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二、三)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二、“三国”的分合变化源于哲学创新的动力

小说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然而,社会前进到汉末,人们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和智慧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往统一天下的方法论都不是很管用了,人心思变。比如曹操试图用秦始皇的法家思想统一全国,却遇到强大的阻力,只统一了北方;刘备试图用汉高祖的儒家思想匡复汉室,也只做了个西蜀帝王便“中道崩殂”。至于儒法同赋的孙权则是偏安一隅、静观待变。他们最终都被安置在了性三品的矛盾体中,无法动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朝代的分合没有简单地重复呢?是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促使哲学思想出现了新的演进。这种新思想就是性善恶混或曰儒法混。具体就是先用“外儒内法”逆取天下,然后转用“外法内儒”顺守天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它与西汉末扬雄的善恶混或性三品中的中性都不同,孙权的手段是忽儒忽法的权变,比如他可以做到比关羽更儒地“义取荆州”,又可以做到比曹操更法地明杀义士关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曹操的法家表面还覆了一层薄薄的儒皮,刘备兄弟的儒家内部还藏了一根细细的法芯,且都经历了一个起落变化的周期。正因为他们具有这一新的特征,所以能在性三品中暂时互容。不过仍然不影响他们法或儒的整体定位。

关于顺守的“外法内儒”新政,诸葛亮曾向法正解释过,他在蜀国也实行了一段时间。如他先是认为秦朝太“暴虐”,汉朝又失于“宽仁”,之后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佳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从此军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法、儒都更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过小说主要演绎的是儒法混的中间阶段,即从“外儒内法”到“外法内儒”渐变的阶段。

创立这一新思想的代表除了诸葛家族外,还有司马家族。但二者之间,诸葛属于新而不锐,司马属于既新且锐。两大集团的同时出现也说明它不是偶尔的个人灵感,是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是时势造英雄。这两大集团尽管早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就早已潜存,但他们不是国家的分裂力量,而是聚合力量。他们促成“三分”的做法就像孔明答张昭曾说过的道理一样,给人治病前需先给他调理,待其气脉和缓再下猛药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他们认为国家的长远发展重于一时的安定,要注意的只是对付旧势力时需用智慧,不能硬拼。他们的办法就是用性三品理论一边将三大旧势力均衡分立、关系和缓,一边自己暗中蜕变、强大,待时机成熟再回过头来将三国分而灭之。

两大新势力的关系是,诸葛家族处在明处、低处、弱处,属于第一梯队;司马家族在暗处、高处、强处,属于第二梯队。他们首先是力合一处,共同对付旧势力曹、孙、刘,且都是希望先建立三足鼎立。但就在诸葛亮脱颖而出,决心要将三者分而灭之的时候,暗处的朋友司马却先将矛头对准了他。

整个国家就是在他俩蜕变张力的作用下,完成了三二一趋势的对立与统一,重生与飞跃。诸葛亮和司马氏就像两派太极高手,将天下翻手是云,覆手为雨。当他们合力时,天下分;当他们对决时,天下合。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一方虽然消亡,但他们却将有效能量传递给了司马。也就是说司马的强大是因为充分吸收了前人的能量,晋朝的历史性飞跃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并非是司马一家独创。但如何利用他人,则需要大智慧。

三、诸葛亮的宏大理想和高超手段

此前人们不明白作为超一流智者诸葛亮为什么要誓死效忠于智术浅薄的刘备和刘禅。其实他没有,从一开始就没有矢志于刘氏天下。他知道汉家“气数”已尽,王道理应更新,早在草庐躬耕时他就是“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接下来才答非所问地补充以“每常自比管仲、乐毅”。不过他的目标并不是自己称帝,是欲与诸葛瑾和诸葛诞兄弟联合打天下,最后拥小弟诸葛均称帝。在《三国演义》中诸葛均不只是诸葛亮的陪衬人物,他在自己的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吟诵的是:“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当刘备第三次至卧龙岗时,诸葛均与刘备兄弟擦肩而过之后是“飘然而去”。张飞曾说他“此人无礼!”在诸葛兄弟看来,刘备兄弟只不过是自己的垫脚石而已,世人眼中的所谓“贤相”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要认识到,诸葛亮性善恶混的思想决定了他虽然夺天下时是主观利己,客观利他,但守天下却是主观利他,客观利己。其中夺天下是手段,守天下是目的。就像现代有些儒商,创业阶段常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择手段,而在梦想达成之后又会按照孔孟之道将大部分的财产用作慈善。诸葛亮的这一思想虽然比不上明清时期的“人性四向”,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还是最新最好的,高于稍一安定就贪图色、名、酒的刘、关、张。

