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愧对英雄:台儿庄敢死队队长仵德厚的悲剧一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无论是“将军碑”上对他显赫战功充满激情的表述,还是父老乡亲对他一生的怅然叹惋,等着他的,只有那在悲苦中死去的妻子。在2005年以前,没有人知道这位干瘦的老头在60年前干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黄土路上,烟尘弥漫,纸钱飞舞。

这是6月11日清晨6时许,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雒仵村,97岁“老兵”仵德厚的葬礼。前一天,在仵家的小院里,泾阳县委统战部为他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花圈摆满了房前屋后。

自6月6日下午老人辞世,前后有数百位民间人士从省内外赶来吊唁,仵家人大都不认识。

在乡民的眼中,仵德厚的墓地是简陋的。狭窄的墓穴中只贴着白瓷片,甚至不如一些家道好的普通老农。“一辈子干了那么大的事,这葬礼也算寒碜了!”有村妇在人群中议论。

但仵德厚已听不到这些,无论是“将军碑”上对他显赫战功充满激情的表述,还是父老乡亲对他一生的怅然叹惋,等着他的,只有那在悲苦中死去的妻子。

转折1949

1949年早春的太原城,乍暖还寒。20岁的杨凤鸣是

国民党30军27师的一名传令兵。他生性活泼,整天跑来跑去。一天,副师长仵德厚叫住他:“别乱跑了,这形势,要防着冷枪!”不久后的一天,他的背上就挨了一枪,两层新棉衣穿了个洞,还好,人安然无恙。

他看得出副师长眉心的焦虑。他尊敬他,觉得自己了解他,他是他的救命恩人。那是在1946年,部队驻守临汾期间,贪玩的小兵杨凤鸣忘了送一份军情电报,参谋长让人把他带走枪毙。黄河边,枪决在即,他遇见了陪着师长黄樵松视察的仵德厚。仵德厚怜悯他这个小同乡,下令刀下留人,救了他一命。此后,他一直追随着仵德厚,直至太原战败被俘。

1948年夏天,解放军兵临太原城下,仵德厚所在的整编30师被从西安空运到太原,助阎锡山防守。阎锡山将该部恢复为原来的番号——30军,黄樵松为军长,戴炳南为27师师长,仵德厚为副师长。

太原战役事关全局。经过权衡,黄樵松派人与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8纵接洽,决定献城起义。

当黄樵松把起义计划告诉自己的结拜兄弟、最为信任的27师师长戴炳南后,顾虑重重的戴炳南勉强同意。据戴炳南被俘后的供述,他不愿背叛“党国”,曾找到副师长仵德厚商议,仵德厚也不愿参与起义。后戴炳南向阎锡山告密,黄樵松被诱捕,后押至南京被杀,同时遇害的还有临时替代胡耀邦进城与黄樵松接洽的8纵参谋处长晋夫。

黄樵松起义失败后,戴炳南被升为军长,仵德厚由副师长升任师长。而这次起义的失败,也使持续二百多天的太原战役,成为解放战争中伤亡最为惨烈、最为艰苦的战争之一。

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太原城被攻克。杨凤鸣清楚地记得破城后的那天下午,他和被俘虏的军士走过另一队俘虏旁,他看见仵德厚坐在地上。那一刻,他们默默对视,只是点了点头。此地一别,再见已是相隔42年。

仵德厚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0年之后,是无期限的劳动改造。直到1975年,毛泽东发出特赦令:“凡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警宪特一律释放,与家人团聚。”他才得以获得自由,返回故里。

1991年,杨凤鸣终于找到了仵德厚。 两人见了面,拉着手,流着泪,说了三天三夜。晚上,也挤在一张床上。

1949年,于仵德厚,至此一生辉煌谢幕。

在山西太原第一监狱,他开始了10年的监牢生涯。从将军到囚犯,种种屈辱,他曾想过投井自杀。但最终,他坚持活下去,并很快成为监狱里表现最好的犯人之一。做鞋子、纳鞋底,干得一手好活。

“在看守所,他给人感觉很自卑,说话很少。”曾经与他一起劳动改造过的冯玉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但他不愧是当过兵的人,干活干得非常好,没有人能挑出他的毛病来。”

1959年,服刑结束,他被获准回家探亲。在大儿子仵秀的记忆中,父子初见就是在这一次。他眼前的父亲,与母亲的描述不同,分明就是个极普通的工人,穿着灰色的衣服,如同那个年代灰色的记忆。父亲在家中也就不过一周时间就匆匆而别,去山西砖厂接受劳动改造。

“劳动”的16年,因为大大小小的各种“运动”,原本一年一度的探亲假无法实现,仵德厚回家仅有三四次。当他终于回到故里时,父亲已逝,女儿已死,妻子已亡。两个儿子均成年,他却是65岁的花甲老者。

“他啥都能干,饭也做得好!媳妇生娃时,他伺候着,包饺子,熬稀饭……”他的邻居回忆。而回到家的仵德厚,终于发现,一生无论战功显赫,还是囚禁监牢,最能温暖他的,还是得之不易的亲情。他格外地珍惜这个家,负疚地希望为这个家做一点点贡献。

