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下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如此劳民伤财,给事中张玄素上书,以隋亡的教训加以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看了奏折之后非常生气,问张玄素:“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意思是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么跟桀、纣相比如何?
唐太宗 资料图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11月01日第A12版,作者:罗日荣,原题:“朕可方前世何主?”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不过人还真喜欢比较,同学之间会比较,某某升官发财了,某某下海成了土豪了,某某娶了个温柔漂亮的妻子等等;同事之间也会比较,比较工资待遇,比较升官的快慢等。于是有人说:“人的烦恼,百分之九十都是因为比较而产生的。”想想也还真是,这年头,谁不比较呢?有比较,才会有计较!
在南北朝时期,南燕国主慕容超的猜忌、暴虐是出了名的,在他的统治下,政令完全由受他宠幸的掌权者颁发,自己则沉迷于游牧打猎。尽管有人劝他“近忠正,远佞谀”,慕容超只是把这样的忠言当做耳边风,大臣封孚多次规劝,他也不听。这慕容超非常自负,常自比尧舜,有一天,慕容超在金殿之上问封孚:“朕可方前世何主?”封孚这位老臣一点也不给面子,简单地回答了两个字:“桀、纣。”慕容超听了非常气愤,对着封孚咬牙切齿,恨不得把封孚的皮扒了!但封孚似乎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缓缓地从容走出,神色不改。鞠仲对封孚说:“与天子说话,怎么能够这样呢?你应该回去谢罪。”封孚说:“我现在已经年过七十,只求死得其所罢了!”封孚竟然不去请罪。慕容超因为他在当时声望很高,也不好意思杀了这位老臣。
别以为只有普通老百姓有虚荣心,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更看重这些虚名。在东汉时期,汉桓帝刘志带着群臣游上林苑,眼前美景让皇帝感觉非常高兴,一时兴致勃勃,突然他问身边的臣子爰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或许此时的刘志也在内心思考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皇帝。见皇帝高兴,爰延说话也比较直接,他说:“在汉朝帝王里,您只属中等。”皇帝这么一听,有点不高兴了,心想自己雄才大略,虽比不上高祖刘邦,但和汉文帝刘恒等人还是可以比一比的嘛。于是桓帝又问:“怎么讲?”爰延也是个不喜欢拍马屁的人,实话实说:“尚书令陈蕃主持政务,国家就可以治理好;宦官们干预朝纲,国家就发生混乱。因此,人们知道陛下既可以让大臣行仁政,也可以让其做恶事。这就是中主的意思。”或许是听到了大实话,汉桓帝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嘉奖爰延:“昔朱云廷折栏槛,今侍中面称朕违,敬闻阙矣。”
昏庸的汉桓帝刘志、南燕国主慕容超在乎臣子们评价自己,所谓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在意别人的想法。据史料记载,在贞观四年,李世民下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如此劳民伤财,给事中张玄素上书,以隋亡的教训加以劝谏。唐太宗李世民看了奏折之后非常生气,问张玄素:“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意思是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么跟桀、纣相比如何?张玄素丝毫不惧,从容答道:“如果乾元殿最终建了起来,那么您就和他们一个样。”唐太宗李世民听了之后大加赞赏,他对宰相房玄龄说:“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
所谓有了比较就会有计较,皇帝比较完之后,就会想方设法描红自己的政绩。比如秦二世、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不惜劳民伤财搞出“泰山封禅”这样的大典,这未免也太自欺欺人了!
其实,在现代职场也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见过一单位的老大,他经常在下属面前吹嘘自己,说他和前任相比,在他的管理下,单位有了怎样怎样的发展。其实质呢,只有下属们在背后窃笑而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34354.html
相关阅读:增勤法师:长安佛教历史进程概论
罗成在历史上的原型是谁? 罗成是怎么死的?
隋末梁王萧铣简介:梁皇室后裔兵败降唐后被诛杀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唐太宗怎么让秦琼和尉迟恭当门神?门神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