:夷三族。魏延的下场令人同情,但如果说他是智勇双全,能够独当大任的将才,我是不敢苟同的。在说完魏延的个性和才略之后,一些疑点就可以解释了。诸葛亮为何老是不同意魏延让他另率一军团独立作战,也就是魏延为何总是直接在诸葛亮指挥下作战。我认为以孔明的智谋指挥魏延的勇猛战斗力,这是个很好的搭配,而这种搭配在第四次北伐中大败司马懿得到了充分证明。当然,杨仪的后勤支援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反之,假使孔明如魏延所愿,让他独自带领一军作战(可以当奇兵),这个主意表面上非常妙,实际上却是非常凶险,甚至是一场灾难。一来魏延个性冲动又少谋略,二来当时蜀汉缺少优秀谋士来辅助魏延,况且魏延自大的个性恐怕容不下别人的建议。马稷就是不理王平的劝告以至于有街亭之败。魏延提议让其自领5千兵马从子午谷突袭长安的策略我认为本身就不大可行,并不只是因为魏延才略不足的原因,否则可以派赵云执行,甚至让孔明亲自领军直取长安。为什么说这条计策不可行呢,我详细说明一下:凡是战术出兵必须遵守战略原则,绝不可贪小利任意攻占。假使魏国没有在子午谷设伏兵,长安在当时的环境下的确很容易占领(因为其统帅无能,对蜀军没有防备),但攻占它却严重违反了蜀汉‘北伐扰敌’的战略(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不在这里说明了,大家都应该了解),反而将蜀军带入危险的漩涡之中,很可能导致大军全军覆没。理由如下:1.占领长安等于在魏的心脏插上一把刀(因其地理位置在洛阳附近),魏绝不会坐视不理,必定倾起码大半国之军力与蜀汉决一雌雄。就算蜀汉士兵素质优于曹魏,但魏军兵力却数倍于蜀汉。以寡敌众形势不利。以蜀汉的兵力只能扰敌而无法对抗魏国全国兵力。2.长安在魏国的中西部地区,魏军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并包围长安,运输补给也容易,相对上蜀汉没有这些优势,而且一旦魏军封住子午谷等出口,占领长安的蜀军在没有援军和粮草被断的情况下,只能坐以待毙。
3.诸葛亮多计谋,但其整体兵力不多,适合在凉州祁山附近崎岖多山的地形作战?可神出鬼没,用伏兵、偷袭,以少胜多?;长安附件一片平坦,正是曹魏最擅长的骑兵战术发挥的好战场。诸葛亮要是把决战地点选在长安,就等于为蜀军将士选好了墓地。汉中之站,曹操亲率大军来攻,但是汉中多山,刘备部队据守阳平关,曹操最后也只能无可奈何的退兵。夷陵之战,陆迅同样依山据塞固守,刘备大军也是莫可奈何。这都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兵力少的一方只要堵住山路要口,据险关固守,敌军再多也难有作为。长安附近一片平坦,以蜀汉总兵力远不如曹魏的情况下,光是占领长安,却没有险山要关可以据守,决定无法守得住,而且是在不利的平原地带和曹魏硬碰硬大对决,那等于把自己置于死地。蜀汉的国力居三国之末,当时的人口也不多,实在玩不起这种危险动作(刘备的惨败是很惨痛的经验教训)。相反地,凉州多山,只要占领险关要道,曹魏兵力再多也夺不回去。我认为这就是诸葛亮舍长安攻凉州的最大原因。在当时的环境下,整体兵力不多,战略计划却好高骛远,这是兵家大忌。东吴也曾经遇到类似的难题,但吕蒙精于谋略,提出了以下见解:“(孙权)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聘,至尊今曰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尤。’”诸葛亮不占长安犹如吕蒙不占徐州一样。两人深谋远虑,明白攻占一做城市容易,如何防守才是令人头痛的。搞不好反而会变成吞噬兵力的屠宰场。凡智谋者,攻取不以小利。三国被称为中国英才最多的时代实在是名副其实。二.诸葛亮是否亏待了魏延有些人认为诸葛亮亏待了魏延这个好人才,连带使得北伐大业屡次遭受挫折,这大概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误导。从没看过哪篇正史记载诸葛亮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而要杀他。史书也从未提到孔明临死前密令马岱杀魏延。那是老罗为了夸饰孔明的神机妙算因而虚构的情节,没想到反让孔明蒙受不白之冤。