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河东杨人,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投降曹操后追随曹操平定四方,智谋过人,战功卓著,很快就成为曹操帐下名将。演义作者罗贯中在整个褒刘抑曹的思想下,对徐晃的描述除了那一次陪衬之外,对徐晃有作完整的表达是十分难得的。无论是在品德,智谋,情义,还是勇猛上罗贯中都有对徐晃的正面描写,是三国演义里为数不多的人物之一。徐晃的出场就很威风:奉回顾阵中曰“公明何在?”一将手持大斧,飞骤骅骝,只一合,斩催勇于马下。满宠招降他之前,写他战平虎痴,威风凛凛,曹操起了爱才之心;而满宠到达杨奉帐时,晃正秉烛披甲而坐(委婉表明他勤奋好学,熟读兵书;答应相丛曹操,与赵云类似,有良臣择主而事之意,当叫他杀杨奉时的一翻话“以臣拭主,大不义也,此等之事,吾决不为”可以看出了他为人重情重义)一句“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大约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评价。请注意是“勇略”,三国里徐晃用智的时候不少:李?、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这可是一些战略性的建议,表明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他也看出跟随杨奉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就建议投靠曹操,可惜杨奉并未听从他的建议,后来在袁术手下不得重用,而他在曹操招降时毫不犹豫地投靠了心目中的明主。武将之中只有赵云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建议,这证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出征河北时,曹操攻邺郡,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曹操调徐晃进攻,他用攻心的策略,箭射招降书进城招降成功。当时曹操欲屠城,徐晃就进言曹操“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潼关战马超时,曹操至潼关,恐不得渡,召问晃。晃曰:“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蒲渡坂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作堑栅未成,贼梁兴夜将步骑五千余人攻晃,晃击走之,太祖军得渡。遂破超等。在阳平刘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随后曹操调遣徐晃助曹仁征讨关羽,屯兵于宛城。徐晃深通兵法,治军严谨,智勇兼备,在人才济济的曹营中依然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徐晃最闪光的一战,无疑是解樊城之危。关羽击败于禁后,声威大震,加上投降的七军,估计荆州军力大约有4到5万左右,这无论对曹魏还是东吴都有足够的威胁性,如果指挥得当,完全可以北征曹魏,固守荆州。诸葛亮的计划就可以完成,但是他却骄傲自得,强夺东吴军粮,而后又不充分准备让吕蒙袭了荆州。但是他的军力强大是不争的事实,曹仁只能固守,希望有援军解围,曹操几欲迁都避其锋芒。而徐晃当时屯于宛城,军力不足,虽然曹操调了12营归他调遣,也不过2万余人,并且多为新兵,战斗力不高。曹操都没有料到他能解危,自己亲统大军在后,并调回了张辽等名将,说明了当时形势关羽占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指挥得当还可以收复荆州。可曹操军还未至,樊城之危就被徐晃解了。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这可是一场苦战,并不象演义里关羽受伤里他乘虚而入那么简单,看看曹操的评价就知道了:“荆州兵围崭鹿角数重,徐公明深如其中,竟获全功,孤用兵30余年,未尝敢长驱竟如敌围,公明真乃胆识兼优者也”。演义里在对阵关羽时还有一大段对白,徐晃的话说得极为得当,先礼后兵而又公私分明;作者安排这段话既突出了关羽,也有对徐晃的点缀,那几句话可不是谁谁谁便便就能说出来的,他包含了一个戎马生涯的大将无限感触。俗话说物以类聚,徐晃与关羽是要好的朋友,关羽是演义里的最典型人物,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徐晃的认同。三国志里曹操如此评价:“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这一仗让曹操都如此叹服,我们可以预见其过程的不易。关羽虽然指挥有误,但他的布防几乎是无懈可击,军中部将都如此自信:“兵堑鹿角数重,虽飞鸟亦不得入,何虑贼兵”。可是徐晃却快速瓦解四冢,又击败关羽亲率的救援步骑5000人,而后长驱直入,接连攻破营寨十余屯,打破了樊城的包围圈,迫使关羽不得不退兵。注意,他与关羽交战后深入荆州兵的包围之中,如果他败了的话他不但解不了樊城之围,他的生命还十分的危险,那是实实在在的“深入其中,竟获全功”,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胆识!之后曹操对徐晃大加赞赏:把他与孙武,穰苴,周亚夫等名将并论。当然曹操是在胜利之后言辞有点夸大,但这种赞美之辞出于曹操这位大军事家之口已经足以表明徐晃的确是名副其实的良将。徐晃战功无数,是曹操南征北战的主力猛将,他无论是在汉中对峙刘备还是在助曹仁对付周瑜以及诸葛瑾都表现优异,是曹营中也是三国里最为骁勇善战的将领之一。
