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沐英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明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沐英(1345?1392),安徽凤阳人,汉族,明初重要将领。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
   沐英率所部于洪武十五年进入昆明后,派东川侯曹震、宣德侯金朝兴分道进取临安路。通海是明军进取临安必经之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进入通海。 当时,明军已按驻军编制总额的一定比例装备火铳,火铳是一种金属管状火器,类似于后来的青铜火炮。据《明会典》卷 192 记载,明廷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规定,在每个百户所中,火铳手 10 名、刀牌手 20 名、弓箭手 30 名、枪手 40 名,其中火铳手占十分一。军队装备这样多的火铳,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通海县令张恩铭识时务,率士民出迎明军,使通海人民免除了一场炮火之灾。
   明军进入通海后在通海设御屯田,隶属临安卫。其屯田范围:西逾河西,东抵宁州(今华宁),南连建水。屯驻军2228名(其中马步旗军387名,七分屯军1841名,舍丁(眷属)1325名,军役(预备役)1500名,合计5053名,按明制规定:驻军“军户”是“永充”的,并强制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
   传说,沐英在通海期间,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他差点被元朝的残余分子所杀。那一天,一个刺客偷偷蹿进沐英的寝房,抡起钢刀,就要行凶。可巧,被沐英发觉了。
   那天晚上,沐英心情高兴,吃多了,肚子里不舒服。他想去出恭,又懒得起床;不去吧,又憋得难受。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在被窝里忍着,一会儿睡,一会儿醒。那个刺客一进屋,他就知道了。并且,眯缝着猴眼,偷偷地看着。当刺客的刀还没落下来的时候,沐英忽然使了个鸳鸯腿,一脚正踢到他的小肚子上。那刺客“ 哎哟”一声暴叫,跌坐在地。沐英翻身下床,奔他扑来。那刺客忍着疼痛,一个鱼跃跳到门外。紧接着,沐英也跟了出来。那刺客恼羞成怒,又欺沐英没有兵刃,便急转身形,抡刀砍来。沐英一看,急忙闪在一旁。刺客抽刀转身,使了个小鬼推磨,向沐英腰部砍来。沐英往下一哈腰,刀从后背擦过。刺客一翻手,刀奔沐英的双腿。沐英来了个旱地拔葱,刀从脚下扫过。
   沐英可有点儿被动,一是他赤手空拳,没有家什;二是他没穿衣服,而且还光着双脚。再加上这个刺客非常厉害。一刀比一刀下得更快,一招快比一招出得更急,把沐英逼得光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那时,沐英心里说:坏了,这回再先进的火铳也使不上了,由于自己手中没有刀剑,今晚非吃亏不可。他一边打着,一边四外踅摸。忽然,看见房檐下有只养鱼缸,高有三尺,粗有五尺。心里说,嗯,这个武器可不错。他打好主意,一个箭步跳到鱼缸前面,伸手就把它抱了起来。那鱼缸里有多半缸水,还养着不少大金鱼。连缸带水,足有四五百斤。要换个别人,还真搬不动。沐英也急了,搬起鱼缸,对准刺客,“嗖”!扔了出去。

   这时,刺客的刀刚落下来,正砍到鱼缸上,只听“当啷”一声,把他的刀就给磕开了。刺客没顾捡刀,先急忙闪身,把鱼缸躲开。躲是躲开了,不过弄得他满身都是水。鱼缸一落地,摔了个粉粉碎。这一摔不要紧,发出了挺大的响声,把前后院的人都给惊醒了。
   门房的老家人往外探头一看,吓得“妈呀”一声大叫,就叫唤开了:有刺客!不好了,有刺客……。
   打更的也看见了,又敲锣,又击梆子:“快抓刺客呀!来人哪??”
   那个刺客一看不好,飞身上墙,一溜烟似地就跑去了。 沐英回到屋里,穿上衣服,把灯点着。这时,侍卫们慌慌张张地走了进来。一个侍卫拿着口钢刀,说道:“殿下,这儿有一口钢刀!”
   沐英接过一看,是一把五金铸造的鬼头大刀,分量很重。再往刀把上一瞅,上面镌着“大拉刀”三个小字。侍卫把脚一跺,明白了。他对沐英说:“殿下放心,刺客找到了。他跑不了拉!”
   沐英一听,莫名其妙。侍卫长叹一声,说道:“离此处二十里,有一个村,里面全是做刀剑的人,厉害得很,当初元兵想管又管不了。这口刀就是那个村的工匠做的,估计刺客也是他们派来的。” 沐英道:“有窝就……就好办。现在我就去找……找他们算……算账!”
