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内部分裂,造成长达45年的美苏两大阵营对垒的国际格局。在壁垒分明的“不亲美、则亲苏”的国际大环境下,“一个中国”认知下的毛泽东及蒋介石的国共统一之战继续进行。“8·23”炮战便是在美苏对抗最激烈的初期发生。
毛泽东早在1950年3月28日就拟定“先打定海、再打金门”的战略。到1955年,解放军以其三军近岸作战优势,逐次完成扫平以舟山群岛(含登步岛)、大陈群岛(含一江山岛)为主的两大浙江外海国民党政府海空基地的目标。国民党政府在台的“美援中央军”,一败再败。毛泽东及解放军受浙江外岛连胜鼓舞,以往对三栖渡海攻岛能力之疑虑遂告降低,认为美国不会因外岛而援助国民党打硬仗,遂实施第二阶段战略:扫平福建省外岛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队。
1958年3月,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已拟定7月或8月打金、马的方案,中国同时向苏联盟友请拨了大量作战物资,但没对苏联透露详细作战目标。苏联误以为毛泽东准备一举攻占台湾,这样等于顺便扩张苏联在西太平洋的出海口,便大方地全数拨付。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更于7月底密访北京与毛泽东会晤,谈中苏建立联合舰队议题。毛泽东成功地利用此会晤作宣传,制造后来“中苏共识打金门”的国际印象。因此,解放军推迟了原定于7月25日炮击金门的时间,以避免苏联过早介入决策。
毛泽东以“统一中国”为名义,让苏联甘心移交大批现代化武器、政治上虚张中苏联盟声势的心理战也完成,便进行拔除金、马的作战。毛泽东于8月18日正式发布命令:“准备打金门,直接对蒋,间接对美”。8月23日,解放军对金门以奇袭炮战方式,拉开了第二次金门战役的序幕。
至于台美同盟关系下的蒋介石,“8·23”炮战前,国民党军队对福建解放军的积极备战早有情资,但不能判定解放军是打金门还是马祖,甚至同时进攻两地,只能命令积极备战。炮战开始后,蒋介石自知若听从美军顾问团之建议撤离金、马守军,军事上除损兵折将、“丢失国土”外,将更丧失直接掩护台湾或未来反攻大陆的金马基地。因此为了台湾民心士气及“国家”安全,国民党军必须坚守金门、马祖。
蒋介石更认为,如果对解放军采用持久战,可能造成美苏于台海直接意外冲突的附加效应,美军若积极“抗俄”,便是国民党军退守台澎金马9年后,配合美军支援反攻、雪耻复国的起点。而国民党军队另一个获益,与解放军向苏联请调武器一样,便是空军自美军取得响尾蛇导弹、装甲兵获得M42、M24战车;炮兵接收8英寸榴弹炮、海军加装鱼雷干扰器等先进兵器,并促进台美基层官兵间的协防患难情感。
由此可知,“8·23”炮战,两岸虽然不脱苏联及美国的政治干涉与军事援助,但在第一线的运筹帷幄中,国共两党统帅根本只是将美苏作为遂行其战争较量的后勤仓库,而一切战争决策仍呈现出蒋介石、毛泽东这两位长期对手,在统帅意志及政策战略上的主动较量。
“轰雷计划”
美国此时与“中华民国”是同盟关系,不像内战之初对国民党政府采取袖手旁观政策。而蒋介石对福建外岛的重视程度及国民党军运补金、马能力,也高于以往离台湾较远的浙江省外岛,国民党军精神及物质战力都有利于行持久战。果然,战争爆发后10日内,美国便提供新式武器并协助突破运补封锁。
据当时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将军回忆,美军开战第一周抱持“战争一起,必须国军先流血”的态度,不积极协助。国民党军来自台湾的空军、海军、陆战队,只能想尽一切补给方法,冒死对金门运送物资。但国民党海军的舰炮及金门陆军火炮,均无法压制解放军岸炮的数量优势,金门国民党军陷入补给危机。
派驻金门的美军前线顾问,看到国民党军陆海官兵在解放军密集弹幕炮击海面、滩头的冲天水柱间,艰苦挣扎抢运的场景,产生苦难相惜的同情,遂主动向美军高层建议拨交更有效之陆军兵器。于是,美国国防部同意动用8英寸自行榴弹炮给国民党军。
这批传说多年的国民党军美制“8英寸自行榴弹炮”,便是M55自行火炮。当时军方电文中多称为“特种武器”以为保密。
这批M55由国民党陆军第1军炮兵607营接用,官兵在台湾仅实施短期一周的熟悉训练后,该营便分为两梯次,自左营军港由国民党政府海军“美字号”登陆舰,将M55运抵澎湖,完成第一段运输。澎湖到金门,与美军合作运输M55的第二段运输行动代号为“轰雷计划”。
时任海军登陆艇队“合茂登陆艇”航海士的雷蒙先生回忆文章《“8·23”炮战运补记》,对冒死执行“轰雷计划”有生动记载:
