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暂借荆州。赤壁之战,主战场孙权的军队浴血奋战,周瑜一把大火,烧退曹操大军八十三万;而刘备的军队在军师孔明的调度下,剿灭败军,夺取器械,并立即夺取荆州重镇:南郡、襄阳。是时,孙权、周瑜等忿忿不平,在他们看来,东吴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出力打败曹军,虽说是为东吴解危,也更是为刘备消了灾,而刘备却坐享其成,真是“几郡城池无我分,一场辛苦为谁忙”,欲起兵与刘备、诸葛亮一决雌雄,复夺城池。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后因分“赃”不平濒于破灭。?正当周瑜怒气冲天之时,鲁肃来到军中,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一是认为“方今与曹操相持,尚未分成败,主公见攻合淝不下。不争自家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二是认为“刘玄德旧曾与曹操相厚,若逼得紧急,献了城池,一共攻打东吴,如之奈何?”??(6)?三是认为“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上计也。”??(7)?于是。鲁肃一头挡住了孙权、周瑜起兵之念,一头又跑到荆州,与刘备达成了暂借荆州,共拒曹操的君子协议,避免了孙刘拒曹军事联盟的分裂。曹操提心的正是这个,据《三国志》记载:“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4、介荐人才。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时与孔明齐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赤壁之战曾献连环计给周瑜,助东吴破曹。??(8)?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孙权,孙权因其轻周瑜,且形容古怪,誓不用之。昔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对这样的人物,周瑜是必为己用;不为己用,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周瑜几次追杀孔明便是证据。周瑜欲杀孔明,鲁肃对周瑜是明阻,对孔明是暗助,胸襟与周瑜比有天壤之别。当孙权对庞统誓不用时,鲁肃又作书奉荐庞统给刘备,并嘱“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心破曹”。??(9)?果然,庞统在刘备麾下时,孙刘两家相处尚好。庞统后来助刘备取益州,建立西蜀基业,使刘备才有了自己的立命之地。?5、夺回荆南。荆州一俗语曰:“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事实正如同俗语所言。鲁肃作保借荆州给刘备,担了天大干系。他在孙权、周瑜的责怪下,索要荆州再三。刘备以其容身借之,初以刘琦未死辞之,继以侯取西川辞之,终以云长不肯交割荆州辞之。鲁肃及诸葛瑾反复奔波,皆为徒劳。后孙权见刘备有先还三郡之言,便差官前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赴任,又尽被西蜀荆州守将关羽逐回。时鲁肃为东吴都督,总领兵马,驻陆口,与荆州相邻。初东吴不少将领欲攻打荆州,鲁肃以“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10)?为理由,不予采纳,常以欢好与关羽交往。后当刘备已得益州也不还荆州,三郡差官被逐时,鲁肃即尊孙权之命,陈兵荆南,收取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这次关羽并未作梗,实为刘备欲结好东吴牵制曹操也。至此,东吴与西蜀以湘水为界,分占荆州。从借荆州到夺回荆南,鲁肃做到了有理有节。?
6、破皖助蜀。曹操,天下英雄也。他数经大战,虽有小败,但终获大胜,所向披靡,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惟攻打东吴、西蜀不下,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天下的局面。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孙刘拒曹军事联盟的存在是最重要的原因。?孙刘联盟的主谋者是鲁肃,联盟最重要的联络者也是鲁肃。赤壁之战是这样,曹操起兵合淝攻打东吴时,孙权借刘备以拒曹,也是这样。建安十九年,曹操威势日甚,兴兵西征,擒张鲁,平汉中,尽得东川,并有一举进兵西川之意。西蜀朝野震惊,一日之间,数遍惊恐。刘备用孔明之计,作书具礼,令伊籍到秣陵拜会孙权,借东吴以拒曹。孙权乘合淝空虚,亲冒矢石,取和州,破皖城,引军攻打合淝,迫使曹操撤兵救合淝之急,西蜀因此脱险。《三国志》记载:“十九年,(鲁肃)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11)?不知何故,罗贯中没有将这一重要史实写入《三国演义》中。?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卒,时年四十六岁。鲁肃在而孙、刘联合,鲁肃死而孙、刘分离。鲁肃去世不到两年,建安二十四年,吕蒙白衣渡江,夜袭荆州,杀关羽父子,遂了孙权夺回荆州之愿。