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秦始皇是明君还是暴君?儒家不惜一切抹黑秦始皇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最近,有一些观点认为,秦始皇并不是一位暴君,而是一位千古难遇的帝王。在位期间,中国首次全国一统进入封建社会;度量衡货币文字驿道都实现了统一,方便了民族的融合;立郡县制避免了藩国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伐南越,开灵渠造福后世。而且,秦始皇重用贤将征讨六国而没有兔死狗烹。这些都是存在的,但是,秦始皇仍然免不了被骂暴君的例子。

  比如说,有一次,他的一些话传到了下面大臣那里,他很生气,就觉的肯定是旁边的人泄漏出去的,就找,找了半天找不到,他干脆把身边所有相关和不相关的人都杀了,只要那天在场的人,够狠吧。

  

  还有个例子,他死的时候要求所有的后宫妃子都陪葬,还有数不清的金银财报一起埋葬了。 可怜的是那些工匠们,在修好墓准备出去的时候,突然里面那道门关上了,然后外面那道门也关上了,如此被困在两道门之间等死。这是怕这些工匠们出去后想办法回来偷珠宝。

  但是,秦始皇真的就是暴君吗?请看下文。

  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这种说法的唯一依据是来自“史书”。在“史书”中记载的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主要的“暴行”无非以下几点:1、“秦对列国发动的战争”;2、“筑长城用40余万人,戍五岭用50余万人”;3、“焚书坑儒”;4、“禁锢思想,文化专制”……。

  

  我们如何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这是一个问题。从史书记载中寻找有关历史人物的描述,这是方法之一,更主要的方法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程度的实物以及社会发展的成就来分析历史人物,这是远远要比史书上所记载的描述更加准确的。

  我们看“史书”中所罗列的秦始皇嬴政,首先要有一个存疑的问题:“史书”记载是真是假?即使是很多的“史书”都有相同的记载,我们也要问一个问题:这些“史书”说的都是真话吗?因为我们知道,文人作假古已有之,孔丘妒杀少正卯并曝尸三日,夺少正卯学说为己出,塑造自己“伟大”形象这件事,却仅在史书中鲜有记载,儒家子弟为维护孔丘形象对此均无记载。而历史的传承并非仅存于儒家“史书”,更多是流传于世间民众之口,所以被后世所知,因此可见儒家文人在描述历史人物时作假成性,尤其是事关自己利益的时候。

  那么,现在我们知道,“史书”所记并非全部是真相,有时候有可能是“谎言”,但到底是不是谎言,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看“史书”中所描述的秦始皇与“史书”的作者们有着何种的利益关联或利害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做了什么:1、书同文(统一和简化文字笔画、写法,方便更多人学习和使用文字);2、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各项土地规则,消除商品和土地不同单位之间造成的混乱和违法行为);3、币镒两(统一货币单位和发行原则,杜绝假币危害群众基本生活);4、车同轨(统一规划并改造国道、省道、县道,方便人们日常出行);5、行同伦(嬴政在泰山封禅所刻石碑上书“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是对此的最好诠释,即男女之间要保持距离,各司其礼,内外有别,保持洁净传统,留给后人学习);6、传于玺(对自己以及官员的合法认证不再使用“符”类现象物品,而是使用统一刻制的玉玺和印章);7、郡县制(建立执行统一政策的中央、省、县三级制度,废除分封制度杜绝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患)。

  

  然后,我们再看看秦始皇所作上述这些事情,对“史书”的作者们有何利益关系:

  1、书同文。对文字体制的改革,让更多的人更加容易、方便的掌握了文字的使用,打破了文字是文人专利这一历史遗俗。焚烧教书先生的那些旧式课本,让曾经高高在上的文人们也加入到新文字体制的学习中,影响了文人的地位和收入。对于不遵守法规破坏制度的仍然使用旧式文字的破坏者加以惩处,而这部分违法者恰恰是战国时期的遗老遗少。

  2、度同制。对于商品流通中所有使用单位进行统一,方便了所有人的使用,杜绝了物品流通中的缺斤短两和偷税漏税,而土地以及土地出产物最多的拥有者恰恰是文人集团,因此他们为此一商品单位制度的改革付出了自大的代价,普通民众则是最大的获益者。

  

  3、币镒两。这种在货币体制上的改革,对当时的富裕文人阶层的打击是最大的,废除了战国时期一些地区使用的贝壳、珠子、银块以及掺杂了锡的银锭,让文人阶层这些聪明人的聪明没有了用武之地。

  4、车同轨。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所有地区修建国道,各郡之间建立省道,各县之间建立县道,各地维护自己的道路,方便人们出行。这一基础设施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以往文人集团驾车风驰而过,沿途百姓吃土喝烟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还为消除南方水患,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水路运河——灵渠,加强了地区之间商品的流通,打破了商人和文人等富裕阶层对商品的垄断和把控。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则是在同一年代修建的。

  

  5、行同伦。这一在伦理道德上的制度改革,应该说是主要规范的就是文人集团。在秦之前,儒家等文人集团在男女异性之间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开放的。开放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以孔丘为例,孔父叔粱纥,母颜徵在,儒家记载其母怀上孔丘是“小寐于丘,梦姬与麒麟,遂有丘,梦毕纥至”,于是嫁与叔粱纥,做了第三个小老婆,产子名孔丘字仲尼。而实际上,在《史记》中司马迁则有着更为真实的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也就是说“纥”与“颜”氏女子(为何不是叔氏?因为当时他们还不认识,“颜”尚不是“纥”的小老婆,所以当时只能使用娘家本姓)在野外荒地里行那家常之事才有了孔子。以司马迁对秦始皇的痛恨,是不可能说秦始皇好话的,因此对秦始皇的死敌儒家必然是用最好的方法来描述,但即便如此,也没有能遮掩住孔子父母之间的开放程度,当时的文人在不认识女子的时候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然后觉得不错再纳为小老婆。而这将在秦朝成为永久的历史,再不可能发生。

