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三国雕龙之一 真英雄必有真豪情??看十八路诸侯中的曹、孙、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三国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董卓劫持汉帝,倒行逆施,神人共怒。两个热血青年曹操和袁绍相继离开洛阳,组织讨伐董卓的力量。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曹操是个杰出的文学家,其檄文中也洋溢着凛然正气和坚贞臣节,但是曹在召集反对董卓的力量时也十分注意策略,时袁绍得操矫诏,可见曹操伪造了皇上的密诏,如没有该份诏书的话,恐怕号召力也会大受影响,在汇合了最大的实力派袁绍后,即聚集起了十八路诸侯。设想即使各诸侯在收到檄文后仔细一读“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原来曹操是有红头文件的哦,古时的科技不象现在这么发达,也不能传真、扫描什么的,对与曹操的密昭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否则就是抗诏不遵,不忠不义。今天的某些骗子也使用类似的手法,名头特别大,动辄安全机关名义或者某某领导亲属,以至于你怀疑起来查证都很难,万一别人所说属实的话,后果十分严重,所以就宁可信其有了。不过这些骗子和曹操的目的和使命比起来,相距不可以道里计。曹操不仅是兴兵讨伐董卓的总策划,在团结凝聚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诸侯时也分外尽心,“玄德、关、张引数骑跟公孙瓒来,曹操接着”??主动担负了接洽联络的使命,在各方力量汇集后,“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曹操积极热情款待各路诸侯,并马上转入正题。在推举老大的过程中,曹操主动推荐袁绍,并获得各路诸侯的认可。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除了曹操说的袁绍优越的家族品牌和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曹操在合谋铲除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时与袁绍合作过,袁绍彼时铲除奸佞,匡扶汉室的意志是很坚决的,期间也不乏杰出的表现。见第二回“进曰:“谁敢与吾正君讨贼?”一人挺身出曰:“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进视之,乃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名绍,字本初,现为司隶校尉。”在消灭蹇硕,并收编其势力后。针对其残余势力,袁绍也表现了充分的果决。太后密谓曰:“我与汝出身寒微,非张让等,焉能享此富贵?今蹇硕不仁,既已伏诛,汝何听信人言,欲尽诛宦官耶?”何进听罢,出谓众官曰:“蹇硕设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余不必妄加残害。”袁绍曰:“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其后局面的发展也正如袁绍所料,宦官残余势力反扑,何进把自己陪了进去。世人常说的袁绍好谋无断,其实也不尽如是,这样的果敢能叫好谋无断吗,如果他真的好谋无断,怎么能击败公孙瓒雄踞北方和曹操一决高下。评价这样的历史人物,一定要考虑到他的参照系,“好谋无断”是以一流的政治人物的魄力、举措作为评价标准的。假设把袁放到我们普通人中,即使袁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以其能力与谋略,世人评议对其也应是“人中龙凤”,进个福布斯排行榜应该是没什么问题。至于袁在其后抗衡董卓的一些失策,“校尉鲍信,来见袁绍,言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绍曰:‘朝廷新定,未可轻动。’”也属于战术的失误,其环境和着眼点不甚清晰,也难做评价。但其先前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应该还是给曹操留下了深刻且良好的印象。
袁绍被推举为盟主后,各路诸侯按照爵位和年龄次序坐下,可见东汉王朝以前发的各种帽子的公信力还是很高的,在这样自发合作组织中,大家也是很买单的。在排好座次以后,曹操便站出来强调组织和作战纪律,“今日既立盟主,各听调遣,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袁绍曰:“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一个作为联军参谋长,一个作为联军总指挥,曹、袁也配合的比较默契。袁绍随后命其弟袁术为掌管粮草的后勤负责人??提高了他对这支联军的实际控制力。然后便开始布置作战任务“更须一人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这时江东孙吴集团的早期领袖孙坚??与曹操、刘备鼎定天下三分局面的孙权的父亲出场了。“坚愿为前部。”绍曰:“文台勇烈,可当此任。”坚遂引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孙坚不愧为孙武之后,面对强敌,勇做先锋。孙坚部勇武过人,在鲍信冒进受挫的不利局面下,部将程普刺死华雄副将胡轸,“坚挥军直杀至关前,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虽然取得小胜,但是依稀可从文中暗察一丝不祥。“催粮”,可见袁术并未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那又是何故呢?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术听了别人的鼓惑后,便不发粮草。??如果说曹操、孙坚、刘备在讨伐董卓的作战中体现的匡扶汉室的使命感、不计个人得失的全局意识、不避箭矢的勇敢威武;那么袁术则充分体现了很多如市井小民一样的性格狭促:势利、妒忌、自私。最终也是袁术播下了反卓同盟分裂的第一颗种子。毛岗寿在评价袁术不发粮草连用两个可恨可恨表达痛毁好局的惋惜和对袁术的鄙夷。在后来著名的祝酒论英雄中,曹操评点各路诸侯,对袁术的评语是最差劲的??“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相对于对其他诸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有名无实”等评价来看,曹操却早已经把袁术当作一副枯骨,一个死人,在精神上杀死对手,表示一种不屑为伍的自信与豪气。孙坚因为缺粮,军心不稳,被华雄偷袭,折了祖茂,伤感不已。袁绍召集各路诸侯商议,面对挫折,各路诸侯沉默不语。亲眼看见各路诸侯的萎靡和平庸,在一旁观看的刘、关、张三人不禁冷笑,其出奇的外表和冷酷的姿态不禁让袁绍惊奇,向公孙瓒询问,公孙瓒回答这是我自幼同舍兄弟,现在的平原县县令刘备。曹操十分惊喜,马上回忆起击破黄巾的刘备,“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公孙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听闻刘备是汉室宗亲,袁绍便给刘备赐座,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言外之意,论功名爵位,你一个普通县令是不能和我们平起平坐的,只是你的血统优越罢了。众多诸侯中也只有曹操记得刘备的功勋,连毛做点评的时候也不得忿忿的加了一句“偏偏是他记得”,作为盟主,面对挫折,袁绍拘牵俗见,不能格外用人只重出身不重能力,殊是可笑。