然孙、刘两家从昔日盟友变成今日敌手,以致发生了孙、刘"犭虎"亭之战,双方损兵折将,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二鲁肃在东吴从政17年,最得人缘,主公信任,同僚友好,朋友尊重,下属尊敬,有长者之风。一日,鲁肃随陈普带援兵到合淝,先至军中,孙权大请诸将迎肃,自己也下马立待之。众将见孙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鲁肃与周瑜虽在杀孔明、借荆州等事上意见有所不同,然周瑜病困之时,仍缄遗书荐肃领兵。孔明、庞统都是当时名士,关羽更是高傲得凡人难以入眼,但都对鲁肃十分尊重。鲁肃代瑜领兵时,“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12)??人缘好,是鲁肃从事孙刘联盟实践的社会基础,也说明他的人品得到上下左右的认可。?1、孝亲笃友,轻财好施。周瑜在把鲁肃推荐给孙权时说,鲁肃“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囗禾"米,各三千斛,因往求救。肃即指一"囗禾"相赠,其慷慨如此。”??(13)?一般说来,对上亲孝顺,则能忠君;对朋友忠诚,则能得到朋友的忠诚;能轻财好施,则能不私其家以负国,并能得到大家拥护。果然,鲁肃从政后,忠君笃友,内外节俭,甚得上下欢心。?2、手不释卷,思度弘远。鲁肃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首先表现在择君上。《三国志》记载,袁术闻其名,署任他为东城长,而鲁肃见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投奔周瑜。又有朋友劝他依就巢湖郑宝,也未成行。后经周瑜推荐给孙权,鲁肃从其言,投靠明主,如龙得水,终成功业。其次表现在对形势的分析上。鲁肃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与孔明的《隆中对》有同工异曲之妙,而比《隆中对》早七年。三是表现在处理魏、吴、蜀三国的关系上。国家利益是决定国家间关系的决定因素。鲁肃在国家间关系处理上比孙权、周瑜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以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为重,不害怕潜在对手一帅一将的才干,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这也是鲁肃与孙权、周瑜在杀孔明,借荆州等问题上矛盾的原因所在。?
鲁肃之所以能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是因为他爱读书。《三国志》曰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3、临事不苟,为人方严。建安十三年,当曹操速破荆州,兵逼江夏,窥视东吴时,鲁肃赶赴荆州,跑长坂坡,说备引亮,劝权呼瑜,不辞辛劳,力主孙刘联盟,致获赤壁之胜,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雏型。后来他三索荆州,反复奔波,两头受气,也无怨言。鲁肃这种不计名利,不辞辛劳,临事不苟,干事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孙权、周瑜及其他将佐的赞许。?鲁肃与人交往,凛凛有股正气,从不使乖弄巧。鲁肃索荆州,刘备、关羽一赖二哭三拖,然他拒理力争,不激不随,确有长者之风。在借还荆州一事上,孔明、周瑜似觉聪明乖巧,相互设计斗法,生烦生隙,终为徒劳。而鲁肃似觉忠厚老实无用,却为正道,终为长计。?4、能文善谈,腹隐机谋。鲁肃能文善谈,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反映十分精彩。鲁肃在移居东吴依就周瑜途中,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余人行。州官派骑兵追至,鲁肃等大家先行,自己勒兵持弓,挡住追兵,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执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追兵见鲁肃说得对,乃率兵退去。??(14)?当孙权引将迎肃,自己也下马相迎,以显鲁肃时,鲁肃与孙权私下笑谈,不以为“显”,曰:“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15)?说得孙权抚掌大笑。?能动笔、动口和动脑,可以说是个人从政的基本条件,其中能动脑尤其重要。鲁肃腹有机谋,不是小聪明,而是有大主见。鲁肃主张借荆州给刘备,只为拒曹。虽说当时孙权、周瑜不是很情愿,但确为“计上计”也。曹操闻此事,方作书,落笔于地,说明曹操害怕的正是这个。鲁肃找刘备“索”荆州而不“夺”荆州,是担心孙刘两家兵戎相见,“肃死不恨,只恐惹恼东吴,兴动干戈,皇叔亦不能安坐荆州,空为天下人耻笑尔”,也是为拒曹。鲁肃在还荆州上一再退让,作保、立文书、押字等,被孙权、周瑜责怪,也是考虑到刘备一时无处安身,说到底,还是为拒曹。而当刘备取西川后,鲁肃的态度变了。陆口宴上,鲁肃对关羽、周仓是“厉声呵之,辞色甚切”,??(16)?关羽无言以答。尔后,遵从孙权旨意,立即陈兵荆南,夺回荆南三郡。?史书上对鲁肃的人品的赞溢之词记载还有很多,如说他少有壮节,好为奇计,胸怀韬略,为人忠烈,寡于玩饰,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等等,恕难以一一表述。?三对鲁肃这位“出众人之表”的奇才,当时人物和《三国演义》作者,都作了一些评价和描写,不少为真知灼见,遗憾的是也有不少失之偏颇,有待于研究之。?
