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演义来说,历史只是一个大舞台而已,更重要的是在舞台上所展现的英雄人物,和中三国时代的诸葛亮的一枝独秀不同,前三国时代并没有局限于一两个英雄人物,而着重的是展现一个众生相。其中以曹操,关羽,刘备,张飞,吕布等人较为突出。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赵云,关羽,诸葛亮是作者最为偏爱的角色,而在前三国时代,诸葛亮还没出现,赵云则表现的机会不多,只是在界桥一战崭露头角,而后长时期没有他的篇章,只是通过刘备暗自的担忧来侧面表现赵云的能力,但是赵云真正大显身手的时刻还是在之后的演义之中。惟有关羽在前三国时代便奠定了自己的形象,在之后的华容道水淹七军只是为了添砖加瓦而已。所以我们先说说关羽形象的奠定。关羽第一次亮相是在第一回中,关羽一上场的第一句话便是:“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这不单是和刘备张飞两人的志愿相合而引出桃园结义,也是初次表现关羽对国之忠,而后再以刘备的角度看关羽相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又在攀谈中道出关羽来历:“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短短几十字便现出一个不畏豪强的好汉形象来。对关羽来说,之后灭黄巾只是牛刀小试,真正的亮相则是那温酒斩华雄,先以俞涉潘凤的死来表现华雄之能,再以关羽出场,那句“其酒尚温”将关羽之威风展露无疑。这之后关羽便没有太多的大场面,只是如十四回借刘备之口说“吾早晚欲与尔议事,”来体现关羽之智,或二十回关羽要斩曹操来表现关羽之忠了。但是这些小事终比不上一次大场面,就象赵云之七进七出,张飞之长坂桥。而关羽终于得到了机会,而且一次便是两次,第一次是斩颜良文丑,颜良文丑可非华雄可比,颜良击败徐晃,文丑射中张辽,两人是一等一的大将,而关羽却能斩之,如此一来,关羽这一流武将的身份再也跑不掉了。而第二次则便是那次出名的归刘备。关羽之归,如同诸葛亮之亮相一样,是个大工程,先是二十五回,关羽兵败在土山定三约降曹操为之后的归定下基调,再以曹操连番的重赏试探和关羽的对应表现关羽对刘备之忠义。其中以对张辽的问答,与刘备的回信,及对曹操的留书最为体现关羽之忠义,再之后就是那出名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终于将关羽这个忠义角色完全表现出来,之后的只是巩固而已。相对关羽来说,张飞则是扮演了传统演义中的莽将角色,就好象水浒中的李逵,说岳中的牛皋,说唐中的程咬金,这种角色往往是一种调和剂,卤莽而又不失纯真,比较而言,说唐中的程咬金和说岳中的牛皋更多的带有一种喜剧色彩,而水浒中的李逵比较纯真,而在原来的评书中,张飞也确实带有很多的喜剧元素,不过在演义中,喜剧元素渐渐被淡化,卤莽的一面更多表现出来,如在第一回中,便安排张飞与刘备那突然的相遇:
“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这般的问话和随后的同举大事之言假若放在刘备和关羽身上,都显得不协调,而在卤莽的张飞身上,则是那般的合身,而作者在之后更是加强这种感觉,比如因受轻视要杀董卓,鞭打督邮,醉酒失徐州,古城初见关羽却要斩杀之,这些或是虚构或是真实的故事都将一个卤莽但是又疾恶如仇的三将军形象表现出来。而对于张飞的武勇,比较关羽那么多的斩杀大将战例来说,张飞则少的多,主要通过与吕布的几次交锋,关羽在曹操面前对张飞武艺的赞颂,来表现张飞之勇,而这样的描写也达到了极好的效果,等到长坂桥上张飞三声喝退百万曹军,读者也并不觉得突然,反而认为理所当然,只有猛张飞而非其他任何人能做到这个效果,这便是之前对张飞的描写成功之处。至于吕布,我在第十九章一文中便已经说过,吕布是演义中常见的那般武艺天下第一带有传奇性的英雄角色,每本演义都需要这样一个天下无敌而又有戏剧性冲突的英雄来点燃气氛,三国演义也不例外,虽然说选择吕布作为这个角色有吕布在历史上行为的关系,但是将其塑造成天下第一则有刻意的成分,如著名的三英战吕布便是如此,原本三国志平话中不单有张飞单骑战胜了吕布这一说,而且还有吕布被董卓众将擒住才归降的说法。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这些都被祛除了,吕布成为真正的天下第一。但是演义中天下第一的角色结局往往是悲惨的,大都是早死的命,而且这些角色往往不是贪财好色就是头脑简单,吕布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或许其中也包含着作书的文人对这些只知恃武之人的蔑视吧。