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像:李媛 绘
现在已经能证明光绪是被毒死的,那么凶手是谁有没有说法呢?
奕?、袁世凯等人有没有可能背着慈禧动手呢?
那李莲英等就更没这个权力了?
戴逸:李莲英、崔玉贵可能是慈禧的帮凶,当然我也没有绝对证据说是谁给光绪服砒霜的。但是就是这帮太监,因为这帮太监跟光绪过不去。李莲英一直照料光绪,当时光绪被拘禁在瀛台,李莲英实际和光绪的关系怎么样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不敢得罪光绪,对光绪还比较客气。一种说光绪恨李莲英,光绪有本日记,在日记里说老佛爷死后,要杀掉袁世凯和李莲英。这本日记据说被李莲英看见了,所以李莲英对光绪恼恨和惧怕。这也有可能。给光绪下毒的究竟是谁,不会有文字的记载,当时知道的人也不敢说。
那就只能是慈禧下的命令了?
慈禧为什么非杀光绪不可?
戴逸:慈禧太后戊戌变法之后就很想杀掉光绪。当时有一种说法,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他们有个计划,调袁世凯的军队包围颐和园,把慈禧太后劫持下来,甚至杀掉慈禧太后,这样来推行变法。这一点,我们历史学家一直不大相信,认为这是清政府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大约在二十年以前,杨天石先生又在日本发现了一本书??《诡谋直纪》,这本书是谭嗣同的朋友、维新派成员毕永年所作,描述百日维新期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六他在北京的活动与见闻。其中说到谭嗣同要毕永年当包围颐和园的总指挥,要把慈禧太后抓起来杀掉。后来变法失败,毕永年逃到日本,写了这本书。在袁世凯告密以前,清政府下命令只是抓康有为和康广仁他们兄弟两个人,没有说要抓谭嗣同。谭嗣同是一个人去跟袁世凯讲,要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等袁世凯告密以后,隔了几天再把谭嗣同他们抓起来的。慈禧一听要杀自己了,这是不共戴天之仇,所以“戊戌六君子”抓起来以后,没有经过什么法律程序,就把他们杀掉了。清朝政府杀人一般有一定的程序,而且皇帝要秋审,凡是地方上要杀人的,皇帝要一个个亲自看,有的人要死,就勾一下??勾决;有的人可以不死的,就不勾,不勾是缓刑。这六君子没有经过秋审的程序,抓到以后审都不审,马上就杀掉,作为紧急情况特殊处理的。可见慈禧对这些人恨之入骨。
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慈禧也是要先下手为强。
光绪身体确实也不好,但是也不能突然就这么死了,这也没法交待。所以在全国招医生,在全国造舆论,说皇帝病重,以后说他病死了就顺理成章,不过她的这个计谋没成功。当时的力量不仅仅是慈禧单独的皇权了,有牵制皇权的力量了,一个是老百姓以及地方上的势力已经相当大了。太平天国以后,地方督抚的势力相当大,他们不敢造反,不敢有大的动作,但是你要杀皇帝,他们不同意了。老百姓,特别是新式的商人起来反对,还有外国人也不同意慈禧废立。
后来医生给光绪看病,慈禧都派人监视。医生给光绪开的药都不是重药,是平和的药,慈禧对医生就很不满意。后来历史学家研究的清廷档案中的这些脉案,都是医生在慈禧的影响下写的,我怀疑有不可靠的地方。
如果光绪不死,重新执政,能否挽救清朝的灭亡?
假如光绪皇帝在1908年没有被毒死,也能执政。但他这个人比较懦弱,不像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有气魄有能力。他身边也没有明治那样得力的大臣,他没有那一帮人。改革需要群体,当时改革的群体还没有形成。明治手下有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山县有朋,以及一大批改革派。没有这些改革派,只有光绪一个人有什么用?日本当时的政治环境,全国一心一意要富国强兵。中国当时的环境,不可能出现一个推行全国改革的领袖。实现改革,不是改革者个人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改革条件成熟,改革要求很迫切,改革的环境形成以后,才会产生一批干练的改革派和一个成功的改革领袖。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这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事情,是改革的环境、改革的气氛、改革的社会条件,这样才能有成功的改革。当时中国的旧传统太深厚,不像日本,改革条件还没成熟,光绪个人即使能力很高,也不行;能力再强,也不行。如果冲不破传统的阻碍,改革是成功不了的。指望清朝,中国不可能富强。如果光绪不死会怎么样,当然复杂的局面不好说,但是前途怎么样,是可以说的。
光绪的生死已经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了。
戴逸:清朝的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从大形势看,中国的前途,在光绪死的时候是一片茫然。中国的现代化路程,还非常曲折,非常漫长,非常困难,而且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即使光绪一个人不死,这样一个政权,清朝难道会不亡吗?当时中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推翻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没有解决政权问题,靠光绪一个人再来一次改良已无可能。后来孙中山接过了清朝这个烂摊子。他也没有最后完成现代化。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仍然是阻碍中国前进的绊脚石,孙中山也没法冲破他们的阻力。我们到今天,搞的还是现代化,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而奋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1800.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