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汪精卫五个子女不为人知的人生结局 境遇各不同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导读:离纽约不远,一个林木扶疏的老人公寓里,住着一对华人夫妇。美国邻居们不会想到,这两位耄耋老人有一重在华人看来比较敏感的身份:他们是汪精卫的女儿汪文惺和夫婿何孟恒。

汪精卫子女有六个,除了第五个夭折,其余都很长寿。汪精卫子女们多将往事尘封在心底,讳莫如深,唯一肯谈家族掌故和个人身世的,只有汪文惺夫妇。因为住得不远,笔者曾多次登门拜访,听他们细述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家国风云。

长女曾在农场卖花

汪文惺老人已经95岁了,她出生在法国。汪精卫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与陈璧君结了婚。他不肯当官,说推翻了帝制应该好好学些建设本事,夫妇俩与几个反清生死之交一起到法国留学,1913年春在那里生下儿子,1914年底又生了老二,即汪文惺。

汪文惺是个早产儿,生下来只重三磅(约合1.3公斤),医生认为她随时可能夭折。后来,汪精卫夫妇回国协助孙中山,投入到跟袁世凯的较量中,看护女儿的责任,就交给了和汪精卫夫妇一同到法国留学的方君瑛、曾醒。

汪精卫最信任的人,就是方君瑛、曾醒这几位。方君瑛是中国第一个在欧洲获得数学学位的妇女,曾醒是方君瑛四哥的遗孀,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同盟会。他们三家关系密切。汪精卫长子名为“文婴”,就是为纪念方君瑛(婴、瑛同音),而汪文惺的得名,则是为纪念曾醒(惺、醒同音)。

在他们的照顾下,汪文惺不仅没有夭折,后来还出奇地长寿,迄今身体健康,拄着拐杖到处走,经常出现在华人社区的各种讲座、展览上,随身的提包里总是放着一本《红楼梦》。她的性格很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年过八旬时居然还敢骑马。比她小一岁的丈夫何孟恒,本来身体更好,直到92岁,才在晚辈的苦苦相劝甚至软硬兼施下,放弃了自己开车。今年因为胃部动了手术,才不得已坐上了轮椅。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警醒了全国人民,尤其是热血学生。十几岁的汪文惺,正在江苏无锡念书,也与同学一起举着小旗,高呼口号,到南京国民政府门前请愿,要求抗日,要求惩治卖国贼。她懵懵懂懂,并未意识到自己怒火的对象,也包括自己的父亲——汪精卫那时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

1934年,汪文惺和何孟恒订婚,1939年两人正式结婚。抗战胜利后,他们在香港度过了30多个春秋,先是办了一个小花卉农场。何孟恒是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的毕业生,对于怎么让植物生根、抽条、开花,他有足够的本事。他俩回忆起那一段芬芳四溢的日子,还一个劲地乐。

夫妇俩生了三个女儿,最初,汪文惺在家相夫教女,帮着料理农场事务。直到第二个女儿大点了,才出去学缝纫——这倒符合古话所说“男耕女织”的境界。然而,现实严峻:农场连年亏本,只好卖掉。何孟恒在小学教过英文,到香港人口登记局当过办理补领身份证的小职员,晚上则翻译英文小说赚几文稿费,还曾失业了10个月;汪文惺后来毕业于香港教育司教育训练班,在多所私立、公立小学任教,1970年退休。

这个家庭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直到何孟恒去香港大学植物系应聘,找到了与所学专业对口的饭碗,才算安稳下来。1981年何孟恒退休时,三个女儿已经先后赴美国留学、就业、成家,于是老两口也来到美国定居,一晃已20多年。

替蒋介石挨了三枪

汪精卫在政坛上大起大落,忽而上台,忽而下野,忽而远遁,忽而归来,不可能不影响到子女的命运。汪文惺夫妇经历的国事、家事像过山车一样令人头晕目眩、翻覆突变。两位老人晚年投入最多精力的,就是搜集、整理关于汪精卫的文物和史料。他们认为,汪精卫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坛风云人物,孙中山遗嘱的起草者和执行人,因其晚年行径“国人皆曰可杀”,致使其卷入的重大历史事件、牵涉的重要人物,以及折射出的社会内涵,很长时间在海峡两岸都成为“禁区”,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作为汪精卫的后辈,更作为许多事件的亲历者和目击者,他们有责任提供翔实可信的史料。在汪文惺帮助下,何孟恒写出了一篇篇回忆录,以及一部关于汪精卫与现代中国的专着手稿。