为什么说诸葛亮有夺天下之心,而且是用外儒内法的手段呢?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没有!他在赤壁之战后就利用荆州问题制造孙、刘矛盾。先是用声色弄死了原本年轻、健康的刘琦,使矛盾激化,然后又暗中联合国内外势力(包括诸葛瑾),依次间接放倒了庞统、关羽、刘封、张飞和刘备等人。试想,诸葛亮如果是专心为刘备打天下,他会违背“隆中对”的计划而哭诉着请求刘备放弃重要战略要地荆州吗?而且还是以东吴重臣诸葛瑾的全家性命受到威胁为由,一反当初他为公不为私的允诺。就连关羽都能一眼看透那是孙权耍的低级阴谋,诸葛亮不会不知道。诸葛亮就是抓住了刘备、关羽素重兄弟之义的特性而完成了自己的“斩首”行动。属于典型的外儒内法。

更重要的是“隆中对”当初说荆州和秦川必须两路同时进兵方可战胜强大的魏国,但诸葛亮却怂恿关羽单独进攻樊城,自己则呆在成都陪刘备享乐,而且当初调过去的张飞和赵云一个也不还回去,只拼命送给关羽各种爱听的话和荣誉证书,以封住关羽求援的嘴,使其无限膨胀。诸葛亮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不言自明。其实在华容道时他就显露了要除掉关羽的意图,只不过是先试试而已,看看他们兄弟是否真的会“但求同日死”(立军令状还有其它用意)。试验的结果让诸葛亮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于是他后来便几次点名要关羽守荆州,而且是“非云长不可”,所谓欲抑先扬。实际上无论从能力还是性格上说赵云都更适合。比如说张辽虽能力不及却因为心态好而守住了合肥,他就是作者为云长设置的对比人物。另外,出事前由关羽、刘备潜意识产生的噩梦“黑猪咬足”、“神人击臂”也同时指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客观上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主观上则是为了形成了对诸葛家族一方有利的三足鼎立之势。因为失去荆州和关羽也就决定刘备失去了晋级的基础,而自己则依旧可以通过东吴兄弟的配合实现从秦川和荆州两路夹攻。但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现了另一个蛰伏多时的人外之人——司马懿,他用同一类型但更精良的武器将他淘汰了。其中,还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变故就是后起之秀陆逊突然光芒四射,压住了此前为谋求荆州兵权而四处斡旋的诸葛瑾。陆逊意识到荆州地理的重要性,自领荆州牧。他采取的是对东吴有利却对西蜀不利的假联合,实观望的战略。当兄弟配合无望之后,诸葛亮又急中生智将心腹孟达这颗棋子迂回安插在了新城、上庸,权作荆州线路的替代。但不料又被司马懿及时打掉。万般无奈之际,诸葛亮只好又回过头来求助于陆逊,并自欺欺人地相信了他。最终不可避免地重蹈了关羽的覆辙,变“走麦城”为“走祁山”。在荆州配合上,自关羽——诸葛瑾——孟达——陆逊是逐渐失落的趋势。诸葛亮被司马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顺便要说的是,近期有些研究者发现诸葛亮有杀关羽的嫌疑就叫嚷着说诸葛亮是奸臣,应赶他下神坛。有那么简单吗?须知这一疑惑只要稍有细心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笔者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看“三国”时就发觉并记录下来了。但做学问不能光想着断章取义、欺世盗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罗贯中为什么又偏偏要将这个所谓的“逆贼”放在“神坛”上呢?比如诸葛亮、罗贯中真的就不如你吗?实乃是有眼不识泰山,他们都是支撑中华民族巍然耸立的脊梁,至今也少有人超越。

汪宏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708663.html

相关阅读: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