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辛弃疾??英雄乎?贪官乎?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按:辛弃疾是位有争议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是抗金英雄,一方面又屡遭弹劾,被指为“贪酷”。他退休后在铅山修建的别墅,令朱熹也叹为观止。然而他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抹煞的。
  
  威震敌胆的辛弃疾
  
  沛沛问爷爷:“陆游的诗写得最好,那么南宋有没有杰出的词人呢?”
  
  “怎么没有,”爷爷回答,“辛弃疾就是一位。说起来,辛弃疾跟陆游还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呢。不过他俩交朋友是很晚的事了。
  
  那是陆游最后一次被起用的时候,辛弃疾也刚好奉诏到临安。两人都是当世著名的文学家,性格又都是那么豪放不羁;更重要的是,他俩都是积极主张抗战的人物。所以两人一见如故,非常谈得来。陆游还有长诗写给辛弃疾呢。
  
  不过两人也有不同:辛弃疾官做得比陆游大,功业也远远高于陆游。此外,辛词中有一股英雄气概,也跟陆诗中忧国忧民的情调有所不同。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宦之家。他出生时,家乡已经被金人占据十多年了。他爹死得早,是爷爷把他养大的。爷爷本是宋朝官吏,济南沦陷后被迫做了金人的官儿,可心里却忘不了宋朝,没事总带着孙儿登高远望,给他指点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还让孙儿借着到燕京应考之机,探听敌占区的虚实,准备着有一天有所作为。
  
  辛弃疾二十二岁那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民众乘虚而起,纷纷起兵。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多人,投奔了耿京率领的农民义军,在军中‘掌书记’。这段时间里,有两件事使辛弃疾出了名。
  
  一件是,耿京义军里有个叫义端的和尚,本是辛弃疾介绍来的。没想到这家伙心怀鬼胎,一天夜里偷了耿京的大印,逃往金营。辛弃疾听到消息,跳上马连夜向金营追去,半道追上义端,砍了他的脑袋,夺回了大印!
  
  另一件是辛弃疾劝耿京归顺南宋,并亲自过江跟南宋王朝接洽,还受到高宗皇帝的接见,事情很快谈妥了。可是辛弃疾赶回山东时,发现耿京已被叛徒杀害,头颅也已献给金人。
  
  辛弃疾二话没说,带了五十名骑兵冲向金营。叛徒此刻正跟金将大吃大喝呢。辛弃疾冲进去把叛徒抓住,又箭一样冲出来,如履平地,无人敢拦!
  
  辛弃疾马不停蹄跑了几个昼夜,把叛徒带回建康,献给高宗杀掉了。跟辛弃疾一同归来的耿京旧部有一万余人——这时的辛弃疾才二十三岁,可他的大名却威震敌胆,传遍了大江南北。”
  
  倩何人?英雄泪?
  
  不过对于北方归来的农民军将领,南宋王朝并不信任。辛弃疾只被安排了一个江阴签判的差使,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一次又一次上书,提出抗金的主张和建议。《美芹十议》和《九议》都是很有政治军事见地的好文章。可惜朝廷并不真的想收复失地,辛弃疾的建议就像是对牛弹琴。
  
  辛弃疾内心痛苦,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唱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无人会二句:没人能领会我此时登楼的心情。◎流年:飞逝的年华。◎树犹如此:据说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自己从前种的树已长大,感叹说:树都这样大了,人又怎么经得起岁月消磨!◎倩(qing4):请。◎红巾翠袖:借指歌女。◎?(wèn):擦。
  
  词人最苦恼的是没有人理解自己的胸怀。时光像水一样流去,眼看着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中,自己却无所作为,他不禁流下英雄的热泪。
  
  朝廷没有采纳辛弃疾的奏议,但也渐渐认识到他的非凡才能。此后,他常被派去解决难题。三十二岁时,他被任命为滁州知州。不上半年,他就把城郭萧条的州县治理得生气勃勃。几年以后,他又被派到江西讨伐“茶商军”。他虽然迅速扑灭这次起义,可同时又向皇帝上书,提出不要把百姓逼得太紧。
  
  在江西,他游览了赣州的郁孤台,写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令我忧愁。余,我。◎鹧鸪:鸟名。
  
  四十年前,金人打到江西,杀了许多人。词人登台览胜,自然联想到:这台下清江水中,有多少流离失所者的泪水啊!抬头了望被金人占领的长安,目光却被无数青山挡住了。
  
  可青山挡不住浩浩东流的江水。天色将晚,深山里又传来鹧鸪的啼叫,这一切融成一种令人感伤的气氛。——作者的抗金宿愿难以实现,只能在后方东奔西忙,他的心情能不郁闷吗?
  