蜀书杨仪传提到:‘亮深惜仪之才干,冯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可见诸葛亮一直珍惜并公平地对待魏延和杨仪。正史记载两人不和的是魏延传说到:‘延每随亮出,轧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饮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的计策,上文已经说明,如果我是孔明,我也不准魏延独自领兵作战,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魏延个性上的缺陷不亚于关羽,放纵魏延等于让他重蹈关羽的败亡之路,爱之适足以害之,如果说诸葛亮糟蹋魏延才干并不公道。我们何不逆向思考一下,魏延是否有足够的才干做他想做的事。刘备义子刘封在关羽之事件后败逃回成都,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杀了刘封。刘备死后,诸葛亮的权利更是无人能及,如果他对魏延有半点私心的话,魏延就算有九条命都保不住。再看看,孔明杀了自己的爱将马稷,却对‘常谓亮为怯,饮恨己才用之不尽’的魏延加以重用,这可不是一般人的肚量做得到的。演义中孔明和魏延的恩怨情仇绝大多数是虚构的。正史上的孔明对魏延可说的上是仁至义尽,可惜魏延最后还是因为私人恩怨辜负了孔明。
三.魏延被诛三族,究竟是谁的过错?魏延一生功绩彪炳,最后竟然落到了被诛三族的命运,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呢?是诸葛亮?是杨仪?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魏延莽撞冲动的个性害了自己,魏延、杨仪的宿怨则是导火索。魏延传记载:“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纬?护军姜维等作身(一字不会打)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由此可知,孔明在生前就料想到魏延很可能会在他死后抗命,因为没人?人压得住他。因此,孔明绝不可能没有事先三令五申知会魏延一定要遵守撤军命令。因为魏延态度阳奉阴违、暧昧不明,所以谨慎的孔明还特地与其他人密商告知因应之道。孔明死后,杨仪在秘密探知魏延真的不愿撤兵时,于是在不通知魏延的情况下独自准备撤兵。他们两人本来就行同水火,沟通自然会有问题,两人也都有错,但是基本上还是魏延违反丞相遗命之罪大于杨仪的不能因公忘私之过。魏延得知杨仪在不告知的情况下就准备撤兵后,勃然大怒,于是‘率所领径先南归’,更糟的是,魏延还‘所过烧绝阁道’。魏延传提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曰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也就是魏延烧栈道无非是要阻止杨仪率领的军队南撤,以便自己取代孔明继续北伐,当然魏延极有可能会杀掉杨仪。魏延和杨仪在当时都屡次派人回成都互相诬告对方谋反,这表明两人有一人非死不可(两人当然都没有谋反,但是只有死人是不会申辩的。钟会死后,卫环还派兵追杀邓艾,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发生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场面,魏延实在要负起大半的责任。不管什么理由,魏延烧栈道,并且主动攻击同属蜀汉阵营的杨仪军队,就已经罪不可赦,杨仪再怎么令人讨厌,至少他还是依照诸葛亮的遗命撤军的。魏延在‘理’字上站不住脚,在‘法’上更是严重违反军令。烧毁栈道断友军归路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万一司马懿军队知道消息后乘机攻击,魏延岂不是毁了蜀国。凡是聪明的人至少会懂得避免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可惜魏延莽撞无知,不但因此身首异处,还连累了自己的家族跟着陪葬。从这再次说明了“魏延勇猛有余,才略不足”,孔明不让他独自率军突袭长安绝对是正确的。