“那时我方向美国琉球军方借得3门8英寸自行榴弹炮,之前曾于左营港南码头登陆演练,海军总司令黎玉玺将军亲临船上视察慰问。另外,也曾于高雄港区码头和澎湖群岛举行'良文操演'。某天午后4时许,艇长梁业全中尉命全艇人员,于甲板上紧急集合,转达海军总部命令:'此次赴金门运送武器,务必群策群力,圆满达成任务'。随后又通令全体官兵书写遗书3份,令文书上士妥存。当日深夜,3艘合字号登陆艇装妥3门巨炮,各由一名美军士官荷枪看守,炮车车斗的弹架装有6发弹头;船停置于美海军第7舰队登陆舰中,于美军之舰队护航下,航向料罗湾外海。晚风凛冽,夜黑风高,风浪约7至8级,驶至离金门3海里处,3艘登陆艇便驶离该舰,朝向料罗湾。深夜寂静可怕,我在驾驶台舵房里记录航泊日志,帆缆上士沈声操舵,船全速驶向滩头。金门灯火管制,漆黑一片,滩头3处定点亮着红色电筒光,引导3艘船登陆,下锚登陆3分多钟,便将炮车卸下,随即起锚退滩。对岸炮火密集射来,即以蛇行航向,脱离敌疯狂炮击,约55分钟后,3艘登陆艇驶入小艇母舰,回航抵澎湖马公时,已近拂晓时分。成功完成运送巨炮任务后,3位登陆艇长荣获'总统'召见,颁发云麾勋章及欧米茄表,我们小兵也获得记功奖励。”
炮声渐远
第-批3辆M55是9月18日运抵金门,第二批3辆M55于9月21日运到。蒋介石对18日起运十分关心,亲自由高雄飞马公督导装载,船团出发后才飞回高雄,下榻西子湾行馆,但直到19日深夜电报确认M55安抵金门后,才放心就寝,足见其对该武器扭转战局的厚望。
据胡琏回忆,每批M55深夜抢滩时,解放军均会猛烈轰击,国民党军也开炮还击掩护。金门守军则在沙滩铺设钢板,以利M55上岸,但仍感笨重,步履缓慢,在炮火下显得惊险万分。M55驶离海岸到公路后,因金门重要公路已改铺混凝土,成坚硬耐压的高速通路,便“跃进如飞,迅速加入战斗,只是100多发的奇袭射击,眼看敌岸炮毁人亡、烟幕冲天。国民党军官兵久处敌人弹幕压抑,至此欢声雷动”。
在实战中,因为炮兵只有一周进行换装训练,操作熟练度自然需要加强,但是M55对激昂金门国民党军士气与震慑解放军“发挥的攻效甚大”。两批M55实际参战日期都约在登陆日的8天后才参战,无论是否是等待炮车阵地建成而延后实战,此记录都与胡琏将军的回忆不同。
解放军发现国民党军巨炮上岛后,不久也调来4门苏制203毫米重炮,放列于莲河阵地,开炮反制。但9月27日,国民党军炮兵607营第三梯次抢滩成功,又带给金门6门M2型8英寸口径牵引式榴弹炮,加上6辆M55,岛上便有12门“8英寸榴”。解放军长程重炮相对明显不足,故到9月29日后,当面解放军炮已完全被国民党军队压制。
毛泽东已取得政治利益,军事上解放军又无法以封锁削弱并占领金门,越玩越大的国共炮战逐渐对中共不利。因为美苏若因金门直接冲突,“金门战场”将扩大成“华南战场”,“美苏势力将借此进入中国,国民党军也可能因此在美国支援下,在大陆华南建立前进基地及复员地方政府,对中共显然不利”。
国民党军炮兵607营的“特种武器”成功压制解放军后,大陆宣布“暂时停火一周”“暂时停火两周”“单打双不打”,利用间歇停火宣言,争取进行阵地工事补强的时间,减少火炮损失,及避免冲突升级。
M55直到1959年初金门局势较稳定后,才运回归还美军,但国民党政府又换得36门M2牵引式8英寸榴弹炮,及24辆18吨M4火炮牵引车,并成立了3个8英寸榴弹炮营。
战后,因美国中情局及美军情报单位请国防部命令参战国民党军,对这些美方武器的来龙去脉保密,故至今应尚有许多健在的国军炮兵607营官兵,因服从天职而沉默。
金门炮战情报提前曝光:谁泄露了高层机密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厦门前线,万炮齐发。
从厦门对岸的角尾到泉州湾的围头,长达30多公里的半圆形;大金门、小金门及其所有港口、海面,全部都在解放军远程大炮的射程内。一时间,硝烟弥漫,炮声隆隆。
小小的金门岛,不到一小时,就落下三万颗炮弹,火力的猛烈和炮弹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一位军事观察家说:“这和苏联红军攻击柏林的炮火差不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空中拍摄的纪录片看,整个金门岛都笼罩在炮火硝烟中。国民党守军吓得晕头转向,到处逃窜。巧的是,金门的蒋军指挥官胡琏和美国总顾问,正要从地下指挥所走出,炮声就响了,如果炮轰推迟5分钟开始,他们就死定了。
这震惊世界的金门炮战是中午12时开始的,奇怪的是在炮战开始前几小时,一家早晨出版的报纸就发表了金门即将炮战的消息。这张报纸就是1929年问世的新加坡《南洋商报》。这样重大的军事行动自然是最高机密,怎会在一张海外报纸上率先曝光呢?
