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几个朋友一起在饭馆吃饭。兴致很高,打算喝点儿酒。服务员拿来啤酒和白酒。你和你的朋友们开怀畅饮,兴致越发高昂……
到了19世纪,禁酒运动发展到了高峰。这个时期也是美国社会改革和妇女运动快速发展的时期。妇女是推动禁酒立法变为现实的重要力量。许多妇女痛恨丈夫酗酒,进而痛恨所有造酒、卖酒的行为。她们认为酒破坏了家庭,不断呼吁国家立法禁酒。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正式参战。为了节约谷物,确保战时全国的粮食供应,美国政府颁布了临时性的禁酒措施。主张禁酒的人们抓住机会,竭力让这种临时性的立法永久化。他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在这些人的游说和压力下,一战结束后,美国国会不但没有取消临时禁酒措施,反而在1919年通过了宪法第18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类酒类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
效果适得其反
美国黑社会由来已久,不过,在20世纪以前,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打打杀杀挣不了多少钱的,黑社会势力还比较弱小,规模不大,社会危害也不大。可是,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黑社会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禁酒令在这方面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
目标与手段脱节
禁酒令本意是要修正社会道德、让人们更加纯洁,结果却成了犯罪的制造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禁酒令正在把美国变成犯罪帝国。人们开始要求废除禁酒令,这些人甚至包括一些反对饮酒的清教徒。
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竞选总统。他把开放酒禁作为其竞选纲领之一。在他上任后的1933年12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21号修正案,废止第18条宪法修正案,终止执行禁酒令。美国全国性的长达近14年的禁酒运动从此宣告结束。而宪法第18条修正案也成为至今为止美国历史上唯一一条最终被废止的宪法修正案。
这个理论实际上是福利经济学的基础。该理论隐含的前提是:公众是盲目的,而政治人物和社会精英比公众更清楚,什么对公众有害以及什么更有助于公众个人的健康发展。
这个前提是站不住脚的。在事关个人的事务上,每个人自己是最好的判断者。否定这一点,不但不能带来效率,还是对个人权利和个人尊严的强烈蔑视。如果这种蔑视被视为正当,那就不要指望会出现什么好社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59508.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