比起担任过汪伪政权公职的哥哥汪文婴,他俩没有职务,回忆能够更超脱、客观;而比起弟弟妹妹,他们跟汪精卫的接触更多,史料更丰富。

老两口首先谈到“刺杀”:“人们都知道,汪精卫的一生跟刺杀有‘不解之缘’。第一次是1910年,他谋划在北京银锭桥用炸药刺杀摄政王载沣,结果被捕,差点丢了性命,在狱中写出那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那时,我们还没有出世。但是第二次,我们就赶上了。”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中央委员合影,秩序混乱。多疑的蒋介石临时决定不参加照相,也劝汪精卫不要出席。汪精卫觉得一、二把手都不出席说不过去,便参加了。合影刚完,一位摄影记者突然拔出手枪,近距离向正转身的汪精卫连发三枪,一弹射进左眼外角下颧骨,一弹贯通左臂,一弹从后背射向第六、七胸脊柱骨——就是这颗子弹,从此留在汪精卫身上,时时发炎,最终成为导致汪死亡的主要原因。

枪声一响,众人慌忙躲避,只有国民党元老张继冲上去抱住刺客,张学良则一脚踢掉他的手枪。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当时担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她对闻讯赶来的蒋介石斥责道:“蒋先生,你不叫兆铭(汪的本名)干就讲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蒋涨红了脸有口难辩。

经查明,刺客名叫孙凤鸣,激愤于中国丧权失地,便与几个伙伴密谋杀掉“卖国祸首”蒋介石。没想到蒋没露面,他们便对汪精卫开了火。

何孟恒深受汪精卫信任,汪遇刺,他的司机第一时间驱车去接何。何回忆:“汪精卫被送上救护车时,虽然血肉模糊,但神智清醒。他用广东话说:‘阿杰(何的小名),不要怕,我没事,他们打不死我。’”汪精卫伤势严重,何孟恒就成了陪护,一到周末下课,便从南京赶去上海值班。

我问:“汪精卫不是与张学良吵过架吗?张学良这次可救了他的命啊!”

两位老人说:“是啊,父亲后来给二张各送了一支精美手杖表示感谢。不过,他与张学良的矛盾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救命归救命,原则分歧还是原则分歧啊。”

“河内刺汪”疑点重重

汪精卫第三次成为刺杀事件的主角,是1939年3月20日深夜。汪文惺夫妇这一次是现场亲历者。

1938年12月,汪精卫夫妇带着汪文惺、何孟恒等人,从战时陪都重庆出走,经昆明到越南河内。蒋介石派人给汪精卫送去护照,希望他远去欧洲;同时又让戴笠派出得力部下陈恭澍率人前往河内行刺。那天深夜,刺客从后墙爬入汪的寓所,冲上事先判定的汪的卧室,用斧头劈开房门,向室内扫射。但最后打死的并非汪精卫,而是与他情同手足的秘书曾仲鸣。曾仲鸣是曾醒的十弟,其妻方君璧是方君瑛的十一妹。

这次海外行刺,国内有过很多报道,行动组长陈恭澍也发表过长篇回忆录。但各种描述出入极大,陈说行动组只向汪精卫开了三枪,而有史料却说:“自动枪猛烈扫射,曾仲鸣身上中弹累累,连方君璧都中了四枪。”尽管对经过说法不一,但公认:刺客之所以失误,是因为方君璧刚来河内,于是汪将自己的卧室让出,才使他们当了替死鬼。

没想到,这种“公认”遭到了汪文惺夫妇的断然否定。

史料上说他们住的是“高朗街27号”,但何孟恒指出,他们住在高朗街25号与27号——是两个相邻、每层彼此相通的三层洋房。当年,汪精卫搬过几个住处后来到这里,汪文惺与何孟恒也是在这所洋楼结的婚。二老拿出他们画的住房格局示意图:两套房屋的一楼和二楼都是客厅、饭厅,住着亲戚、司机、卫士、厨师等十多人;27号三楼临街的前房,是整个洋楼最整齐的一间,原打算当作新房,摆着新家具;后房住着孙中山已故助手朱执信的女儿和曾仲鸣夫妇的长子。25号三楼临街的前房,是汪精卫夫妇的卧室,后房住着正度蜜月的汪文惺夫妇。

我追问:“汪精卫夫妇没有住过你们说的‘最整齐’的27号三楼前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708227.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