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来说。在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中,日军伤亡大多是因迫击炮造成的,而据战后统计在华战死的日军将领也绝大多数死于迫击炮弹,足见国共双方对迫击炮的运用均佳。而在解放战争中国军不但未能继续发挥这方面的特长,还打量削减部队迫击炮的配备,首先将重迫击炮从军师两级裁掉(少数杂牌军除外),代之以美制山榴炮或日制山野炮。后又减少团以下单位的中轻型迫击炮数量,代之美制无后坐力炮、战防枪、火箭筒等。共军方面又没有坦克和装甲车,也少有碉堡来当靶子,这些新式却没有目标的武器给解放军缴获后,却正好用来打国军的碉堡和坦克。迫击炮的数量哪怕少一点,单炮也能功绩一二个点线目标;山野重炮数量少,就难以对面目标进行有效攻击,而对点目标的攻击又由于射击技术不佳或精度不够而难作主要火力。
共军方面不但使用缴获的各种轻重迫击炮,还自制中轻型迫击炮加强火力;而国府方面却以装备少量山野榴炮为满足。其实国军就是美械主力师或整编旅也只辖8-12门75mm山炮,军或整编师辖8-12门75mm野炮或12门105mm榴弹炮,都难以支援军或师的整个攻击正面。这样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府陆军的装备对面攻击能力是加强了,对点目标的能力则明显下降。换句话说,新的装备更适合对已经投降的日军作战,而对共军作战是狮子打蚊子,是根本找不到作战目标的武器。
陈毅根据其作战经验认为:“美械使火力增强,但火器复杂,干部无法掌握,不能灵活机动,消耗弹药甚多,缺少运输工具,供给不上。野战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过利害相等。”
陈毅根据其作战经验认为:“美械使火力增强,但火器复杂,干部无法掌握,不能灵活机动,消耗弹药甚多,缺少运输工具,供给不上。野战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过利害相等。” 美械装备部队经常受到补给间题的影响,并由于美国一度实行武器禁运,使其效用时常不得发挥。老蒋曾告杜幸明,冻北部队对于美械弹药应设法节省,不得浪费,希特别注意,通伤所属遵照办理为要。”蒋并将此情形告在美负责采购军火的毛邦初,令其呵以汝所知之实情转告。美械子弹之奇缺实为严重情形之主因也。”
美械装备火力猛,子弹射速快,消耗快,补给也要快
由于大量的美援装备需要修理才能使用,又缺乏配件和弹药的储备,虽然名义上有30个师,实际上并不能够保证完全装备这么多部队。更严重的是由于国军的物资分配没有明确的计划、通常是派系斗争的结果,30个师的装备居然分给了50多个师,因此,除了少数的“全美械师”,大部分装备美式装备的师实际上是混装了国械或者日械的“半美械师”——连大名鼎鼎的74军也是日械和美械混编,这样一来战斗力提高有限,给后勤补给却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国府的美式装备部队没有“八百万”,更加谈不上“全副”。
美式装备相对于国军过去的装备的确是先进而强大的,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武器越先进技术含量越高,对操纵和维护的要求就越高
中国远征军中,有大量初中生和高中生,还有一些大学生,而其他的中央军和杂牌军,基本上是由文盲半文盲组成的,极端的缺乏高素质的武器使用人员和维修人员。国府的装甲兵都只会开坦克不会修坦克,战斗中坦克出现故障只能炸毁或者遗弃,技术兵种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就不用提了。美式武器火力强,但弹药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受制于薄弱的战场补给能力,国军作战中的消耗只能依赖随部队携带的辎重,前面说到由于装备了一定数量的汽车,国府的部队可以携带更多的辎重给养从而增强的自持力,往往被美国援助的重炮和速射武器巨大的弹药消耗给抵消了,国军22师在东北秀水河子战斗中开始凭借美援自动火器、火焰喷射器、化学迫击炮的凶猛火力把兵力占压倒优势的东北野战军打得近不了身,但由于补给断绝,打了一夜弹药就告竭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全军覆没的命运。
美国人向国府提供了武器可是却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技术维护和后勤支援,也几乎没有后续的补充。以国军的后勤和技术保障能力实在是不足以维持这些美式装备的正常作战使用,事实上装备了美式装备的国军长期苦于弹药备件的缺乏,武器坏一件就少一件,弹药消耗一点就没一点。曾经在国军中服役的历史学家黄仁宇举出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窘迫的状况,淮海战役国军某炮兵营只有500发炮弹,因为怕把炮弹打光了补给不上,一直不敢开火,最后连人带炮都被解放军俘虏淮海战役中被歼灭的国府黄百韬兵团63军有一个编制应该是12门炮的美式化学迫击炮营,但由于战损和故障长期得不到补充和修理,到在窑湾被歼灭时只剩下3门炮了。
