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敢烧掉皇帝手谕的宋初“圣相”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李沆“圣相”之名是怎样炼成的

文/晏建怀

宋初那些宰相中,李沆并不是最受后人追捧的。论气度,他不如范质一样忍辱负重,论资历,他不如赵普一样开国有功,论为人,他不如寇准一样刚烈执拗。然而在当时,他却受到了士大夫的热烈追捧,交口赞誉,人称“圣相”,名声显赫如范质、赵普、寇准者,也没有人冠以如此美名。那么,李沆“圣相”之名是怎样得来的呢?

埋头工作,心无旁鹜

李沆(947—1004年),字太初,?州(今河北永年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甲科进士,历任著作郎、右补阙、知制诰等,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出任过短短一年的参知政事,随即因故被罢,复用后任过一些州府的一把手。转机是后来宋太宗由于长子赵元佐疯了,二子赵元僖死了,确定第三子赵恒为太子。当时,他要给太子物色一个学问深厚、品德高尚、口碑良好的老师,经过反复筛选,最后选择了李沆,任命为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书中还明确要求赵恒对李沆执师傅礼。从这一系列安排可以看出,宋太宗在离世让位之前,的确在为儿子精心物色顾命大臣。
赵恒不久接班,是为宋真宗。鉴于师徒朝夕相处,配合默契,便顺理成章地任命李沆为宰相。虽然与皇帝有师徒之交,情同手足,但李沆却从没打算利用这层关系当宠臣、谋私利、除异己,他不象那些靠在潜邸当奴才,然后随着主子飞升而内心膨胀,肆无忌惮地贪污纳贿的势利小人,他当宰相,政治理想高于物质要求,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得失。
宋真宗继位后,北有辽国不断骚扰,西有西夏虎视眈眈,内有益州(今四川成都市)王均叛乱,可谓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稳定成了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李沆以殚精竭虑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他埋头工作,寡言少语,尤其不喜欢客套之辞,有人送他一个“无口匏”的外号,意思是没口的葫芦。弟弟李维把这个说法转告他,他说:“我不是不知道人家的议论,只是士大夫们的真知灼见,大都在朝堂上或奏折中表达了,我都把它们落到了实处,其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加上北有契丹,西有夏人,国家大事繁多,必须加紧时间研究对外防御、对内稳定之策,时不我待啊。至于同大家一起谈天说地,讨论是非功过,难免互相吹捧,这是我不愿意的。”不仅如此,他甚至对工作专注到了忘我的境地,心无旁鹜。有一次,他家庭院中的围栏坏了,妻子故意不让下人去修理,倒要看看老头子会不会关注一下。谁知,一个多月过去了,天天从围栏边经过的李沆,却从没提及要修理修理,妻子问其故,李沆回答说:“岂可以此动吾一念哉!”

严于律己,杜绝奔竞

做官就是做人,做人决定做官,尤其是宰相这种主持朝政、协调上下、以落实国家大政方针为己任的朝廷重臣。态度过于暧昧,难免为君子所诟病;言行有失检点,恐怕为小人所利用。当宰相,首先得严于律己,把一个“人”写端正,才能在朝廷各色人等间昂起头、挺直腰。宋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说:“李文靖(沆)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尤不乐人论说短长附己。”意思是李沆做人方正、严格、慎重、厚道,尤其不喜欢人家打击异己来吹捧自己,使那些急功近利、希望通过拍马屁与自己套近乎的人无缝可钻。

当时,户部员外郎、知制诰胡旦因故被贬到坊州(今陕西黄陵县)任团练副使,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未见朝廷重任他的消息,因为曾与李沆同为知制诰,心想老同事、老交情当宰相,还不提拔重任自己?便以祝贺李沆拜相为由,给他写了一封贺信。不过,祝贺就名正言顺地祝贺吧,他却在信中历数前任宰相的不是,说什么:“吕参政以无功为左丞,郭参政以酒失为少监,辛参政以非材谢病优拜尚书,陈参政新任失旨退归两省”(《避暑录话》),只有他李宰相才是德才兼备、众望所归,把李沆捧上了天。李沆一看,十分不快地说:“我难道真象信中说的那么优秀吗?不过是机遇好罢了。背着人家说坏话,我是不会这样做的,何况为了抬高一人而打击四人!”李沆任相期间,胡旦始终没得到重任
文章:动物性行为大全海蛇史前巨兽未来世界

