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光绪初年千古奇灾 饿死一千万人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在清朝光绪初年,曾经爆发过一场特大旱荒。这是一场被清廷官员称之为“此千古奇灾,是铁石心肠亦当泪下”的大饥荒。这场大旱荒发生在1876年到1879年,持续了整整四年之久。当时受灾的地区包括了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甚至波及到了江苏、安徽、甘肃、四川等地区,饿死的人数达一千万人以上,这段期间是清朝以来的特大荒年,这场大旱荒主要是以1877年和1878年为主,因为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在当时被称之为“丁戊奇荒”。而又因为河南和山西旱情最为严重,又被称为“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在19世纪的70年代,当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思。当时的参战方主要是皖北、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农民,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农民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可惜因为捻军领导者的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而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都已经相继失败,农民起义的运动陷入了低谷,清朝对外也没有战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社会里少有的和平局面,是被称作“同光中兴”的一个时期。

可是就在此时,同治帝驾崩,慈禧选择了年幼的载?来继承皇位,光绪帝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之一,此时的清王朝早已腐败不堪,他一上台,迎面而来的又是一场特大的天灾——中国近代史上甚至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华北大旱灾。

1875年是光绪元年,这一年,北方各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先后出现干旱的景象,尤其是在直隶、京师地区。根据《清史纪事本末》中所记载:“夏四月,京师大旱。”5月11日(四月初七)清廷的上谕中也说:“京师入春以来,雨泽稀少,节逾立夏,农田待泽孔殷。”在北方的张家口古北口等地区,也因为天气亢旱,“麦收大坏”。由于旱情严重,清廷特意降旨祈祷,并命令五大臣虔诚求雨。可是一直到这一年的冬天,全省的雨水仍然很稀少,农田也大多龟裂。与直隶相邻的山东、山西、河南还有陕西省,在这一年也出现严重的旱情。而处在更远一点的甘肃省,因“各郡大旱,聚集于秦州(进天水市)的饥民多达数十万之众。”

华北大面积的旱情在持续了两年之后,在1877年达到了顶峰。在旱情的同时,更是祸不单行,很多地区又接连发生了水、蝗、雹、疫、地震等灾害,使当地的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朱寿朋所编纂的《光绪朝东华录》中记载:“自去年以来,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田禾缺雨,荒旱成灾,粮价日增,流民遍野。逮及今年,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春麦少有收获。而山西一省,荒歉更甚于去年,人情汹汹,朝难保夕,子女则鬻于路人攘夺或施于里党,啼饥者远连数郡,求食者动聚千人。户少炊烟,农失恒业......实有耳不忍闻者。”面对汹汹而来的灾情,清政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光绪帝频频到大高殿设坛祈雨,但遗憾的是却很少能灵验。

可以说,在近代中国,只要发生比较大的灾荒,总是会“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清朝末年发生的“丁戊奇荒”因为清王朝已经腐败不堪,灾情就显得更加严重,华北灾区尤为显得一片凄惨的景象。

这场罕见的灾害从光绪初年一直持续到了光绪五年,当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历时既久,为地尤宽,死亡遍野,诚为二百年来之所无”。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期间,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被卷入灾荒的州县中的饥民多达二亿多人,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死于饥荒和疫病的人多达1000多万,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2000多万以上。仅当时的人口大省山西一省1600万的居民中,就死亡500多万人,另有几百万人逃荒或是被贩卖到了外地。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只得“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者“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随著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最终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的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后吃的……

山西的部分地区人口严重的缺失,如临汾、太谷、芮城等县,直到民国时期,当地的经济和农业生产也没有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严重的灾荒不仅使当地百姓大面积的流亡,同时也导致灾区的土地大面积的荒芜。根据山西当局灾后的调查,在全省的56476803亩的耕地中,因灾害导致的有地无主的“新荒地”,多达22007760亩。而陕西省1880年荒弃的田地约占全省民田的十分之三。

大灾过去后,当地的活下来的老百姓除了这一条命外几乎一无所有。当时的土地大量抛荒,劳动力也奇缺,而生产工具也在灾荒中被丢失或者毁卖。清朝发生的“丁戊奇荒”使北方的农业元气尽伤,对社会生活和以后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有灾必有荒”。“丁戊奇荒”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痛的后果,除了由于束缚在封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外,清代人口过度增长,土地遭到无节制开垦,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也加重了天灾的危害程度。发生在晚清的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这场灾难可以说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必然结果,旱灾对晚清的历史走向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似乎也暗示着中国封建历史上这最后的王朝正慢慢的走向灭亡。(文。落榜进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19744.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