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美国曾立法在公共场所喝酒要坐牢半年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

美国禁酒运动的失败表明,法令、政策声称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它们实际上达到的目标,很可能相距甚远。这对中国目前推行的“限塑令”似有参照意义

你和几个朋友一起在饭馆吃饭。兴致很高,打算喝点儿酒。服务员拿来啤酒和白酒。你和你的朋友们开怀畅饮,兴致越发高昂……

这种场面现在司空见惯。但在20世纪的美国,曾经有14年的时间,上述行为是违法的。一旦被执法部门抓获,当事人最高可能被罚款1000美元并蹲上半年监狱。什么地方犯法了?在公共场所饮酒犯法。当时美国的禁酒令明确规定:凡是制造、售卖及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均属违法。虽然自己在家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就属违法。

禁酒的意识在美国可谓源远流长。美国的早期移民,所以离开欧洲,远渡重洋,来到陌生荒凉的北美大陆,许多是为了逃避欧洲的宗教迫害。这些人在宗教上非常虔诚,被称为“清教徒”。清教徒比一般基督徒更重视宗教戒律,更强调严格约束自己。他们认为喝酒意味着放纵和享乐,对酒一直怀有深深的警惕。因此,美国民间一直有着自发的禁酒运动。

到了19世纪,禁酒运动发展到了高峰。这个时期也是美国社会改革和妇女运动快速发展的时期。妇女是推动禁酒立法变为现实的重要力量。许多妇女痛恨丈夫酗酒,进而痛恨所有造酒、卖酒的行为。她们认为酒破坏了家庭,不断呼吁国家立法禁酒。

19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地方开始使用法律手段约束喝酒者。1846年,缅因州首先通过了官方禁酒令,引发了其他一些州效仿。禁酒运动开始进入官方立法阶段。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立法禁酒的潮流渐成气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为了节约谷物,确保战时全国的粮食供应,美国政府颁布了临时性的禁酒措施。主张禁酒的人们抓住机会,竭力让这种临时性的立法永久化。他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在这些人的游说和压力下,一战结束后,美国国会不但没有取消临时禁酒措施,反而在1919年通过了宪法第18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类酒类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

与其他的法律不同,禁酒令在得到了众多欢呼之声的同时,也遭到了广泛的反对。在禁酒法案生效前一天,道路上的运酒车络绎不绝。许多人都忙着在法律生效以前把酒运回家里,以便以后享用。到了晚上,几乎万人空巷。大家都聚在家里或其他公众场合举行最后一次合法酒会。据说当时一位参议员在晚餐会的一句话受到与会者的热烈赞同:“今天晚上是美国人个人自由被剥夺的前夜。”

效果适得其反

禁酒令实施以后,虽然实施严厉,但是美国社会并没有像那些主张禁酒的人希望的那样,从此和酒精告别。相反,禁酒令始终被许多人抵制。他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抗法律,通过各种办法依然酿酒、卖酒、买酒和喝酒。政府管制住了市场,但并不能够管制住人们的欲望。毕竟人类饮酒已经有好几千年——也许上万年的历史了。酒的历史可能和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一样长。饮酒作为一种嗜好,是非常难以去除的。

更重要的是,法律盲目地与人类的久远嗜好对立,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引起了强烈的负面效果。首先,禁酒令的实施催生出一个新的行业——私酒酿造和销售业。不能从合法的途径买到酒,但人们又想喝酒,自然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出来弥补市场的空白。禁酒令执行得越严厉,贩卖私酒的利润越高。这种暴利促使私酒贩子千方百计地进行酒类的运输和贩卖:有的人把汽车的中间掏空,用来装酒;有人用婴儿车来偷运葡萄酒与白兰地。另外,由于是非法的私酒,质量自然无法保障。不法分子甚至用甲醇来勾兑酒精。美国中毒、失明、残废、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1930年1月20日,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统计:1929年在公司投保的人里,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

禁酒令造成的最为深远的影响也许是,促进了美国黑社会的发展壮大。

美国黑社会由来已久,不过,在20世纪以前,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打打杀杀挣不了多少钱的,黑社会势力还比较弱小,规模不大,社会危害也不大。可是,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黑社会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禁酒令在这方面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面对贩卖私酒的丰厚利润,黑社会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他们的非法组织中的人力和管理结构正好可以用来经营这种好生意。于是,美国各地的黑帮组织纷纷开办非法的酿酒厂,组织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通过贩卖私酒赚取高额利润。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干起了贩卖私酒的行当,贩酒黑市已经成为了全美恶棍的聚合地。非法的生意,良善之辈不会去干,杀人越货的亡命徒便大行其道。而且,由于非法,一旦有了商业纠纷,双方无从寻求正式的司法解决,只好诉诸暴力。这就越发促进了那些具有暴力比较优势的人大显身手,并借此拥有大量财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黑社会组织不但发展壮大,而且拥有了雄厚的财力,终于尾大不掉,成为美国社会的痼疾之一。其中,芝加哥的黑帮干得最兴旺。教父阿尔卡彭的酿酒厂,每日贩卖啤酒所得的利润高达5000美元。而日后芝加哥也就成为美国黑社会网络最发达的大都市之一。

而且,禁酒令还给主管官员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收受贿赂的机会。表面上支持禁酒的美国总统哈定,私下里却在夜总会里抽烟喝酒。他的内阁成员则大肆收受私酒贩子的贿赂,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给私酒贩子提供种种方便。法律提供了大量权钱交易的机会。事实再一次表明,能够凭借自身道德对抗这种诱惑的人并不多。

目标与手段脱节

禁酒令本意是要修正社会道德、让人们更加纯洁,结果却成了犯罪的制造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禁酒令正在把美国变成犯罪帝国。人们开始要求废除禁酒令,这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反对饮酒的清教徒。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竞选总统。他把开放酒禁作为其竞选纲领之一。在他上任后的1933年12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21号修正案,废止第18条宪法修正案,终止执行禁酒令。美国全国性的长达近14年的禁酒运动从此宣告结束。而宪法第18条修正案也成为至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条最终被废止的宪法修正案。

美国禁酒运动及相关立法是一个典型的目标与手段脱节、乃至对立的例证。在社会事务领域,尤其在立法领域,事与愿违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法令、政策声称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它们实际上达到的目标,很可能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而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立法者和执政者就必须尊重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的规律。不顾这些规律,一厢情愿地制定法令、政策,试图依靠强制和道德来压制这些规律,不但不能达到立法的目的,反而只能让社会因此蒙受损失。

除此以外,还应该认识到,帮助人们选择生活方式,这并不应该成为政府的工作目标。这种事情,应该交给个人自己去处理。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曾撰写论文试图区分出“不可能有用的”效用和“确实有用的”效用。他认为政府有责任、也有权力禁止那些对于个人没有益处的东西。有些东西,或者其本身就容易让人上瘾,或者由于消费者对其危害知之甚少,或者缺乏足够坚强的意志,或者被狡诈的企业家欺骗。这类消费活动,降低了生产效率,损害了社会环境,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因此,政府必须替那些消费者做出选择,手段即是查禁。

这个理论实际上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该理论隐含的前提是:公众是盲目的,而政治人物和社会精英比公众更清楚,什么对公众有害以及什么更有助于公众个人的健康发展。

这个前提是站不住脚的。在事关个人的事务上,每个人自己是最好的判断者。否定这一点,不但不能带来效率,还是对个人权利和个人尊严的强烈蔑视。如果这种蔑视被视为正当,那就不要指望会出现什么好社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59508.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