表面上看起来国军队的美式装备的确是光鲜无比,但实际上受制于国军官兵的素质、维护修理能力、后勤补给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以及美式装备本身的问题,这些武器的实际作用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更多的是振奋了国军的士气,同时也令他们更加的骄横不可一世从而走向失败。由此看来,解放战争中国军的确在规模、装备上占据优势,但同时也因此而问题重重,而优势也没有通常认为的那么大,有的时候这种优势甚至不足以弥补因此而带来的麻烦。我想,除了前面提到的民心士气和战略战术方面的原因,没有根据具体的我情、敌情和国情来编制武装部队,而是盲目迷信美军,教条的采用了并不适合我国实际的编制、装备和作战模式恐怕也应该是国军在内战中败北的一个原因。
美械装备的国军部队:三大战役前有106个师
从1943年开始,国军已经装备了较多美械,不过此时国械仍是国军的主力装备。
1946年7月,国民革命军的装备大致为1/4美械、1/2日械、1/4国械,美械与半美械装备部队为22个军(整编师)64个师(旅),交警部队18个总队又4个教导总队;其中45个师(旅)与交警部队为全美械。
以装备不是最好的整编第11师为例,装备长短枪11520支,其中冲锋枪等自动武器2370支;火炮四百四十门,其中最大口径的是美制105mm榴弹炮八门;火箭筒一百二十具;汽车三百六十辆。另外还组建了三个快速纵队,每个快速纵队下辖一个步兵旅、一个战车营、两个炮兵营、一个装甲搜索营、两个工兵营、两个汽车营,装备有坦克四十辆,重炮二十四门,汽车二百辆。
大约只有不到1/10的杂牌军装备较差。
空军有五个军区司令部,5个战斗机大队,2个中型轰炸机大队,1个B24大队,加上一个侦察机中队,有飞机约九百余架,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B-24、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
海军有接受日伪舰艇288艘,美军转让的舰艇271艘。
而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抗日战争时缴获的日军武器。没有海空军,全军装备马步枪44.7万支,短枪4.4万支,冲锋枪2678支,轻机枪4.6万挺,重机枪1699挺,枪榴弹1428具,掷弹筒5050具,迫击炮1559门,步兵炮124门,山炮58门,坦克8辆。
第1纵队为例,装备长短枪13991支,其中冲锋枪等自动武器92支,火炮四十六门,其中最大口径是日制75mm山炮十二门。军工生产方面,各解放区共有兵工厂六十五家,月产步枪一千支,机枪十五挺,迫击炮两门,手榴弹二十七万枚,枪弹三十万发,翻造枪弹七十四万发,迫击炮弹四千七百发,地雷七千六百五十枚。
而战争爆发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民革命军仅在战场上就损失了全部武器装备的1/7以上。但一方面由于有较多的武器储备,另一方面又设法用各种方法购入与生产武器装备,因此,从1947年年初到1948年底,国民革命军的武器装备与弹药的供应虽然吃紧,但尚可维持。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1、弹药部分,供应充足,虽有短缺之现象,但原因不在生产与购买上,生产与购买的弹药除少数品种,如美式武器中的155重炮弹药外,其余如105榴弹炮,山野炮及轻武器的弹药是充足的,解放军光在沈阳一地就缴获了120万发炮弹,另外,国民党在武汉的第九补给区在1949年5月拥有的弹药储备可供60个师使用3年,此外,国民革命军还把一部分美械部队的步机枪改为国械,之所以如此,并非是美式武器的弹药供应无法保证,国械的弹药供应有保障,而是出于统一口径,简化后勤供应考虑,为此,国民党的各个兵工厂专门把日美式步机枪改为79口径,大约每个月可改造9000-10000支。之所以会出现弹药供应的情况,是另有原因的。
其实,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国民党轻视中共的实力,认为三至六个月就能打垮中共,即使在初期受挫后,也盲目乐观,直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才开始重视中共。
2、国民党一向崇洋,如蒋介石在抗战前就认为,自制武器不如向外购买,加上抱有美国一定会大力援助的想法,国民党对于购买外国装备往往一抛千金,而对进口机械设备以自制军火则非常吝啬,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军火工业之所以会有大的发展,是由于被日寇封锁而逼出来。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对军工生产一直抱着维持的态度,另外,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与内部争夺也大大拖了军工生产的后腿。直到军事局势趋于不利,美国又不愿大规模物资援助国民党,而是采取有限援助国民党的方式,黄金外汇又将耗尽的情况下,才想起要大力发展军工生产,但此时,己接近大决战,而且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也己濒于崩溃,己经为时太晚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胜利至1949年底,国民党共生产步枪近50万支,机枪5万多挺,各种火炮3.6万多门,子弹近7亿发,炮弹700多万发(内迫击炮弹约600万发)手榴弹近2000万枚,枪榴弹250万发,飞机炸弹约15万枚,掷榴弹60多万发,掷弹筒8万多具,枪榴弹筒近10万具。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3018.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