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最后居然破天荒地被夷三族(蜀汉自诸葛亮治国以来,极少听说有武将被夷三族),遭遇实在很悲哀。很多人认为后主诛杀魏延三族似乎有点过分,但是换个角度来看,魏延让自己有充分的罪?(违反丞相遗命、烧栈道、攻击友军、意图谋反等)被夷三族,虽然他无意要谋反背叛(攻击自己的友军不管是谁都会认为他要谋反。就算魏延杀了杨仪,之后姜维等人也不一定听从他,魏延又做的太过火,所以他也可能投魏以求保命。实际上,魏延最后是逃到汉中被杀,所以说魏延并无意谋反。魏延非常类似太平天国中的东王杨秀清,他们皆因依恃自己的才干,恣意乱搞而招来大祸;却没有紧密的心计阻止灾难降临己身。他们的确有些能力,但却比庸才还糟糕,至少庸才再怎么笨也不会因此被抄家灭族。)至于谁应该为他的悲剧负责?与其说是指控他的杨仪等人,倒不如说是魏延莽撞到近乎白痴的个性害死了他自己。孔明虽是魏延的顶头上司,若是硬要把魏延的不幸记孔明头上,不但不合情也不合理。
四.在这场悲剧中,孔明究竟有没有过错?1.孔明撤军的遗命对不对?撤军当然是对的。孔明死后,代理人不是杨仪就是魏延?姜维、蒋琬?当时在成都?、费纬等人在那时资历和职位都远不如两人。?杨仪属于文官,擅长后勤,不太懂得打战。魏延猛于战斗,谋略将才实在不足。一个是后勤首脑,一个是前军大将,两人举足轻重、缺一不可,但都不能服众,甚至彼此还水火不容。非常明显的,不管是魏延或者杨仪代替孔明继续北伐,必定内讧不止,仗肯定打不下去。因此,孔明撤军的遗命是相当正确合理的。其实魏延的如意算盘是:“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也就是让杨仪护送孔明的遗体回成都,自己留下来继续北伐。问题是军队缺少了孔明和杨仪,魏延本身才略不足,个人声望不佳,难以服众。以这种条件却想要留下来对抗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突显了魏延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特点。王平一句“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而!”就让魏延的士兵一哄而散,如果真的让魏延留下来对抗司马懿,恐怕是蜀汉将士的灾难。2.魏延到底知不知道该撤军?他又为何如此冲动?魏延传记载:“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纬?护军姜维等作身(这一字还是不会打)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从这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孔明的遗命是撤军,而不是继续北伐。既然孔明在病重时,有和属下密商过:“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表示孔明有想过魏延可能抗命。依照孔明事必亲躬的个性?魏晋春秋记载孔明:“罚二十以上,必亲手为。”?,必定会三令五申知会魏延要遵守撤军的命令。撤军乃是大事,说孔明没有在生前告诉魏延,或者说魏延一点都不知情,那是严重违反常理和逻辑。魏延非常清楚知道孔明的遗命是撤军,但是他很不以为然,‘延常谓亮为怯,饮恨己才用之不尽。’,加上魏延认为孔明死后,自己理所当然接替统帅的位子,要撤要留当然能够自由作主,也就是因为如此,当魏延得知杨仪居然自行撤军,所以才怒不可揭,便以自认为是孔明继位者的身分‘清理门户’,做出一堆自己认为理所当然,实际却荒诞不堪的行为。魏延传记载魏延当时的想法:“仪令纬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说明了魏延一来不?同孔明撤军的遗命,二来不齿被杨仪指挥,问题是这两点都是正确而且合理的,魏延的反对反而显得自己不理性。杨仪虽然个性狷狭,但他自行撤军是因为事先探知魏延想继续北伐,所以杨仪根据孔明遗命‘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杨仪在做法上或许可以亲自与魏延沟通,但在法理上绝对站的住脚。孔明的‘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也没有错。如果魏延抗命不撤,只要其他人都撤军,魏延自己玩不下去,自然也会撤军。孔明是否可以预防魏延会在撤军时乱来?我认为除非杀了魏延,否则依照魏延冲动的个性,连神仙都无法预防魏延不会做出荒诞不经之事。况且孔明又不是神,我们实在不应过分苛刻求全他。