  6、传于玺。这一在证明文件制度上的改革,建立起从皇帝到县官都以印章为证的新型证件制度,瓦解了既往文人官宦假借口讯即能假传旨意的可能,一切以印记和图章为唯一合法来源。一切都依据规章制度行使,不在凭借文人对文字和历史的熟悉肆意解释和歪曲。

  

  7、郡县制。在官员任用制度改革上,一改过去分封各级亲属和功臣为诸侯的做法,将诸侯割据征伐不断生灵涂炭的隐患降至最低,而是任用有创新能力有改革决心敢于向世俗文人地主阶层挑战的优秀人才,减少封疆大吏干扰朝政的权限,降低文人集团腐蚀拉拢官僚左右朝纲的程度,改变了“政令不出咸阳”的难堪局面。

  由以上可见,秦始皇嬴政所采取的各项制度改革,革除弊习开创新局面,严重损害了文人集团的切身利益,这其中就包括了“史书”的作者们。更何况秦始皇还有“焚书坑儒”的传闻。

  所谓“焚书坑儒”,其实是两件事:1、“焚书”是指焚烧旧制度、旧文字所产生的书籍,来降低其对新制度下文字和文化统一推广的干扰,这一行为的后果是严重降低了文人儒士们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尤其是对儒家的负面影响极大,但是对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术、工、商、农等其他家学派则产生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只是减少了儒家们对其他阶层的影响力。在当时“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焚”一家之书以兴九十九家,其善莫大焉。2、“坑儒”则是指因为当时卢生和侯生两个方士使用官方提供的财政和原料后却未提交产品而潜逃,而官方向这两名方士的同事调查时却被他们的同事遮掩袒护,并且造谣说秦始皇如何如何对方士们残暴,被秦始皇知道后大怒,说:“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将与此二人有关联的并且有造谣诽谤恶习的400余名方士和术士坑而杀之。其实“坑儒”中并没有儒士,而全部是方士和术士,也仅仅是参与了遮掩和袒护,并且造谣污蔑秦始皇的那些人,其余在咸阳的各家学者并没有在此列,何来“坑儒”一说?现在看来,极有可能是文人儒士——也就是“史书”作者们在此事件的记录中再次造假,借机发泄私愤,借夸大秦始皇所“坑”的人数和职业来扩大秦始皇的对立面,人为造成了“扩大化”。

  

  前面用了很多篇幅,让我们彻底了解了秦始皇和“史书”作者们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在秦始皇方面,他只有一个人,并且早已死去,根本没有对后世“史书”辩解的能力和机会;而“史书”的作者们呢,有着常年造假(造谣)的惯例,对一个他们如此深恶痛绝的秦始皇,绝不会放弃口诛笔伐的任何一次机会,即使秦始皇没有机会辩解,也要用亿万次的谎言来证明秦始皇这样一个“暴君”的形象。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强坛某人所言:“1、“秦对列国发动的战争”;2、“筑长城用40余万人,戍五岭用50余万人”;3、“焚书坑儒”;4、“禁锢思想,文化专制””中的事情和这位作者之间的某种思维观念上的不同。

  1、“秦对列国发动的战争”。借指责秦始皇对列国发动战争造成流离失所的事情,来批判如今中国人仍然抱有统一中国的思想,其实质是为分裂中国和保持中国领土被侵占的行为辩护,亦即是“宁为外寇,不予家奴”的现代翻版。

  2、“筑长城用40余万人,戍五岭用50余万人”。借指责秦始皇使用人力修筑长城和五岭的事情,来批判当今中国人仍然对保家卫国所作的科研、生产、制造和防卫使用的人力物力,其本质还是宁可生活在“日寇、美寇的铁蹄之下,也不远站起身子做中国人”的奴隶思维。

  

  3、“焚书坑儒”。罔顾历史事实借指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情,来批判当今中国人赋予文人集团干扰和影响政权的能力过少,其根源还是在于将自身利益放置于亿万民众之上,做惯了封建制度下的“士族”,而不愿与工、农、商、兵等他们眼中的下等众多阶层共享同权同利的民主。相比于秦始皇,明清两朝的一些皇帝,动辄文字狱杀掉几万人的行径显然更为令人不齿。

  4、“禁锢思想,文化专制”。借指责秦始皇统一制度的事情,来批判现今中国人中仍然抱着敌视叛国、出卖历史行为等汉奸国贼的正统现象,其目的无非是要混淆爱国与卖国的界限和观念,为历史中的卖国者翻案,为今后自己的卖国行为预先做好铺垫,愚弄国人,裹挟受蒙蔽者跟随他们一起在卖国的道路上做炮灰。清朝时期的愚民政策,使得中国落后于西方几百年。

  今天,我们用罕见的用大量的篇幅和文字,来阐述了一些人对秦始皇“暴君”评价的根源,也让所有能够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在今后再看到听到有人不顾历史事实的负面评价秦始皇时能够认清他们的本质,彻底摆脱受蒙蔽的危险。当然,本文也没有向读者建议去认为秦始皇是“明君”,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要有自己的判断,就事论事,跨越时间长河,抛开个人的各种利益关系,完全客观的去评价。

  我们只应该秉持一个观点:实事求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29218.html

相关阅读: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