  此后他还领导了江西的救灾工作。不久又被派往湖南做官。他还组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飞虎军”,四十年后金人一听说“虎儿军”,还胆战心惊呢!
  
  壮岁旌旗拥万夫
  
  当权的主和派可不喜欢辛弃疾。对此,辛弃疾心里很明白。刚四十出头,
  
  他已作了退隐的准备。他在信州上饶郡城外买了一块地,建造了一座庄园,叫“带湖新居”。庄园里还筑了一座厅堂,取名“稼轩”,意思是学种庄稼的地方。“稼轩”从此成了辛弃疾的别号。
  
  就在新居落成的这一年,辛弃疾遭人弹劾,受到削职处分。他真的住进了稼轩,这一住就是二十年。除了中间有两年被任命为福建路安抚使以外,他一直过着赋闲生活。
  
  有一回,有个客人慷慨激昂、大谈功名,触动了辛弃疾的心思,他便作了那首《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壮岁:少壮时。◎锦?(chān)突骑(jì):身穿锦衣的精锐骑兵。◎燕兵二句:金兵夜间握着箭筒备战,宋军拂晓射箭进攻。?(chuò),握。银胡?(lù),镶银的箭筒。金仆姑,箭名。◎叹今吾:为今天的我而叹息。◎平戎策:平定金人的策略。辛氏早年曾献《美芹十论》。
  
  说到建功立业,有谁比得了辛弃疾?他早年和耿京率军二十五万,与金人展开斗争。后来又率万人南渡。谈起这些,词人打心眼儿里感到自豪。可这毕竟是往事啦。如今,朝廷不再任用自己,那洋洋万言的平戎策论,也只好拿去向邻家换一本谈农艺的书册罢了!这最后两句,刚好给“稼轩”做了注脚,里面包含着多少感慨啊!辛弃疾的一股抑郁不平之气,全都通过他的词发泄出来,形成一种雄豪悲壮的风格。
  
  四十八岁那年,辛弃疾跟当时另一位著名词人陈亮在鹅湖那地方见了面。他俩痛痛快快聊了十天,相互唱和,十分投机。——陈亮也是力主抗金的志士,年龄跟辛弃疾相仿,志趣相投、词风相近。在朋友面前,辛弃疾敞开心扉,他的《破阵子》就是专门写给陈亮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吹角连营:各军营接连吹起号角。◎八百里句:部队都分到烤牛肉吃。八百里,指牛;晋代王恺养了一头牛叫“八百里?”。麾下,部下。炙(zhì),烤肉。◎五十弦句:乐器奏出塞外军歌。五十弦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的卢:良马名。◎霹雳:形容弓弦声。◎了却句:替君王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作者醉中挑亮油灯,端详手中长剑。一觉睡去,他又梦见昔日的戎马生活:军营中号角此伏彼起,战士们分吃着烤肉,乐队奏起悲壮的军乐,大军正在战场上检阅呢!
  
  进攻开始了,战马如飞,弓弦发出炸雷声。——本想着替君王扫平天下,自己也功成名就、流芳千古;可惜壮志未酬,却已生出白发!
  
  辛弃疾称这首词题为“为陈同甫(同甫是陈亮的字)赋壮词以寄之”。“壮词”二字,正道出这首词的特点。全词一片豪情壮气,奔涌直泻,真有不可遏止之势!
  
  乡居学稼穑,无语道凄凉
  
  但辛弃疾的词并不总是激昂高亢。他往往感到孤独寂寞。每当这时,他的词也染上凄凉悲伤的色彩。一次,他在带湖附近的一座庵堂独宿,夜半醒来,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清平乐》: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词的上片渲染了极为凄凉的气氛:饥饿的老鼠绕床乱跑,蝙蝠围着孤灯上下翻飞。屋顶上,松间的风挟着急雨阵阵袭来,破窗纸被风吹响,就像是自言自语!
  
  词人的思绪回到了过去:塞北江南奔忙半生,如今免官归来,已是须发花白、容颜苍老。当这深秋之夜,一觉醒来,倍觉江山的可爱——而这大好江山,还有一半在金人手中哪!
  
  一个人忧愁太深,反而无话可说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写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轻时,没尝过愁是什么滋味,可作诗填词偏爱说个愁呀恨呀的。如今“识尽愁滋味”,说了又有什么用?张张嘴,却冒出一句无关痛痒的话:真凉快呀,好个秋天!
  
