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戊戌变法本来是大势所趋,舆论造得很大,而且是经过慈禧太后同意,让光绪皇帝牵头去搞的,可是为什么只搞了103天,太后就变了卦,居然把皇帝关了禁闭,将变法腰斩了呢?
旧教科书说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袁世凯告密,现在历史学界已经公认不能这么说。新检索的史料表明,谭嗣同夜访法华寺,要袁世凯趁秋季阅兵之机擒制慈禧诛杀荣禄可能是事实,那是9月18日夜晚的事情,可是慈禧19日下午就已经从颐和园回宫,21日凌晨就已经宣布垂帘了,这么短的时间内袁世凯不可能向天津的荣禄告密。而且当时慈禧只下令捉拿康有为兄弟二人,罪名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并没有提及谭嗣同谋划天津小站兵变的事。直到三天以后,即9月24日,才以“包藏祸心、潜图不轨”罪名将谭嗣同等人革职治罪,9月28日将六君子问斩于菜市口。这说明慈禧训政在先,袁世凯就是告密也在其后,慈禧不是因此而扼杀变法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慈禧突然变卦的呢?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洋人的掺乎。
要说,慈禧骨子里是反对变法的,她肯定知道变法的要害所在。当初,康有为把西方各国变法的资料呈送给光绪看了,慈禧岂能不曾听闻西方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改变帝制的事。她之所以同意让光绪变法只不过是迫于舆论压力,而且是欲擒故纵,“待他变不出模样再说”。为了防止他们搞西方国家那一套,她有言在先,提出了3条限制:一是不违祖制。二是二品以上官员任免得经她同意。三是让亲信悍将荣禄代理总督掌握军权。这三条最核心的是“不违祖制”,也就是要维持帝制不变。
其实,为了形成妥协,康有为开头也并没有提出立宪,而是先开懋勤殿设“制度局”,想从“代议制度”抓起,然后再过度到君主立宪。这应该说是对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就是先搞代议制,然后立宪组阁,一步步慢慢到位的,德国甚至长期搞君主内阁二元制,只有日本明治维新是虚君立宪,但他们还是动了刀枪才最后搞成的。
但是慈禧在体制问题上是很敏感的,变法中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文教和经济体制的200多项变法措施她都同意了,但是当光绪皇帝向她请示开懋勤殿设制度局问题时,她却断然否定,并且说了狠话。光绪在据理力争之后,十分沮丧,甚至感觉“朕位几不保”,康有为等人也就急躁起来,居然想拉洋人来压慈禧和顽固派。他们听从一个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主意,说是可以直接请美英法等国的洋人来管理政务和税务。这时正好曾经主持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来中国访问,康有为就要光绪皇帝请他当变法的顾问。9月20,光绪接见伊藤博文,他们的谈话居然被已经回宫的慈禧躲在幕后听得一清二楚,这一下就激怒了慈禧。这不明明是要搞君主立宪改变帝制吗?这不明明是要把大清的天下交给洋鬼子吗?这是她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可以说正是洋人(日本人)的直接掺乎,让慈禧太后坐实了变法的目的确实是要像日本和西方国家那样实行立宪改变帝制。她抓住了证据、找到了借口,因此断然决定终止变法,宣布康有为等人主张的变法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
当然,6月11日“明定国是”后,光绪和他所依赖的几位“章京”操之过急,一呼啦把涉及政治、军事、文教和经济体制的200多项变法措施通过170多道圣旨下达,搞得各省都督徒唤奈何。而废除科举、裁减冗员、裁汰绿营以及撤销六部等涉及众多权贵官僚和八旗子弟、满汉士子切身利益,更是引起一片反对之声。当变法遇到强大阻力难以推进之际,康有为等更是狂躁失策,光绪不知所措,也给慈禧以训政的十足借口。当变法遭到顽固派强烈抵制时,发生了礼部“六堂官”事件,光绪未经请示慈禧,一气撤了礼部尚书二品大员塔怀布的职。康有为则公然叫嚷要“杀二品以上阻扰新法大臣”,这更让慈禧更加看清了所谓变法实际上是直接冲着他的权杖来的。特别是是袁世凯后来向荣禄告密了康党策动兵变的阴谋,让变法者背上了“包藏祸心、潜图不轨”罪名,不但光绪该禁、康梁在劫难逃、斩杀谭嗣同等六君子也名正言顺了,但这些因素都是次要的。
洋人的掺乎把变法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同卖国投洋搅合在一起,也让顽固派利用了国人的排外心理,这样就使得慈禧变卦腰斩变法在舆论上也一度占据主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所以后来孙中山要首先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84922.html
相关阅读: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