   侍卫说:“殿下不必着急,此事都包在我的身上。待我去那里一趟,与他们讲清道理,把刺客抓回来也就是了,千万不要伤了和气。依目前而论,得罪了他们也没有好处。”
   沐英冷笑道:“那种人,野蛮成……成性,恐怕是不……不通道理的。依……依我看,要去咱们一起去,以防万……万一。” 
   侍卫听着有理,点头应允
   。 第二天,天光大亮。侍卫和沐英梳洗已毕,用过早饭,备下两匹战马,带着四个精明强悍的士兵以及应手的工具,还有刺客的那把钢刀,起身直奔刺客所在的村庄。
   沐英骑着普通的马匹,拎着一条铁棍,边走边想,他想到自己宝马和宝锤,那两样东西,哪一样也离不开呀!真要丢了,怎么上阵拼杀?究竟能不能讨回,他心里也没底儿。因此,心中烦躁不安。侍卫的心里比沐英还烦躁。为什么?事情出在自己家里,一来脸面上不好看,二来,难免引起沐英的怀疑。此番去,能不能称心如愿?若弄不好,还得动武啊!再看身边,总共才有六个人,没一点儿取胜的把握。倘若出了意外,怎能对得起朱元璋?侍卫边走边想,心乱如麻。
   他们到了杞麓湖畔,只见一个古堡雄居在那里。 沐英问道:“这就是你说的那个村吗?” “对,已经到了。”说着,侍卫把黄骠马一提,在前边引路。
   他们隐隐约约看见山腰上有一道寨墙,蜿蜒起伏,伸展到密林之中。山头上飘着号旗,两根飘带不住地飞舞。他们又往前走了一程,一切都看清楚了:只见有一条山路,直通山内,山口以外,高坡上有几座石头堡垒,密设箭孔,上边有防守的士兵;有几道鹿角刺网,把山路封严。再往上看,是坚固的寨门。但见,寨门紧闭,墙里墙外都有人把守。
   沐英看罢,暗自吃惊,没想到这个村还有这么大的气派!难怪元兵和不能奈何于它!看来,今天抓刺客的事儿,不太容易呀! 正在这时,忽听“当当当”串锣紧响,震人肺腑。接着,从左右的堡垒之中,冲出四五十人,各摆兵刃,把他们的去路拦住。同时,堡垒上的喽兵张弓搭箭,端弩瞄准要射来人。一个为首的头目,站在人群面前,提着一条花枪,高声喝喊道:“站住!再走一步,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侍卫一听,赶紧勒住坐骑,沐英与那四个兵丁,也带住了马匹。
   侍卫在马上抱拳道:“弟兄们辛苦了!请不要误会,我们是来求见寨主的,烦劳诸位给通禀一声。” 那个头目翻着眼睛,看了一会儿,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明军。”
   那个头目听罢,一缩脖子,心里说,原来是赫赫有名的沐英的部队呀!他立时换副笑脸,说道:“请略候片刻,容我们禀报。”
   侍卫道:“借重,借重。” 这可真是“人的名,树的影”啊!俗话说:“钱压奴卑,艺压当行。”在这一带,有几个不知道沐英的!
   再说沐英。他耐着性子在这儿等着,等啊,等啊,眼看中午了,还不见有人出来。他实在有点儿不耐烦了,便对侍卫说:“这帮家伙们的臭架子还……还真不小,干脆,打……打了吧!”
   侍卫劝解道:“不可。咱们应先礼后兵,不能让人家抓住把柄。” 沐英心里不服,一个劲儿地扑棱脑袋。 到了正晌午时,“锵啷啷”串锣紧响,“吱呀呀”寨门大开。紧接着,从山上走出一伙人来。
   沐英翻着猴眼,仔细观看,只见卫兵闪在左右,中间走出三位寨主。中间那人:身材高大,细腰今背,阔胸宽肩,上头戴红缎子软包巾,鬓插英雄胆,身穿绛紫色箭袖袍,腰系板带,挎着一口宝剑,看年纪有三十上下;上首那个:身材也在九尺开外,猿臂蜂腰,肩宽背厚,头上、脚下一身白,腰挎一口弯刀;下首是个黑大个儿,周身上下一色黑,腰系板带,背插单刀。沐英偷眼观看:但见寨门高有两丈,一色用圆木合成;寨墙上搭着跳板,可容双人同行;墙上密摆强弓、硬弩,火枪、镭石;眼前是一条青石铺成的大道,平坦光滑,一直通到半山腰上;数百名彪形大汉分列两旁,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每个人都抱着斩马刀、双手带,青癯癯的刀刃,闪着寒光。
   片刻之后,沐英他们被请进了村。大寨主说道:“请老英雄上坐。” 沐英一言不发,瞪着猴眼往四外看着,心头一个劲儿地运气。 茶罢搁盏,大寨主开口说道:“敢问老英雄,今天怎样得暇来到敝村?”
   沐英一听,气儿就上来了。心里说,派刺客杀我,还瞪着眼睛装糊涂,真是混帐透顶。他刚想说话,就见侍卫接茬儿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在下有一事不明,特来领教。”
   侍卫把刺客的那把钢刀取出,说道:“昨夜,我们拾到钢刀一把,敢问可是贵寨主的吗?”
   大寨主将刀接过,看了两眼,说道:“这把刀正是我的。但不知因何落到你们手里?”
