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张学良在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富有反叛精神的张学良早在9年前就曾酝酿过一次兵谏。
1927年春,盘踞在长江流域的孙传芳、吴佩孚等大军阀被南方的北伐军打得落花流水,向北逃窜,投靠“东北王”张作霖。张作霖决定派长子张学良统率奉军三、四方面军精锐进入河南,对抗北伐军。
然而奉军远非北伐军的对手。一向主张“息内争、御外侮”的张学良无心再战,决心谋求南北妥协,结束内战。一天,张学良对心腹葛光庭说:“这仗不能再打了,打赢、打输都是中国人吃亏,日本人还在打我们东北老家的主意哩。所以我打算撤军。老帅(即张作霖)可能不会同意。你先拿我的亲笔信交给蒋介石总司令,就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愿意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但是请他们给我一点时间,容我慢慢劝说老帅。”葛光庭很快秘密南下,与北伐军的将领进行和平谈判。
但葛光庭方面迟迟没有回音,张学良一次又一次劝说张作霖罢兵休战,也无结果。为了阻止进一步的同室操戈,一个大胆的计划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一天,张学良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密令奉军炮兵司令邹作华等心腹将领到河南新乡开会。人员一到齐,张学良就开门见山地说:“你们都领教了北伐军的厉害,再打下去对我们也没好处。你们也知道我是反对打内战的。老帅想武力统一中国,做大总统,我看是白日做梦。这都是杨宇霆这个狗头军师出的馊主意。你们看,奉军一直打到了河南,可我们连一个像样的县长都派不出去。我们的县长都是贪官污吏,只知道刮地皮,整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到处都是土匪,这都是被我们奉军逼出来的。”
邹作华等人心里早有厌战情绪,当即表示:“请军团长明示。”张学良感叹地说:“最近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老郭的主张对。现在要想停止内战只有以武力逼老帅停战。”
从这个部署来看,当时京畿警备区的高仁绂所负责任最大,承担的风险也最大。张学良之所以选中他,是因为高仁绂及其族兄高纪毅均是郭松龄和自己的旧部,也参加过滦州起义,自己对他也有不杀之恩。但不知为什么,张学良把孙传芳这个老军阀也拉了进来。
会后,张学良专门派邹作华去向高仁绂传达指示。高一听说还要造反,当场表示拒绝。他说:“郭茂宸(郭松龄字茂宸)领导的滦州起义,是军团长与郭茂宸联合下的命令,我才誓死追随,不意到了锦州起了变化,造成相反的后果。这一次我决不接受这个任务。”
邹作华只好耐心解释道:“这次是军团长个人负责,决无意外的变化。从今天起,你只接受军团长一个人的命令,任何人的命令你都不要接受。”为了让高放心,邹作华还当场写下字据,盖上印章,交给高仁绂。
高仁绂实在推托不过,只好向邹保证,愿对北京兵谏负绝对的责任。邹作华大喜过望,当即返回新乡向张学良汇报。
眼看兵谏时机越来越成熟,张学良却因封建伦理的影响,迟迟下不了决心。
根据高仁绂后来的回忆,这次兵谏失败的主要原因除了张学良的犹豫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原本同意新乡计划的孙传芳背信弃义,向张作霖告了密。张作霖勃然大怒,把张学良叫去痛骂一顿。但对参与谋划的人并没有追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40380.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