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避暑祛热首当其冲。现如今,电扇空调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可千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消 暑的?又有哪些不同呢?
古人消暑大致分三类:外物相助,饮食内疗及清心静气。外物消暑有“四宝”:扇子、凉屋、瓷枕和 冰鉴。
古时,扇子称为“摇风”,多用竹篾编成。文人墨客常在扇上作诗绘画,增添雅致,又被称为“凉友”。 到汉代,“人工风扇”开始在富贵人家流行。唐代时,出现了凉屋。“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 暑,台殿晓光凝。”说的便是凉屋。凉屋一般临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 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传到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如此,屋内很快凉爽。到了明代,凉屋更为完善高 明,有文为证:“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
气。”古人不但用瓷器制作出碗、碟、杯、瓶,还发明了取凉之器瓷枕。瓷枕的枕面覆盖一层釉,冰凉沁 人。据说,乾隆非常喜爱瓷枕,一次得到一瓷枕后,诗兴大发,题诗一首:“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周礼》中提到“冰鉴”,堪称古代的冰箱。冰鉴类似盒子,内部空,将冰放 其中,再把食物放在冰中间。这样,食物可以防腐保鲜。
第二类:饮食内疗。冷饮备受欢迎,诗人杨万里就大赞过:“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 碎,雪到口边消。”宋朝就已出售冷饮,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 行人未吃心眼开。”宋代冷饮已经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汤等。元代之后,
冷饮品种越来越多,像《红楼梦》中出现的玫瑰露、木樨露、玫瑰卤子汤等。除了冷饮,消暑食物还有
瓜果凉茶。
第三类:清心静气。白居易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 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般超脱心境实在令人佩服。
前两类消暑方法平常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但这第三类方法乃消暑祛热的最高境界,需要很高的 境界。相比科技发达的现代,古时的消暑方法既环保低碳,又趣味盎然。
除了渗透礼仪与科技的避暑招数,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不断追求和创新着清凉的环境,比如家 具、随身小物等,处处充满了清凉的智慧。竹夫人大约唐代已有,又被称为“竹姬”“青奴”等,大概与今天 流行的抱枕属于同类用品。
除了渗透礼仪与科技的避暑招数,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不断追求和创新着清凉的环境,比如家 具、随身小物等,处处充满了清凉的智慧。
扇子是首当其冲的最简单趁手的消夏用品。因为挥动可以加快空气流动,使汗液蒸发、体表降温, 又被称为“凉友”。扇子通常以鸟羽、竹制成。唐以前,扇子多以鸟羽为材,据说魏晋时期,身处炎热地
瓷枕也是一种极为特别的消暑物品。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格外凉快。据 说清乾隆皇帝就很喜欢睡瓷枕,他曾题诗云:“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竹夫人是用青竹编为长笼,或取整段竹中间通空、四周开洞然后通风的东西。南方伏暑炎热,人或 抱或枕之,可以依赖竹子的清凉、透气取得体感的凉爽,也有人称其为中国古代最有情味的清暑用具。
竹夫人大约唐代已有,又被称为“竹姬”“青奴”等,大概与今天流行的抱枕属于同类用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57117.html
相关阅读: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