面对华雄的挑战,盟军连折数将。关羽主动请战,在得悉关羽仅仅是各马弓手之后,袁术又在大放劂词:“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先前袁术还是暗中给孙坚使绊,此处更是公开肆意的张狂,完全置困局与团结与不顾。此时曹操适时的出来圆场:“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相比较袁术的张狂,袁绍似乎总在展现贵族的优越和顾忌贵族的面子,担心拍一名弓手出战,恐遭对方的耻笑。曹操再次力挺关羽:“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羽随即出战,在一片地动山摇的喊杀声中,演绎了“温酒斩华兄“的经典。

看见义兄痛快淋漓的胜利,张飞一句杀入关去活捉董卓的快人快语又撩起袁术的妒火,“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此句不论说话的场合,连言语的逻辑都十分可笑,“谦让”?当着各路诸侯的面,袁术也想露个脸,不过他的骁将俞涉第一轮就给华雄砍了,“都与赶出去”分明是将包括刚立功的关羽在内的三人全赶出去,赏罚何其不明。更不用说完全不顾忌公孙瓒的面子了!曹操再次出来力挺三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其实曹操这句话也是在力挺自己,曹操的祖父是宦官,在袁家这些世袭老牌贵族面前,曹操对自己的出身还是有些底气不足的,终曹操的一生,他还是切实的履行“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的格言。

也许袁术实在是理屈词穷,他便以散伙相要挟。“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为了维持自己苦心孤诣所开创出来的合作局面和良好势头,曹操不得不向这个世家公子暂时妥协。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顺着袁术的意,委婉的批评了一下直接让袁术不快的张飞,希望袁术能以大局为重。叫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然后自己私下送好酒好肉去安抚宽慰刘、关、张三人。董卓得知华雄战败,召集众人商议后,听取李儒的意见,杀了尚留在朝中的袁绍之叔太傅袁隗,并自将十五万,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守虎牢关。吕布晓勇,连挫盟数阵,关键时刻,又是刘、关、张挺身而出,击败吕布,进逼虎牢关下。