1、吴主孙权对鲁肃的评价。吕蒙袭取荆州后,一日,孙权与陆逊议论鲁肃曰:“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马交"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17)?又曰:“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18)?孙权对鲁肃“二快一短”的评价,可以说是“优”当而“劣”不当。就当时的形势而论,不借荆州与刘备,刘备孔明之功用什么作表?东吴合淝之困何解?孙刘抗曹联盟怎成?事实上,东吴袭取荆州后,引起孙、刘两家大战,曹操座山观虎斗,东吴处在极度危险之中。孙权对鲁肃的答辞说成是“内不能办,外为大言”,着实荒唐,而据形势而论,恰恰反映了鲁肃的“联蜀抗魏”战略思想的清晰和坚定。由此可见,孙权的眼光不及鲁肃远矣。好在孙权有肚量,对鲁肃是体恤有加,“恕之,“不苟责也”,否则,东吴岂不失一“奇才”。?2、鲁肃与周瑜的友谊。周瑜是鲁肃最真诚的挚友。“胸怀韬略,腹隐机谋”,“鲁肃忠烈,临事不苟”等,皆是周瑜对鲁肃的称赞。周瑜与鲁肃相比较,论眼光气量,周瑜逊之;论用兵布阵,鲁肃不及。令人可叹可感的是周瑜的“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的君子之风。因鲁肃曾“一"囗禾"相赠”,周瑜终生不忘,拔鲁肃於凡品,荐鲁肃代其领兵,而且将县邑士众尽付鲁肃,难能可贵,也说明了周瑜对鲁肃的绝对信任和放心。?3、鲁肃与孔明的关系。在三国人物中,可以说孔明是鲁肃的真正知音。鲁肃、孔明都有过人之明,虽各为其主,但英雄所见略同。他俩对形势的分析相近,为主公制定的战略目标相似,而且贯彻联合抗曹的战略意图同样坚定。昔日,鲁肃冒被斩首的危险激孙权,劝权呼瑜,终于促成孙刘建立联盟,联手击退了强敌曹操。后来,孙权袭取荆州,孙刘联盟破裂,刘备义气用事,倾全国之力御驾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年轻书生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全军覆没。孔明“苦谏数次”,虽终未阻止刘备亲征,但他巧布八阵图,及时阻止了陆逊西进,并逐步恢复了西蜀与东吴的关系,挽救了孙刘联盟。鲁肃与孔明的行为,俱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所不同的是,鲁肃重于执着,孔明长于巧思。?
鲁肃卒,诸葛亮亦为发哀。??(19)??4、后人对鲁肃的论述。后人对鲁肃联蜀拒曹的评价甚高。《江表传》记载:裴松之“以为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于时周瑜使鄱阳,肃劝权呼瑜,瑜使鄱阳还,但与肃音同,故能共成大勋。”??(20)?陆机著《辨亡论》,其下篇亦曰:孙权“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21)?陈寿著《三国志》,给周瑜、鲁肃的综合评价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伏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22)??清代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对鲁肃也有正确的认识。在鲁肃登场的《三国演义》二十九回,毛宗岗于眉批中评曰:“鲁肃之济周瑜,是笃友不是市恩;周瑜之举鲁肃,是荐贤不是酬惠。是观鲁肃初见孙权数语,与孔明隆中所见略同。人但知其为谨厚,而不知其慷慨;但知其为诚实,而不知其英敏。岂得知子敬者耶?”??(23)??5、《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描写。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以蜀汉为正统,以吴、魏为僭国,有意无意之间,贬损了鲁肃的形象。一是以鲁肃之实,衬托周瑜之巧,进而衬托孔明更巧。二是取材不详,鲁肃的许多生平事迹,史书上有记载,如鲁肃择主、鲁肃劝权说蒙与关羽相安无侵、鲁肃随孙权破皖助蜀等,而《三国演义》小说中无叙述描写。三是无诗歌颂词。《三国演义》常在精彩的场面、章回后,“有诗赞曰”,给予评价。鲁肃没有受到罗贯中的如此厚待。鲁肃之卒,更无将星坠地之说,只是在曹操的耳中一笔带过。因而,在罗贯中笔下,鲁肃的形象不完整,成了不识机谋的宽厚仁者,成了没有思想被乖巧者作弄的老实人,给读者是猥琐庸碌之辈的感觉,掩盖了鲁肃是孙权联盟擎天柱的光辉。?注释:?(1)、(2)、(3)、(6)、(8)、(9)、(13)、(15)、(23)罗贯中《三国演义》毛评本245、350、346、417、456、456、244、425、238?(4)、(10)、(11)、(12)、(16)、(17)、(18)、(19)、(22)陈寿《三国志》1270、1277、1271、1271、1272、1280、1280、1272、1281?(5)、(7)、(14)、(20)、(21)陈寿《三国志》注1269、1271、1267、1262、1181赵明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720016.html
相关阅读: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