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炮战延续了几个星期,10月6日,北京突然发表了国防部文告(即《告台、澎、金、马军民书》),作出停火7天的决定。文告在10月6日发表,而《南洋商报》有关此事的专讯早在10月3日就从香港传到新加坡,于10月5日在报上发表。是谁从当时中国的最高层一而再地获取了机密?又是谁将这样的机密泄露出来的呢?
北京来的绝密电话
1958年7月的某一天,正在基层考察工作的福建省委书记、原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立即赶回福州,去接北京来的保密电话。
“是叶飞同志吗?”电话那边是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王尚荣。
“中央决定炮击金门,指定由你负责指挥。”王尚荣对叶飞说。
当时福州军区的新任司令员是韩先楚,这样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按理应由军区司令员指挥,叶飞疑惑不解地问:“到底是不是中央决定要我指挥的?”
“是中央决定。”王尚荣回答。
“是不是毛主席的决定?”叶飞刨根问底地问。
再次得到肯定回答后,叶飞说:“我接受命令。”
“炮击金门”这一重大决策是在1958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决定的。在此之前,美国的“放蒋介石出笼”的说法甚嚣尘上。有美国这一后台的怂恿与指使,台湾不断增兵金门,袭击骚扰我沿海地区。当时中东的突发事件,使中东形势骤然紧张。蒋介石集团企图乘机扩大事态,于7月17日宣布所属部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金门、马祖、台湾的国民党军先后进行军事演习,并且加强空军对大陆的侦察活动与袭击准备。针对于此,中共中央决定对台湾的猖狂活动小示惩罚,这就是炮轰金门决策的由来。
叶飞受命后,进行了一个月的准备工作。他迅速集结炮兵,对炮击的所有目标进行了现场交叉测量、观察,并标存在作战地图上,还部署了空军、海军、炮兵的共同作战方案。就在准备就绪时,8月20日北京急电召叶飞去北戴河。
翌日下午叶飞到北京,见到毛主席。在座的还有彭德怀、林彪、王尚荣。叶飞的汇报刚完,毛泽东突然问叶飞:“你用这么多的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当时,美国顾问配备到蒋军的营一级,主席这一问,使叶飞为难了,他说:“那是打得到的呀。”沉默了十几分钟,毛泽东又问:“能不能避免打到美国人?”“主席,那无法避免!”叶飞的回答很干脆。在毛泽东停止问话,作进一步思考时,林彪察言观色琢磨出毛泽东的意图,于是建议:让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露一点消息。
事后,叶飞回忆说,主席没有采纳林彪的建议,而是命令叶飞按原计划打,并要叶飞留在北戴河指挥,这样毛泽东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进展情况。为了便于指挥,一部专线电话被直接架到叶飞的房间里。当时,参与并了解炮击这一机密的范围限制在中央的最高层,知悉的人极少。既然如此,《南洋商报》又从何处早得这一“天机”呢?
从罗湖桥那边来的神秘客人
1956年7月1日,位于香港与深圳间的罗湖桥上匆匆走过一个身材矮小的中年人。他刚跨进国门,就上了中联部在那里等候的轿车。中年人在广州略事休息后就直飞北京。这位神秘的来客就是集作家、教授、记者于一身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曹聚仁。
1950年7月曹聚仁去香港,6年后他重返大陆,首站北京。
定居香港6年,曹聚仁曾是几家香港报纸的主笔,他也是海外新闻界第一个回到大陆的人。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曹聚仁就和国共两党的高层人物有所往来,所以曹聚仁回大陆的行踪自然让敏感的香港新闻媒体倍加关注。曹聚仁还未成行前,种种猜测与议论就充斥着港澳地区的各大报纸。为此,曹聚仁行前特别对友人解释说:“我这回回祖国去,绝无政治上的作用,只是替新加坡《南洋商报》到大陆上作点广泛深入的采访工作,同时,新加坡工商考察团访问北京,社里派我兼任该团记者,这便是我访问祖国的重要任务。”他还强调说,“寄语香港的朋友,不必作神经过敏的推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82580.html
相关阅读: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