仵德厚有两次婚姻生活。第一任妻子与他只见过两次面,结婚6年,因骨病死去。

第二任妻子苏志敬是当时的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撮合的。苏志敬的父亲苏伯言是孙连仲的莫逆之交。苏家是河北望族,苏志敬的爷爷曾是清宫翰林。结婚时,他32岁,她27岁。1943年,他们有了大女儿。随后,妻子为他生下两个儿子。

仵德厚入狱后,苏志敬用羸弱的身子担当着一个“反动军人”留下的家,带着3个孩子,寄居于河北雄县的娘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大女儿在二十出头、刚出嫁时死去。

1961年,无米下锅,饥饿的仵秀从厕所找来一把灰条菜,煮着吃,结果中毒,昏迷多日,才被救活。这次,苏志敬下了决心,孩子如被饿死,自己在娘家,如何向仵家交代?遂带着孩子,背了两床被子,一路辗转,搭乘闷罐车,到达泾阳故里。亲戚们接济了六条木椽,搭起一间泥棚,母子才有安身之所。

“那一家人,实在太可怜了。孩子们饿得受不了,就偷吃人家晒的豆角。”81岁的郭彩霞老人曾经无私地接济过这一家。她记得那时节,苏志敬年年盼着丈夫回来,望眼欲穿。1969年,患子宫癌的她,终于撑不下去了。“临死,她想吃煮角子(类似饺子),我包了送去,她一气儿吃了六个……”仵德厚的灵堂上摆着苏志敬当年的照片,看着那张清秀而忧郁的脸,郭彩霞忍不住又哭了。

妻子死后3个月,仵德厚才回来。

接站时,儿子脚上的白布告诉他,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妻子了。

昔日英雄

“十五离家六五还,在外流落五十年。儿女养育全未管,父逝妻亡未得见。” 1975年,65岁的仵德厚回到了家乡。从此,他可以做一个清清白白的农民了。

为了生计,他去了村里的砖瓦窑干活。因为劳改时学到的技术,他成了厂里的技术员。刚开始工资只有10元钱, 后来慢慢涨到了38元。在砖厂,他如同过去在战场上一样,干活不要命,一般的年轻人竟也赶不上。

“他饭量大,口糙,再难吃的东西,他都能下咽。”给他当过徒弟的雷金林回忆。

在砖窑干了将近10年,日子依然艰难。无论仵德厚怎样地努力,怎样地节俭,这个家,还是全村最穷的一户。

“那时侯,俺爸连两毛钱的理发钱都没有,就一直剃着个光头。”二儿媳李艳萍对本报记者说。

孙子们多,一度连吃饭都成问题。“家里的土房又破又窄,连麦子都没有放的地方,只能露天。雨打下来,麦子在水中漂着,房子眼看着都要塌了……”李艳萍说。

直到1990年代后期,和中国众多的村庄一样,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起来。只有在麦子收了,娶媳妇了,要“埋人”了,年轻人们才回来,然后又都陆续“飞”走。

人们的日子向好,但仵德厚一直没有“翻身”的迹象。因为穷,几个孙子都是早早辍学。今年已经三十多岁的大孙子,一直到前年才娶上媳妇,二孙子因为娶不起媳妇,招赘到了邻乡,三孙子去了深圳打工。

“老汉可怜,这村子里,一辈子就数他过得最西惶!”邻人们慨叹。大部分乡亲,是在2005年以后,通过报纸和电视对抗战胜利60周年的报道,才知道身边有这样一位“抗日老英雄”。在他们的记忆里,他从没有给人讲过那些昔日的辉煌。

“他这一生,从不求人。困难的时候,谁要叫他去家中吃碗饭,都不可能!”郭彩霞说。

3.总攻前夕,集中炮火摧毁了敌双塔寺据点,俘虏了阎军军长曾卓之。这次攻城,解放军在火力、兵力、士气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准备之充分也是前所未有的,每一门炮都明确自己轰击摧毁的具体目标,全军蓄势待发。

4.1949年4月24日早晨5时半总攻开始,1300门大炮从四面八方齐发,顷刻间浓烟升起,遮盖天日。由于炮手们对目标事先早已标定,如对破城的炮击、压制的炮击、拦阻的炮击等,炮群同时进行,炮弹似雨点般倾泻,密集轰击,使城内守军完全丧失了抵抗力。同时解放军强大兵团从太原东南北3面的12个突破口,像怒潮决堤般涌进了太原城内。阎军的孙楚、王靖国等十几名高级军政人员被生擒。

太原解放后,起义告密的三十军二十七师师长戴炳南、副师长许德厚被活捉。7月8日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将戴炳南判处死刑执行枪决,许德厚处15年徒刑。

后黄樵松将军被追认为烈士。1967年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将黄樵松烈士迁葬至雨花台立碑纪念。1979年11月27日,山西省委有关部门和太原市委将黄樵松烈士的骨灰由南京移置太原市双塔烈士陵园,并隆重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薄一波、程子华等领导同志送了花圈和挽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8173.html

相关阅读: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