   侍卫一笑,把昨晚的经过讲了一遍。 大寨主听罢,一皱眉头,回头看了看身边的二寨主和三寨主。 略停片刻,大寨主说:只要有我们存在,就要杀死沐英。”
   沐英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又听大寨主这么一说,更忍受不住了。他浑身战栗,“啪”!把手中的茶碗摔在地上,指着大寨主的鼻子,说道:“好今天我非要你的狗命不……不可!”说着,一回手,把椅子操起来,向大寨主砸去。
   大寨主不敢怠慢,急忙闪到一旁。 大寨主把脸往下一沉,二目露出逼人的凶光,问道:“你们这是何意,你们要比武吗?”
   侍卫暗自着急,埋怨沐英沉不住气。可是,既然事已闹翻,也只好破釜沉舟了。他听大寨主言语刺耳,便冷笑道:“是!” 侍卫久经大敌,浑身是胆。别看这么紧张的场面,可他一不慌,二不忙,从容镇定,稳如泰山。他笑呵呵地向三个寨主一抱拳,说道:“列位,依我看,还是不伤和气为好。别忘了,打仗没好手,骂人没好口。真要动起手来,那就不好收场了!” 大寨主手握大刀来,逼近侍卫。 侍卫一看,从二寨主腰中夺过宝剑,把空剑鞘交还人家,单手提剑,向大寨主说道:“请!”

   大寨主亮了个夜战八方藏刀式,劈头盖脑就是一刀。侍卫心平气和,见刀奔顶门砍来,忙往旁边一闪,将刀躲过。接着,右手一翻腕子,用剑把他的刀压住,“锵啷”一声,刀、剑搅在一起。
   大寨主急忙往回抽刀,打算变换招数。哪知,侍卫的宝剑“刷”地使了个仙人指路,奔大寨主面门点来。这一剑,快如疾风闪电,把大寨主吓得忙一哈腰,剑从头顶走过。
   侍卫双手握剑,又往下劈。这一招来得好厉害呀,大寨主想躲也来不及了,吓得他把眼一闭,等着受死。侍卫的剑并没有往下落,他把腕子一摆,只把大寨主的帽子削掉。然后,撤步抽身,跳出圈外,单手托剑,说道:“得罪了!”
   大寨主一摸头顶,帽子没了。这小子脸一红,由羞变怒,二次抢刀,又奔侍卫扑来。 侍卫大怒,心里说,这个家伙真不知好歹。看来,不给他点儿厉害是不行了。侍卫使了个海底捞月,把他的刀拨了出去,瞪着眼睛给大寨主相面。
   大寨主吓坏了,忙问:“你看什么?” 侍卫笑着说;“我看你的耳朵有点儿毛病,想给你削掉一个。你说行不?”
   大寨主听罢,气得够呛。心里说,侍卫,你说话也太损了!这样的事儿,还有商量的吗?他大吼一声,三次摆刀砍来。
   侍卫接架相还,又与他战在一起。 沐英在一旁看得清楚:大寨主的武艺比侍卫差多了,连个打下手的资格也不够。侍卫跟他动手,真好像成人嬉耍顽童一般。
   几个回合过后,侍卫喊道:“注意,我可要摘耳朵了。摘左边的那个,右边的没事儿!”说着,剑招加紧,剑锋围着大寨主的脑袋直转。侍卫使了个拨草寻蛇的招数,剑奔大寨主咽喉刺来。大寨主往右边一甩脑袋,正好把左耳朵亮了出来。侍卫把剑刃立起来,往上一挑,只听“哧”地一声,当真把他的左耳朵割掉了。
   大寨主疼得“哎哟”直叫,抱着脑袋,回头就跑。
   “冲啊??”众兵一声呐喊,各摆刀枪,冲杀上来。
   俗话说:“强狼难敌众犬,好汉架不住人多。” 沐英他们一无盔甲,二无战马,三无应手的兵刃,他们有能耐也不得施展呀!打着打着,可就有点儿招架不住了,他们转身就跑。
   在这一事件中,沐英看到了刀剑的作用。之后,他与当地流传的各式各项的刀有了特殊的缘分。他的床前挂满了许多民族兵器:傣族刀,这种刀极为锋利,既是沐英的劳动工具,也是沐英练功和自卫的武器;还有景颇尖刀,有几个品种,长短不一,刀形有直、有曲,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第三种是傈傈族弯尖刀,这种刀不大,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锋锐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黎刀,刀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一尺多,如鸱鹗尾。藏刀,又称“西番刀”。刀身短,刀尖锐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装饰精美。用于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刀”“举羊势”等,演练时,刀风嗖嗖,喊嚎吓人。第五种是彝族短体插刀,刀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铅花银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
   沐英经常研究这些民族兵器,他决心吸取这些民族兵器的长处,打造出新的兵器。他在带队伍人进入通海的同时,设置庄头,修筑城池,铁木工匠随之到达。这些刀匠艺人及其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把回族、蒙古族、彝族相结合,因此历史上驻通海的元朝和明朝军队中,有兵器制造和修理工匠落籍于此,年深日久,通海的制刀业在两个朝代得到了发展和提升,所以流下了许多精品刀剑。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51080.html

相关阅读: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
明朝人的性观念
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李之藻
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