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亡国留下一个著名的历史名词:“靖康耻”。
为什么一场“国难”,被人寒彻心股地称为“耻”呢?
很多史书,不吝笔墨书写了这场战争历史意义,却忽略了这场国难的源头,以及带给广大汉民族尤其是汉族女人的巨大屈辱。
让我们从头说起。
北宋初期,与中原汉族王朝并存于中国的塞外王朝中,数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势力最强。他们经常“南下”,打劫中原,是对宋朝威胁最大的第一外敌。
契丹人打劫中原,不仅抢东西,还抢人。他们将北移的汉人和被俘的宋军俘虏,称为“汉儿”,鄙夷之态溢于言表。大辽国君耶律氏曾谆谆教导子孙:莫学汉儿之弱。这些游牧民族的皇帝,可谓看扁了宋朝的汉人及军人。
但这与其说是偏见,倒不如说是事实。宋之汉人军队,战斗力之差令世界瞠目。两宋在作战中,从头至尾,几乎没有取得过一次战役级别的胜利,几百人的胜利就叫“大捷”,军事作战能力虚弱,可见一斑。
宋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差,究竟差在哪里?
武器和军费都不差,根源出在精神状态——军人素质与战斗意志。
世所共知,唐朝之所以强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军战斗力非凡。而唐军之所以战斗力强,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于军人素质高,“知青从军”“胡人从军”。
而宋不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是源自宋朝的流行语。宋政府鼓励“乞丐”和“闲散人员”来当兵,不主张知识青年当兵,为的是防止兵变与政变,一劳永逸地指点江山。如此一来,“流民”与下层“闲散人员”构成了主要兵源。每逢荒年,宋廷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大量的士兵长期无事可干,游手好闲,军队素质极其低下。
士兵没文化,指挥官怎么样呢?从朝廷下派的主帅,不是文人,就是世袭子弟,那些文人倒是有文化的,可惜他们大都是舞文弄墨的纯文人,不懂军事。
两宋并非无高人看到这一点。北宋熙宁年间,在少年天子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一度启动了富国强兵的变法,可惜这些“强军”良策遇到习惯于墨守成规的封建保守势力阻击,终归于失败。
回顾后来的历史,我们知道,自宋以后,中国历朝进入了时时刻刻勉强支撑外侮侵袭的应付局面。这种对外作战“不禁打”不止一个原因,但无法回避的要因,是军人组成的破裂——从“投笔从戎”到“好男不当兵”,从“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33232.html
相关阅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宋朝人吃喝趣事:实行分餐制 吃饭不讲究
北宋史上的传奇名臣包拯:是清官能臣更是个铮臣
宋朝历史事件之澶渊之盟
岳飞的妻子李孝娥简介 历史上的李孝娥原型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