此外,袁绍的昏庸刚愎,袁术的妒贤嫉能,孙策英勇而又急燥的性格,在演义中也有相当出色的描写,即便是陈宫,田丰,沮授,审配,王允,郭嘉这些次要人物,我们也能从演义寥寥几笔的描写体会出其中的个人魅力来。自然,在诸葛亮之前,关羽之外,演义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还是曹操和刘备,而两人却是完全不同的对立面。对于曹操,罗贯中可以说表现的相当的出色,曹操第一次出场是在平黄巾中,那时的介绍只是将史书上的原话抄下而已,真正的作者创作在于第四回中,在王允召开的宴会之上,众人皆哭,却只有曹操大笑,充分显示了曹操的与众不同,而曹操献刀更是精彩,我们且看演义中。先是曹操入内,说:“马羸行迟耳。”,引得董卓将吕布遣出寻马。再是曹操暗忖:“此贼合死!”,但因多疑,不敢轻动,等到董卓面朝内坐,曹操终于擎刀在手,却被董卓发现,而此时曹操借献刀之名逃过一劫,随后当机立断,乘马逃离。这段描写展现了曹操多疑,但是又多智果断的性格特征,这点在同一回与陈宫结伴而行杀吕伯奢一家又显现了一次,并以曹操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其做了总结。再如十七回,攻打袁术粮食要用尽时,先令仓官用小斛,再斩仓官之头,安军心。三十回见许攸来投奔,一方面喜出望外,跣足相迎,一方面却不肯告之真情,其军粮从一年,半年,到一月,还是不肯说实话,最终还需许攸道破才罢。
曹操的性格不单如此,他对人才的重视在演义中也有详尽的描写,且不提对典韦和郭嘉的哭祭,对关羽的爱才,就以第三十三回与崔琰的对话就可见一斑,曹操称冀州人口众多,真是大州,没想遭到崔琰一番抢白,称其“冀民暴骨原野,丞相不急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先计校户籍,岂本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这样的抢白曹操的反应却是改容谢之,待为上宾,实在是人所不能及的地方。(不过日后崔琰还是被曹操杀死。)应该说曹操的性格相当复杂,集机智多疑,豁达果断,尊贤爱才,又畏人知心,明理,残忍好杀,多才多艺为一体。清朝诗人赵翼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是:“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以我来看,这个评价用于曹操身上也很适当。演义对曹操性格的描写十分成功,这是贯穿整个演义而并非局限于前三国之中,或许可称曹操是演义中除诸葛亮之外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这一来是因为曹操这样的性格很容易出彩,二来曹营之中是以曹操为主体,其他文臣武将都是次要角色,这样不会分散曹操的戏分。三来也是因为曹操的事迹有大量的记载,而演义最大限度的采用了这点,所以我们称演义中的曹操和史书上的曹操是很相近的。相对曹操而言,刘备的塑造演义某种程度上就比较失败,刘备早期的事迹比较少,这样供演义发挥的空间就大了许多,但是演义在这点上做的并不好,一方面为了表现刘备的仁,搞出一些虚构情节,比如刘安杀妻,之后的摔阿斗,但是这些情节的效果并不好;另一方面为了显示诸葛亮和关羽之能,将大量刘备所拥有的功绩转嫁到诸葛亮而关羽身上,这点倒是十分的有趣,因为诸葛亮和关羽这两个演义主角在刘备阵营的关系,最大的演义受害者成为了刘备,自己的功绩几乎都被剥夺,差点就成为一个只会哭鼻子和问军师怎么办的角色了,反倒是与诸葛亮站在对立面的曹操,却因祸得福,因为自己的阵营中没有刻意要加强的角色,所以也没人为他分担那些本就属于他的功绩了。演义如此安排,但是历史上的刘备却并非这样,而演义中又大量采用了历史记载,如此一来,导致刘备的角色非常的别扭,与曹操相比,演义中的刘备就不是真实的刘备。演义中对刘备这个主君的塑造并不算很成功。比较而言,演义中刘备更象关张的兄长,诸葛亮的知音,而不是一个驰骋沙场的主公。(关于刘备与曹操的角色,日后再专门寻一章叙述之)总而言之,前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着自己,不过这一切总会结束,三国演义将迎来真正的主角,而那些还在演义注视范围内的角色依旧将发挥着自己的光热,新的角色也将陆续到来,真正的三国就要来临了。
沉睡的天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10415.html
相关阅读: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