坚持原则,光明磊落

李沆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做皇帝的工作,常常规劝皇帝做有利于稳定、有利于团结的决断,阻止那些不利于稳定、不利于团结的决断,甚至不怕雷霆震怒。一天,宋真宗让侍从拿着册立刘氏为贵妃的手谕送给李沆,让他办理一下。李沆一看不符合制度,便当着侍从的面用蜡烛烧掉了皇帝的手谕,并让其转告皇帝:“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妥”,使宋真宗最终取消了这个决定。驸马石保吉请求担任使相(宋初以皇亲国戚?留守?节度使等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称使相),宋真宗又来征求李沆的意见。皇帝想提拔自己的女婿,还不是一句话的轻巧事儿?找你商量是看得起你,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顺水人情还不知道做?谁知李沆却说赏赐、加封的做法,都得有其理由。石保吉虽是内戚,但一无政绩,二无战功,如此加封,恐怕会招来非议,“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宋史•李沆传》),最后硬是没让这个驸马爷得到提拔。
李沆之所以能够如此坚持原则,关键是他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心底无私。当时,士大夫流行给皇帝写密奏,看谁不满意了,就到皇帝那奏一本,反正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李沆从不写这样的奏折。宋真宗问他:“大家都写密奏,为什么独独不见你的?”李沆回答说:“我是宰相,公事都能开诚布公,何必用密奏?那些向您呈密奏的,不是挑拨离间,就是花言巧语,我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怎么还会去效仿呢?”

不谋私利,淡泊荣华

作为宰相,手里掌握着人权财权,找他跑官要官的挤破门槛,给他送钱送物的络绎不绝,李沆一律以自己的方式拒绝。《宋史•李沆传》说:“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说明李沆正直宽厚,行为谨慎,心怀全局,严于律己,不追求政绩,不沽名钓誉,凡事按制度办理,这样,谁也别想从他这里达到以权谋私的目的。是啊,只要自己内心没有花花肠子,没有利益的争夺与人情的纠葛,谁又能把自己拉下水同流合污呢?在主观和品性上,李沆是过得硬的,他贪心不大,欲望不强,非常知足。人家当宰相,住的都是豪华别墅,他当宰相,府第狭小,空间逼仄,议事厅门外仅容一匹马调头,有人劝他建座大宅子,他却说:“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佛教徒称佛经为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宋史•李沆传》)他的理由是,国家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都十分丰厚,按说建座宽敞的宅子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正如佛典所言,世界是有缺陷的,怎能事事圆满、件件称意呢?建新宅,少说也要一年,人生朝不保夕,又岂能让人长久安居呢?鸟把巢安置在一根小枝上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我又何必费神费力去追求住宅的宽敞呢?
一个天天在名利场上打滚的人,一个大笔一挥就黄金万两的宰相,能把荣华富贵与物质享受看得如此透彻,真是难能可贵。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在多事之秋还是在承平之日,李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工作状态,甚至对于皇帝,也想方设法使他勤政,逼他务实。时人有段子说:“李相太醒,张相太醉”,张是张齐贤,与李沆同为宰相,张齐贤因好酒罢相,而李沆却任相至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沆为人处世和对待工作的态度。王旦也曾经与他搭档任参知政事,当时西北战事频仍,宰相们忙于研究与调度,常常通宵达旦,工作异常辛苦。有一天,王旦面对李沆叹息道:“我们哪天能坐享太平、悠闲自在呢?”李沆说:“有些忧虑和辛苦,倒是件好事,可以让人时时保持警惕,即使某天真的四方平安了,朝廷也未必能高枕无忧。”后来,契丹和亲,战事稍息,王旦问李沆有什么看法,李沆说:“好倒是好,只不过皇上恐怕会渐渐心生奢侈的想法了。”李沆仍然天天选择灾情、盗贼的情况向皇帝报告,王旦说大可不必拿这些小事去烦皇帝,李沆则认为皇帝还年轻,应当使他懂得天下的艰辛、百姓的苦楚,否则,血气方刚的他,不沉迷声色犬马,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之事必然接踵而至,“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宋史•李沆传》)。李沆死后,天下稍稍安定,宋真宗果然大营宫观,大搞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王旦劝说也毫无作用,无可奈何之际,他回想起李沆当年的话,简直佩服之至,不禁感叹道:“李文靖真圣人也!”
文章:乌木掸邦第一特区灭绝动物彩虹图片李沆任宰相的几年当中,是整个宋朝国内外最平静的几年,战火稍息,局势渐稳,经济和社会呈现繁荣之态。这种局面的形成,作为宰相的李沆功不可没。可惜,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李沆便因病逝世,年仅58岁。李沆死后,再也没人敢在宋真宗面前坚持原则、规劝勤政了,东封西祀也好,卖国求荣也好,都顺着他随心所欲,王钦若、丁谓等一帮宰相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鼓动皇帝搞花架子,以至边境战火复燃,国内盗贼纷起,李沆时代的大好形势,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文章:闪电动物的故事深海鱼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48681.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