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阅兵后,华勇营便根据联军的统一部署,分别进驻京畿的几处军事要地。在有「津门首驿」之称的重镇河西务(Ho-hsi-wu),华勇营英军军官巴恩斯负责统一指挥联军各部队,其中134名英军中,就有70人来自华勇营第四连,他们成为这个「京东第一镇」的主力部队。
图:联军抵达天津河西务。
巴恩斯有意识地发挥华勇营的特性,大抓「军民共建」,因此河西务一地比八国联军的其它驻地更早地进行了战后恢复。
令英国人最为得意的是,华勇营在该镇运河畔的哨卡旁,恢复了一个农贸集市,允许当地人在此摆摊,销售鸡蛋、家禽、水果、蔬菜和杂货等。这个市场成为战后最先恢复之处,天气好的时候,摊位能有两大排,聚集五百人以上进行交易。巴恩斯并不讳言,在战争的恐怖气氛下,中国人之所以敢于来此,就在于他们将这个由华勇营看守的地区当作「自己人」的地盘。
对于这个市场,华勇营视若禁脔,不容其它军队插手,全力维护秩序。有几次,出来溜达的德国兵随意地从摊点上白拿梨子或葡萄,华勇营就会出手干预,德国人只能乖乖地付钱埋单。
而酗酒的日本士兵也被华勇营「修理」过两次。第一次,华勇营撕下他们的肩章,扣留军帽,日军马上派了一名翻译来道歉。第二次,一名日军骑兵再次扰乱市场,在被华勇营撕下肩章、扣留军帽后,华勇营军官将日军派来索要军帽的翻译赶了出去,要求日军军官亲自前来道歉。日军军官奉命而来,按照巴恩斯的说法,其道歉态度诚恳得让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华勇营在河西务镇的表现,显然吸引了战乱后当地百姓的关注,另一个离此十多英里远的镇子,还专门派了个「庞大的代表团」,来请求将自己的镇子纳入华勇营的保护范围。
收割时节,华勇营得到指令,尽力劝说躲藏在外的河西务镇农民回家收割庄稼,以应对战后可能的饥荒,并答应保护当地人免受他们最害怕的俄军的侵害,但在华勇营控制范围之外,俄军照样杀戮无辜百姓,大大影响了「劝农」的效果。大量的高粱被迫烂在地里,巴恩斯只好自嘲说:好在这些没收割的高粱地能继续成为当地妇女躲避俄军的最好隐蔽所。
同样的,驻守在通州的华勇营第五连,也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甚至有村庄主动要求华勇营派兵长驻,以防止频繁的土匪骚扰和劫掠。
八月的一天,华勇营一部从水路行进换防时,一名中国士兵失足落水,当时已是深夜,且水流十分湍急,英军军官惠泰克(Whittaker)冒险跳下水去,救起了这名士兵。事后,惠泰克被皇家人道协会(Royal Humane Society)授予铜质奖章(该会第三一一九五号事例)。皇家人道协会是一家官方慈善机构,专门表彰奖励英帝国内拯救他人生命的见义勇为者,至今仍活跃在包括澳洲在内的英联邦国家。
因为在天津战役中的「勇敢善战」,英国陆军部特别以天津城门为图案,为华勇营设计了军徽,镶嵌在帽子和衣领上;并在威海卫卫树立了一块刻有23名阵亡官兵姓名的纪念碑;1902年又挑选了12名官兵到英国参加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爱德华七世向华勇营官兵颁发了勋章,以表彰他们在平定义和团战争中的牺牲,这是英国历史上最早为中国人颁发的军事勋章。
图:威海卫英军华勇营士兵(下蹲者)与两名日本士兵。
一九○○年九月一日,英国人在上海最早创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刊文评述华勇营,认为其在天津的表现,足以推翻人们对华人无能的偏见,「威海卫卫华勇营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人所需要的只是(优秀的)领导人而已」。(Shel JeAnns版权所有)
《字林西报》拥有庞大的由西方在华政界、宗教界和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的撰稿人队伍,主要发行对像是外国在中国的外交官员、传教士和商人,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它对华勇营的评价,已经上升到了对英国殖民政策及中国民族进行评价的层面,并视华勇营为英国殖民政策成功的典范例证。
英国本土的媒体,也纷纷对华勇营给予了好评。一九○○年十二月四日出版的《每日快报》(The Daily Express)附和了《字林西报》的观点:「毫无疑问,在欧洲军官的训练和带领下,只要树立了勇气的榜样,中国人就能成为优秀的军人。」
不仅是奋战在英国旗帜下的华勇营,即令被华勇营所镇压的、被西方普遍视为恶魔的义和团,也令西方人看到了中国人崭新的一面。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馆牧师罗兰&S231;亚伦(Roland Allen)在其《北京使馆被围记》(The Siege of the Peking Legation, London: 1901)中,对义和团所表现出来的战斗热情大为感慨,他认为这种热情「在中日战争中闻所未闻,恐怕在太平天国起义以来也是见所未见,这再次证明,中国人为了自己的事业是能够打仗而且愿意打仗的,而在他们不信任的军官的率领下,为了他们不理解的事业,他们是不愿意打仗的。」
与英军威海卫卫华勇营相比,青岛德军海军陆战队第三营中的华勇连则因为时间短、「表现」不理想,没能留下更多的文字数据。参加远东特遣队的另一支华勇连,也似乎只在德国军史上留下了一个番号、博物馆的皮带扣以及军史爱好者在德语网络论坛中的专业小众话题。(Shel JeAnns版权所有)
同样在山东招募和训练雇佣军,英德两军成效反差巨大,德国人的无能成为英国人的嘲讽对象。1900年9月22日出版的《宽箭报》(The Broad Arrow),将英、德同在山东半岛组建的这两支雇佣军的反差巨大的表现做了对比后,认为保守、僵化、不够独立的德国人在民族性方面不如英国人,这证明了「英国教育体系」的胜利,并且否定了德国人比英国更注重责任的说法。1901年1月12日《每日画报》认为,只有英国人才能将华人训练成战士,德国人在这方面很失败。1901年7月17日的《泰晤士报》则说,英军华勇营的成功证明英国人在训练殖民军方面的能力是独特的。
1900年底,德军青岛海军陆战队华勇连已经有一半人做了逃兵,只剩下56名步兵和12名骑兵,他们随后被改编为青岛的第一支警察队伍,连队番号被取消。至于在德国远东特遣队中的华勇连,军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录,消失在茫茫史海中。
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英国得以将军事力量更集中于西方,加上不少议员对威海卫卫华勇营年耗?资不满,在经过激烈辩论后,决定予以裁撤。华勇营的解散,并非如中国大陆一些历史研究者所言是由于逃兵严重,而是出于远东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英国殖民战略的调整。
1906年6月,华勇营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转往南非、香港当警察,部分士兵留在当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国军队。加入香港警队的华勇营士兵,其警员号码均以英文字母D开始,被通称为「山东汉」。
随后,华勇营的历史也因为种种原因,在中国销声匿迹了许久,虽然在遥远的英国,其军史上还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经历。至今,威海卫还存有当年华勇营的旧址,古老的欧式建筑在诉说着这段复杂的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28624.html
相关阅读: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