3.如果不是杨仪带来撤军,是否悲剧就不会发生?为什么撤军是由杨仪带领?蜀军每次的出兵的后勤方面,都是杨仪一手主办的。在职位上,杨仪身为长史?丞相府的秘书长?,孔明死后,由长史杨仪临时代理丞相的事务,并非不妥。加上魏延和杨仪的资历和职位最高,魏延既然不能保证贯彻遗命,当然非杨仪带领大军撤兵不可,若由姜维等尚未成气候的官员领军,魏延然道就会听命?因为魏延连孔明都不太能管得住,况且他“常谓亮为怯,饮恨己才用之不尽。”这表示魏延很想留下代替孔明继续北伐。如果让其他菜鸟级的人物领军,闹情绪胡闹的恐怕不只是自大的魏延、还会加上心?的杨仪。所以我认为孔明真的很辛苦,他的左右手都是很奇怪的人,而且互相不和到了极点。偏偏蜀汉人才极度缺乏,孔明非依靠他们不可。有了这些奇怪的部属,孔明最后会积劳成疾而亡,并不令人意外。假使用其他人代替杨仪主持撤军,会抵触到军中论理和职责,而且不但魏延的问题无非解决,更会滋生一堆新的事端。4.魏、杨不和就像不定时炸弹,孔明何不分开他们?一个留在成都,一个北伐??魏延和杨仪都是孔明北伐不可或缺的左右手。或者有人会说:孔明何不在病重将亡之时,立刻把魏延调回成都,让他无法乱来?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用结果来反推原因。诸葛亮绝非神仙,他怎么知道自己何时会死,又怎么知道魏延竟会如此夸张的行动。就算孔明未卜先知如此做,那也只是把魏延、杨仪的斗争延后,根本没有解?这个大问题。5.魏延会乱来,会不会是因为他认为杨仪回国后会继承诸葛亮的位置,自己会被他除掉。但是孔明并无意让杨仪接替。那孔明何不事先告诉延以安其心?魏延究竟是否考虑到这点?三国志里头找不到答案。就算他有想过,也不该做出这么愚蠢而且令自己万劫不复的事情。魏延就算成功杀了杨仪,但是其他将官之口又该如何堵住?前面已经说过,蜀汉自孔明治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赏罚分明的制度,魏延并非司马昭之类可一手遮天的权臣,又和其他大臣不契合?魏、杨两人互控谋反,蒋琬和董允都只敢保杨仪清白,不敢保魏延。?在众人指控之下,魏延除非效法孟达投奔魏国,否则性命难保。也就是说,魏延轻则身败名裂,重则被夷三族,所以再怎么样都不该冲动乱来。司马懿曾被曹爽削权和无情打压,在情势力不利的情况下,他足足忍了相当长时间才发动政变?如果从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傅,实际上被剥夺兵权,一直到政变,共有十年;如果从称病退隐算起,则有一年多。?也为晋王朝开了有条大路。可见智者和愚者做事的方式不同,结局自然也大大不同。孔明确实不知道魏延会如此乱来?所以才会命令魏延断后护军?。至于孔明继承人的问题,一来按照君臣伦理,这应该由后主决定,孔明最多只能提议,无权宣布指定。二来一旦公布自己属意某人或排除样仪,必会造成一人欢乐众人士气低落,或者杨仪的闹情绪和猜忌?即使只是偷偷告诉魏延,也难不会传到杨仪耳朵。公布接班人会乱了君臣之礼,孔明没有权利告诉魏延,除非后主派人询问,孔明不应该也不会告诉任何人。
综上所述,魏延在失败后逃到汉中,而不是投奔他国,证明魏延确实无意谋反(但也证明了他的头脑似乎并?不了解他惹出事端所招致的严重性,至少他可以考虑暂时避居三不管地带的羌部落。?不过魏延再怎么不幸,灾祸也是自己冲动惹出来的,所以我对魏延是惋惜多过同情,蜀汉人才极度缺乏,因此造就了不少恃才傲物的武将。魏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鹤立鸡群,也因为自己本身的缺陷而招来灾祸。如果真要为这样的人物叫屈,邓艾的冤屈比魏延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77239.html
相关阅读: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