三国里良将如云,在这里简单对比一下与徐晃同为五大良将的于禁乐进张辽张合。(1)关羽三国第一名将地位是无须置疑的,三国志里他和张飞同时称为“万人敌”,周瑜都称他为“雄虎之将”,整个三国将领中他镇守荆襄九郡,威镇华夏,在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之后迅速拿下襄阳,困曹仁于樊城,曹操为什么派于禁去解围?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于禁的将才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甚至在夏侯渊之上!可惜的是他和夏侯渊同时成全了刘备手下的四大名将。曹丕称帝后,封夏侯敦为大将军,张辽为前将军,徐晃右将军,张合左将军,而于禁出兵樊城时就是以左将军身份出征的,地位除夏侯曹家兄弟以外就无人在他之上了,换句话说,他是曹操外姓的头号将领!这可不是白混的,因为曹操手下将领全是身经百战,光靠资历是绝对不行的。如果于禁没有绝对的能力,假设曹操带有主观思想的话,那他的谋士们不会对这么大的事情无动于忠吧,书上决没有记载谁谁劝止曹操另派主将,可见曹操的谋士们也都认为于禁是足够解樊城之围的。樊城之战当时的情况对曹魏来说是十万火急,为迅速解救曹仁,所以于禁一定是想急战关羽救出曹仁,七军火速从北方调来,那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准备船只,在加上对荆州地理不熟悉,于禁成了关羽威震华夏的牺牲品。而他的投降更是让他失去了曹丕的支持,郁郁而终。到了今天,于禁已经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可,而他的能力也随作形象的降低而一再被低估,实际上于禁的将才是五大良将中最好的。(2)张辽是三国里最优秀的将领之一,800军击退十万吴军,虽然有夸大的成分,这也不是其他人能做到的,是名副其实的智勇兼备的良将,并且与孙权对峙了相当一段时期,都是军队处于劣势下完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张辽被委以镇守合肥的重任,在这个位置上他确实做得十分的突出,遏制了东吴的攻势,为曹操赢得了战略空间,我们要看到张辽在合肥主要是守城,虽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他并没有改变孙权进攻的局面,最后还是曹操来解围,更主要的是孙权虽然是一个很会用人的君主,但他自己的军事才能缺乏,更难得曹操有识人之明,他放心让张辽守合肥,说明他对局势有清醒的认识,在合肥的实力也足够支持一段时间,这一切都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还有就是合肥的副将都是曹操手下一流的大将,乐进,李典那一个不是智勇兼倍的将才,乐进更是与张辽齐名的名将,合肥之战他们的功劳也不小吧,其实那一次胜利让孙权损失的部队很有限,不过几百人而已,只是孙权被张辽李典等打掉的锐气后让他们坚守成功。张辽也没有象于禁徐晃那样自己独立统领大军作战,所以不应该盲目地认为他的将才独冠曹营,曹操手下有很多出色的将领如夏侯兄弟于禁曹仁曹洪等,我认为张辽的能力差不多与徐晃持平。
(3)张合:张合是典型的魏之名将,在袁绍手下就声名远播,官渡之战他的建议显示了他出色的智慧,可惜的是袁绍不采纳,投降曹操后深为器重,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期表现突出,大败马谡于街亭,连诸葛亮都对他十分忌惮,他最后执行司马懿的错误的命令中计身亡,而他在这之前就建议不要追击,可见他的见地超人。?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这是三国志里对他的评价。张合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将才,演义里过多的武力败北让他的形象有些降低,真实的张合并不在张辽徐晃等人之下。(4)最后说说乐进,他是一个没有多大争议的人物,在曹操手下战功显赫,他的功劳也不比其他几位少多少,只是他没有机会象另外几位一样有极其闪光的地方,三国志中记载也有限,但乐进是曹操帐下不可多得的勇将,袁绍大将淳于琼被他一刀劈于马下,可见他的勇猛程度。其实五大良将各有所长,于禁最号毅重,张?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张辽打仗也英勇异常,徐晃治军严谨,都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将才。徐晃官至右将军,封邑三千一百户。在上庸破刘备军,受封阳平侯。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于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病笃,遗令敛以时服。死后谥号壮侯。徐晃的性格使他不能象关羽那样名扬天下,确实觉得有些可惜。可能也是因为名未扬甚的关系,游戏中的徐晃也只属于准一流的武将。“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这句话可以说是徐晃的经典名句,可见其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75806.html
相关阅读: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张飞死因何在?手足相残是真是假?
三国随章侃 第十二章 兖州和徐州(三)曹操的危机
三国演义中最为心狠手快的美女:孙翊的妻子徐氏!
三国历史上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