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以市民为服务对象的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出现以及许多传统的行业逐渐因以市民为服务对象而出现新的发展,都充分说明了宋代城市中市民物质文化的发达。其中,酒肆和茶坊的发展,可以说是宋代市民物质文化发展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面。饮酒和饮茶的风气虽然并非是开始与宋代,但是到了宋代,酒和茶的销售规模飞速扩大:根据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神宗宁熙十年(1077年)以前,宋政府在全国260个城市辖区中,设有榷酒务(官办的造酒作坊)1800多个。宋代的财政开支大约五分之一靠酒税支持。同时,由于城市中多层封闭的坊市制度的破坏,商业市场迅速蔓延,酒肆茶坊就蓬勃地兴盛起来了。由于市场商品交换非常发达,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酒肆已经是“十室之邑必有”,在城市里,即使是里弄坊巷,也往往设有设有许多酒肆和茶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东京拥有大酒肆72个,其余中小酒肆“不能遍数”。而《宋会要辑稿》中仁宗五年有“在京脚店酒户内拨定三千户”的记载,说明当时东京的中小酒肆不会少于三千。南宋版图小于北宋,但酒税却几乎与北宋相当,甚至超过北宋。可见南宋酒肆比北宋多得多。茶坊、酒肆不仅是士大夫聚朋交友的地方,同时往往还有说书、评话、讲史、小唱……所以茶坊酒肆也是市民娱乐、休憩和消遣的场所。酒肆茶坊里聚集了市民阶层中三教九流的人物,各种市民关心的话题消息在其中流传,这里成为观察市民的各个层次的万花筒,反映着市民的众生相。酒肆茶坊的兴起,本身就可以说明市民的消闲意识和文化趋同的意识的出现,他们迫切地或是自然地需要有一个场所或者说是一个精神的“家园”来容纳他们得情趣、视角,因而在市民物质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点,在以下的市民动态文化中,表现得更加明显。3.市民世俗享乐为中心的动态文化物质文化的发达,与动态文化的兴盛是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的。所谓动态文化,指的是一文化内人们的外在行为状况,着往往是一个文化的主导特色,因而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中最具有代表性。市民动态文化,其精神风貌、文化结构和各种表现形态无不围绕着市民这一消费主体,其中又以满足市民享乐为目的的市民文艺最具有代表意义。而宋代的市民文艺,是以宋代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为基础的,正如有学者说的:“宋代城市,整个就是一个大市场,在其产生商品与利润的同时,还产生了市民文艺。”市民文艺的发展,也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吸取关系,如宋代的吟叫艺术,就是来源于市场中商贩的叫卖声。
市民文艺有说话讲史类、杂技、杂剧、影戏与傀儡戏、音乐舞蹈……民间的百戏、曲艺等文娱活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规模、内容、形式、场地以及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都有明显的提高。作为城市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话本和戏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流传下来的话本推动了明清白话小说的发展高潮。说话,北宋已见端倪,当时主要在街坊上行走说唱,有的在宫廷中演出。但南宋除此之外,主要在瓦子演出,已经有固定场所。话本、唱本的发展。《醉翁谈录》中记载的南宋话本、传奇小说,有107种之多。《武林旧事》卷10中也列了宋代官方杂剧话本280多种。百戏,是多种伎艺的总称,内容广泛。宋代百戏主要有杂技、相扑、魔术、踢钟、吃针、烧火、踢瓶等等。其中的杂技,在宋代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民间的舞蹈组织“社火”相当兴盛,规模大、专业性强,一些专业演员技艺高超,反映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角,即相扑、争交,也是宋代的流行活动,不仅有男子相扑,女子相扑也十分流行。嚣三娘、黑四姐等都是著名的女子相扑选手。曲艺也在宋代形成了北方的杂剧与南方的南戏这中国两大吸取流派的基础。傀儡戏也是十分受欢迎的表演,在南宋的临安,元宵之夜,官巷口、苏家巷就有24家演出。这些艺术形式多是民间艺人对传说故事的再创造,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就是平民百姓,即使不是反映市民的真实生活,也反映了市民的理想、情趣,远不同于服务于宫廷庙堂的传统形式,适应了多阶层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开启了“俗”文化发展的新时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61184.html
相关阅读:宋朝人吃喝趣事:实行分餐制 吃饭不讲究
岳飞的妻子李孝娥简介 历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
宋朝历史事件之澶渊之盟
北宋史上的传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个铮臣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