  词全用白话,写得并不沉重,甚至还有点诙谐。可你仔细玩味,会发现在那句“天凉好个秋”的后面,作者内心正愁深似海哪!
  
  辛弃疾乡居学稼二十年,他的作品里,自然少不了描写乡村生活的词作,像这首《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醉里二句:不知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讲着柔媚动听的南方话在谈笑取乐。媪(ǎo),老妇人。◎无赖:无聊,闲得慌。
  
  还有那首《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别枝:斜枝。◎旧时二句:这二句是倒装句,是说过了溪桥,再拐个弯,那熟悉的茅店忽然在土地祠的树林边出现。茆,同茅。社,土地祠。
  
  这是两幅多么好的乡村图画。前一首把人物写活了,尤其是那一对乐天的老夫妇,还有淘气又嘴馋的小弟弟,简直呼之欲出。
  
  后一首写乡村夏夜景色。月白风清、稻香蛙鸣,把读者带进一个幽美的月夜中去。“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多么俏皮!不说人在走,却说“茆店”、“忽见”,这种动势,让图画也活起来!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嘉泰三年(1203年),韩?胄鼓吹北伐,起用辛弃疾为浙江东路安抚使,这时辛弃疾已六十四岁。两年以后,辛弃疾做镇江知府时,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顾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三国时吴帝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曾在京口居住。◎元嘉三句:总结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失败的历史教训。草草,指备战草率。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到此,曾封山而还。仓皇北顾,看到北边来的追兵,慌忙逃跑。◎四十三年三句:四十三年前辛弃疾曾在扬州与金人作战。◎可堪三句:是说北岸异族庙宇香火旺盛,这情景令人不忍去看。佛狸,后魏太武帝小名。神鸦社鼓,社日祭神,以祭品喂乌鸦,并击鼓奏乐。◎凭谁问三句:廉颇是战国时赵国老将,赵王派人看他,他一顿饭吃一斗米、十斤肉,表示还可为国效力。
  
  辛弃疾身在京口,便想到孙权、刘裕两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并对他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表示敬佩。在下片,作者提到草草北伐、终于失败的宋文帝。其实是在警告韩?胄不要急于建功,否则会重蹈前人失败的老路。
  
  词人回顾了四十三年前自己渡江南来的情景。可眼前呢:北方百姓的民族意识已经模糊了,他们在外族统治者的庙宇前迎神赛会,让人看了揪心!最后三句,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了老当益壮、愿为北伐出力的雄心壮志。
  
  这首词风格沉郁苍凉,很有分量。虽然用了许多典故,可是结合当时局势,用得贴切,而且含义丰富,经得起回味。后人评论说,辛词中这一篇应当列为第一。
  
  投闲置散,壮志难酬

  就在同一年,辛弃疾再次登北固亭,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兜鍪(móu):头盔,这里借指将士。◎坐断:占据。◎天下三句:《三国志》载,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又,曹操见东吴水军雄壮,曾称赞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怀古。词中特别称赞了孙权。他十九岁作了吴主,拥兵上万,占据东南,面对曹操、刘备那样的一代英雄,毫不惧怕。连曹操也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辛弃疾话外有话:当今有哪一位统帅能比得上孙权呢?
  
  全词无论写景还是论人,都从大处落笔,气势壮阔。全篇三句三答,自相呼应;并把古人原话嵌入词中,写得自然流畅、天衣无缝。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别是一味!
  
  在镇江任上,辛弃疾认真作着北伐准备。他制造了一万套军服,还打算招募一万名精兵。可韩?胄并不想重用他,不久便把他调走,接着又免了职。他失望地再回信州去。
  
  果不出辛弃疾所料,韩?胄急于求功,不作认真准备,北伐刚一开始,便告失败!金人提出讲和的条件:要韩?胄的脑袋!韩?胄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可是诏命传到铅山,辛弃疾已重病不起。就在开禧三年(1207)九月,这位爱国词人怀着忧愤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六十八岁。
  
  辛弃疾雄韬伟略,具有将相之才,这是朝野一致公认的。可惜南宋小朝廷一心苟安,不肯重用他。他“投闲置散”二十年,把全部精力用在词的创作上。他用词抒发豪情,宣泄悲愤,表达爱国热情。辛词继承了东坡词的豪放风格,两人并称“苏辛”。
  
  其实辛词反映的社会内容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词中显示出奔放、豪爽的英雄本色,特别富于感染力。——在中国诗坛上,绝大多数诗篇是文人的作品。像辛弃疾这样英雄式的词章,还真是少见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5440.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