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穆岛穆罕穆德·谢家族,自称是郑和船队后裔。
郑和从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拉穆岛穆罕穆德·谢家族,自称是郑和船队后裔。
郑和从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这是从拉穆群岛海域打捞起来的双龙陶罐的照片。
这是上加村外面的一块墓地,帕泰岛的考古专家穆罕迈德认为里面埋葬的可能是中国人。
公元1413年南京,第一个寒潮到来,郑和率领船队浩浩荡荡从南京龙江关出发。这次海航,郑和船队一直到达了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
600年后,为寻找当年郑和沉船,中国第一次跨国考古,中、肯两国专家将通过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水下及陆上文化遗存、遗址、遗物的考察、发掘,进一步破解中非古代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一些历史疑团。本次考古合作项目为期三年。商务部将其作为重要援外项目,无偿出资约2000万元项目经费。此后,肯尼亚还将在拉穆群岛为郑和建立郑和纪念碑。
说起这次打捞沉船的合作计划,专家说,还得推到几年前。2005年,拉穆群岛一位名叫谢里夫的女孩自称自己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所率领船队船员的后裔,来到中国“寻根问祖”。拉穆群岛周围有郑和沉船,一直是当地的一个传说。传说大约在600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拉穆群岛附近的海域触礁沉没,几十名水手逃生到岸上,在南端的上加村登陆,后来迁至西尤村,并繁衍至今。虽然没有文字记载或直接物证证明这些人的祖先是中国人,但他们仍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因为这是世代相传的家训。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拉穆镇帕泰岛中国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1999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沿着李露晔指引的方向,探访了肯尼亚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采访了当地的中国人后裔。由于这位记者精通中文,对郑和研究有极大兴趣,他提出大胆猜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当时的《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李新烽,看到纪思道的文章之后,就踏上西尤岛,花三年时间进行采访。他发现当地的中国人后裔家庭很勤劳,使用一种中国常见的锁。还有人类学学者到那里做过调查,从肤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当地曾有几个捞龙虾的人,从海底打捞出两只龙纹罐子,很多人觉得是中国陶瓷,后来被内罗毕的一位商人花了2000多先令买走。不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说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个双龙罐并非来自中国。
》》》传说
沉船在肯尼亚帕泰岛
“东非有中国人后裔”成为媒体热议话题。据了解,当时一位中央高官写批示给国家文物部门,要求派专家到肯尼亚去考察。2005年,国家博物馆和北大的考古专家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前往肯尼亚进行调研。而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就在此行之列。
经过五年的反复调研,中肯正式签约,两国合作考古迈开实质性的第一步。
2010年2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举行签字仪式,双方合作考古内容主要包括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及其周边水域水下文化遗存进行科学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对肯尼亚马林迪市及周边地区陆上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对以往肯尼亚沿海地区出土的中国文物进行调查研究。
中国专家将在11月份赴肯尼亚拉穆群岛,进行水下考古,“11月份正值肯尼亚的旱季,雨水少,水质会比较清澈,条件比较稳定,便于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秦大树告诉记者,在拉穆群岛打捞郑和沉船,并不容易。拉穆群岛面积很大,传说中沉船是在帕泰岛旁边的水域,而帕泰岛离现在的拉穆镇还很远,考古人员每次都要坐船去,光坐船就要两三个小时。
》》》证据
专家找到明皇宫瓷器
秦大树教授是此次中肯考古合作中,北大考古队队长。早期,他已在肯尼亚做了一番调研。他告诉记者,中国的外销瓷是国际上很热门的研究,而掌握学术话语权的是欧洲、日本学者。“英国的东非学术研究中心做了很多研究,肯尼亚的考古学也长期被英国学者垄断。”
传说几百年前,中国沉船水手是从帕泰岛的上加村上岸的。那里现有一片墓地,前面一块石碑,后面一个小丘,与中国农村墓地极为相似。而且,有人曾发现过中文墓碑。此次中肯合作考古,肯方曾邀请中方前去发掘,但中国专家没有答应。“我们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中文墓碑。”秦大树说。中方考古专家把目光锁定在马林迪古城遗址发掘、拉穆群岛水域水下考古方面,并对当地出土的中国文物进行研究。马林迪城,就是郑和下西洋诸国中的“麻林”国。当年郑和下西洋,就是从这里把“麒麟”带回了南京。秦大树希望能够找到最早的马林迪古城,找到理想的地层,发现瓷片等文物,来研究古代中非的贸易。
对于郑和沉船,除了传说外,最有力的佐证就是龙泉窑的瓷器。秦大树说,他们研究发现,在明初洪武二十六年一直到成化年间,专门烧制了一批龙泉窑官器。现在,全世界龙泉窑作品非常少,龙泉窑官器只有故宫博物院有,南京明代功臣墓中出土的都不是龙泉窑官器。这些龙泉窑官器,都是当时皇宫给出样品,工部令上百座龙泉窑烧制者中技术最过硬的一家来烧制。秦大树在肯尼亚早期研究中,发现了明初龙泉窑官器,这很可能是郑和船队带去的——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证据。
秦大树说,在古代肯尼亚贵族家中,最值钱的装饰物都是从中国流出去的瓷器。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里还有很多中国瓷片。这些瓷器是如何过去的?会不会和郑和有关?都需要寻找答案。
■链接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4万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共远航了7次。最后一次在归途中,郑和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逝世。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以及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56107.html
相关阅读:李之藻
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
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
明朝人的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