袁绍再次命令孙坚进军,孙坚对袁氏兄弟赏罚不明,嫉贤妒能感到十分愤怒,带领部将来到袁术的大帐,愤怒职责袁术:我和董卓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公为报效国家讨伐逆贼,私为报复袁将军你族亲被杀私仇,所以不避箭矢,舍生忘死。但是你却有意断我粮草,居心何安。袁术理屈词穷,只得找个替死鬼敷衍了事。正在这个时候,董卓的爱将李?来公关孙坚,欲将董卓之女许配孙坚之子(呵呵,兴许就是孙策和孙权了),虽然因为袁术暗中阻挠,使孙坚遭遇了挫折,但是孙所部还是给董卓以有力的打击,使得董卓不敢小觑孙坚的实力,希望通过婚姻来笼络。虽然盟军内部的不睦使孙坚甚为不平,但是孙坚并不因感情而废义举,他当面痛斥来使李催,后文中挟持天子,十面威风的李催在孙坚的义正词严的痛斥下不得不抱头鼠窜。
在暂且通过谴责袁术,确保粮草之后,孙坚再度进兵。吕布的战败和孙坚勇敢、坚决和威慑力使得董卓采取李儒提出的弃城龟缩策略,奔长安而去,临行之前,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遥望洛阳,已经是赤焰遍地,狼烟四起。待孙坚进入时,已经是断壁残垣、破败不堪的废城了。面对舍身救己的亲密战友的牺牲,他没有流泪;面对政治流氓袁术的刻意刁难,他没有流泪。月寒星稀,站在旧日残破的宫殿上,孙坚伤心的留下了眼泪,他远大的报复和理想使他无法侧目战争给国家、百姓带来的伤痛和创伤。他吩咐士兵清理瓦砾,再列神位。却意外的得到了传国玉玺,其后便在部下建议下撤军了。孙坚退却了,其实是出与一种无奈、一种愤懑,除曹操外的各路诸侯均平庸无为,自己孤军深入,面对这样的排挡尤其是袁术这样无意进取却有心搅局且后台深厚的政治流氓,除了分道扬镳还能做什么呢?直到今天,引发职场上跳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离职者与直属上司关系不融洽,而不是观念中的薪酬差别。当然并不是说生活和工作中真的到处都存在这样那样的“袁术”,其实如何建立每个空间和圈子里的和谐,一直是无处不在的话题。就向我们今天倡导建立的和谐社会一样,也许这个世界不能处处尽如人意,但是总要让人们发现这个社会的可爱、可亲之处,也许能逃离一个个圈子,做出下一个选择,但是每次选择的子环境不能游离与整个社会之外。

在董卓做出焚烧宫室,劫迁天子逆举之后。曹操反问袁绍应该抓住战机,乘势追击,你为什么按兵不动呢。毛岗寿在这里评价到“众诸侯中,毕竟孙、曹二人出色。”可是袁绍以诸兵疲困,进恐无益的理由回绝了曹操的建议,各路诸侯也附和不可轻动。先前倾尽心智维护盟军团结的曹操终于愤怒了,怒吼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终其曹操一生,不管手段如何,总是力求一切可以团结和笼络的对象,在对待投奔的许攸和寄居的关羽时,热情、殷勤为常人难以企及,即使擒住吕布之后,对这个反复小人仍有想利用的念头。但是这些盟军的诸侯们胆识、臣节、能力实在太平庸了,曹操的一声音怒吼和毅然决裂,宣判了这些诸侯在曹操眼里连团结、利用的价值都没有了。后来历史走向也说明曹操确实从未想走近这些他鄙夷的人,许多人更是连与曹操成为对手的资格还没有就灰飞烟灭了。

“操明为汉相,实为汉贼”,“竖子不足与谋”。前者是世人对曹操的评价,后是曹操在愤懑之下的一声呐喊。如果非要从江山易手的角度说曹操的后人窃取了汉朝江山的话,那么至少青年时期的曹操还是一个使命感、正义感十分充分的股肱之臣。曹操在京城做司隶校尉之时从王允之处借得宝刀,意图刺杀董卓,终未成功,不说刺杀董卓这样一个武夫所要承担得风险,就是真得刺杀成功了,除了除掉董卓这个劣迹累累的流氓军棍以外,以曹操一个司隶校尉这样一个辖部千余武装警察的实力又能在后来纷乱的政治局势中捞到什么好处呢?“竖子不足与谋”,能拿的出来于众人人一起谋划的也总应该是光明正大的事情吧,而不是什么废汉自立,取而代之。其实在彼时,东汉王朝并不像后来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个松松垮垮的空架子,作为在那个环境和舆论下成长起来的人,是不可能不对东汉王朝保有敬畏和感情的!尤其是向这些官宦士族,除礼教、舆论和环境的教育、感染之外,他们还是这个体制内的受益人,在没有确切的把握取代之前,维持现状、回归秩序和平衡无疑是个优势策略。至于曹操后来心态、历史角色的变化,还是归因与实力、环境的变化与经历的影响,也就是常说的物质决定意识和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没有他人的协助,曹操只好自己单干了,而且一次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曹操的这些家当来的不是很容易啊,曹家不是名门望族。曹操跑回老家,意预起事,曹操的父亲说,钱少了恐怕不成事,于是求助当地的孝廉卫弘,在征得了卫弘资助后,才拉扯起这么一支队伍。在各路诸侯中,曹操得实力也不算强,在动员大会上曹操的“勿以强弱计较”也多少说明曹操认识自己实力并不雄厚后做出舆论上的一种策略。

曹操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可是很可惜,他被董卓的伏兵杀的很惨。

龙潜天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24000.html

相关阅读: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