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内向的巨龟--大明帝国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明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元至正28年,明洪武元年八月初二(公元1368年9月14日),大明中书右丞相征虏大将军徐达站在大都的城楼上,极目北望,在他身后,微凉的秋风中,大明的军旗猎猎招展。今年的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明。从去年十月开始,二十五万大军由南向北,所向披靡,历时近一年,终于在8月攻占了大元帝国的首都---大都。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已经与28日晨,北逃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元朝近百年的统治,就此宣告结束。此时的征虏大将军徐达,完全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因为他是自公元936年之后,第一位率领中国军队进入并且攻占燕云十六州的中国将军。他也是自大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以来,第一位进入河北地区的代表中央政府的军事将领。936年-----1368年,400年的岁月,似乎弹指一挥。燕山还是那么巍峨,远处的居庸关还是那么险要。似乎一切都没发生过,一如盛唐时候的美丽多娇。但是,实在是太长了。400年的时光,一个花团锦簇的王朝建立又灭亡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倒了”。400年的时光,承载了无数的英雄豪杰的梦想。柴荣、杨业、岳飞、辛弃疾、文天祥,太多了,太多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如果地下有知道,也一定会含笑九泉的吧。现在,所有的屈辱与苦难都成为了过去。久已消失的汉唐帝国的光荣与威严,又将到来。应天府,夏天的燥热还没有过去,洪武皇帝朱元璋斜倚在龙塌上,看着自北方传来的捷报。脸上并没有出现惊喜的表情,似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元朝气数已尽,尽管云南等地还有蒙元残余尚未肃清,但是已经不足为滤。从皇觉寺的小沙弥到九五至尊的大明天子,短短十几年的时光,太短了,太短了。佛说,刹那即是菩提,不知道,这一瞬间的永恒,是否能和长江一样,永不停息?是时候做一次总体的规划了,要保持帝国的千秋万代,必须在这只巨轮建造的时候,一丝不苟,必须考虑到一切可能的危险。这样,才会在漫长的航行中不会沉没。大都的收复,标志着从安史之乱开始的中华帝国的政治分裂的彻底结束。燕云十六州的回归,使得中华的锦绣山河又处于长城雄关的庇护之下。胡人凭一万铁骑就能饮马长江的时代一去不返了。每次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感到激动。此时的大明帝国,如朝阳初升,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外部的政治,军事环境空前之好,蒙古已经四分五裂,西藏沉睡在喇嘛的诵经声中。中国分裂400年的政治版图重归统一。无论从那个方面说,明朝都完全有实力成为汉唐光荣的继承者。去恢复那些只能在泛黄的史书之中才能看到的帝国西域。可是,前进的车轮就在它运行最快的时候开始刹车了。统一中国内地之后,明朝基本上停止了对外的主动军事行动。将北方的防线定在了长城上。此后的近300年间,除了永乐皇帝的五次亲征之外,再没有大明的军队出塞北征了。在西边,明朝的军队止步在新疆哈密一带,在满足于察合台后裔的朝贡之后,帝国的西部边境定在了嘉峪关。在东边,明朝一度将势力扩展到库页岛一带,但是,对于东北的女真,采取羁縻政策,200年间相安无事,帝国满足于形式上的宗主关系。朝鲜又成为了忠实的属国。甚至,连朝鲜的国号都是洪武皇帝钦定的。与日本也保持了互不相扰的政策。在南方,除了永乐皇帝发动的灾难性的安南之战以外(让人想起了20世纪美国的越南战争)。基本无事。
如果,将古代中国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春秋战国就是是它的少年时代,很多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就发生在这个阶段。秦汉时代是它的青年时代,勇于探索实践的岁月。南北朝经历了青春期的痛苦。到了中年的隋唐,从青春时代的困惑走出,步入了人生的辉煌期。随后而来的则是宋元的中年危机。而到了明朝,似乎所有的热情已经消耗殆尽,中华帝国步入了老年,显得保守而安详。的确,有很多人将明朝比喻成一个老人,甚至认为,就是在明朝,中国才开始落后于世界。那么为什么大明帝国在锋芒正盛的时候选择了背向世界?真的是中华帝国到了老态龙钟的时候吗?如果将历史简单的比喻为人生的话,那么,历史就太简单了,人生就太复杂了。事实上,明帝国的内向的国家性格,并不是单纯的民族老化,甚至不思进取。个人认为,是下面的三个因素导致了当年朱元璋的选择:第一,对于中华帝国历史的总结和反思。第二,帝国在当时的政治现状。第三,朱元璋的个人价值取向。1]第三帝国对于历史的反思。中国的历史上,对于大一统王朝,依照期帝国的总体方针和国家性格,可以分为三个帝国时代:秦汉的第一帝国,隋唐的第二帝国,明清的第三帝国。第一帝国时代,国家的总方针是各种政策方针的草创以及试验时期。秦帝国,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置郡县,同时,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帝国,对内大兴宫室,建直道,修长城,对外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使得人民疲惫,怨愤所积之下,辉煌的秦帝国只在历史上存在了15年,随着秦始皇的逝去,它也灰飞烟灭了。对于秦始皇,最令古代历史学家诟病的就是他的“轻民力”。视人民如草芥。可是,从整个中国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及他的大帝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定义了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即:中央集权的农业帝国。“封建”的政治格局,自秦开始,在中国迅速消亡。中国的古代,其实是没有“封建”的封建社会。汉帝国,总结了秦失败的教训,进行了稳步的试验与创新。例如,将国家行政区域采取分封和郡县两种模式下,避免了秦朝单一郡县的设定。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采用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方略,王霸道杂用之的实施方法。在汉朝诸帝中,汉武帝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位。对于这位千古一帝,历来褒贬不一。贬者,指斥他对内穷奢极侈,劳民伤财。对外穷兵黩武,大事征伐。褒者,认为他独尊儒术,开立帝国国家哲学之先河,打击豪强,扬威异域,除匈奴百年之外患,给了中国人挺立千秋的自信(“汉武大帝”的片头字,嘿嘿)。其实,从中国历史的全景上来看,汉武帝最大的功绩在于定义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念。就是;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这决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当时中国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对那时世界的实际考察得出的结论),按照“五服”来界定世界,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国家外交以及政治理论。在在中央帝国的北边,是主要的威胁: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战士----东北亚游牧民族(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在西方,是一系列散布与绿洲上的印欧人种的小国,是中国的战略盟友(“断匈奴右臂”的国家战略,从汉到唐一直得到坚持不辍的执行)。在极西部,有着和中国同样辉煌的大秦国(罗马帝国)。西南青藏高原的各个羌族部落(天仙MM的祖先)人数众多,但组织松散,应力求避免他们与匈奴的结盟。东北边的朝鲜半岛,为帝国的东部屏藩甚至一度成为帝国的直接领土。东部大海中的日本诸国,与中国的文化联系较密而政治疏远。这样的世界观念,一直到鸦片战争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中国,正是基于这样的世界观念下,通过“贡纳制度”与各国进行交往和互动的。
第一帝国时代,中间经历秦末变乱和王莽的篡汉,最后以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州郡长官群起讨伐董卓为标志,结束了前后绵延400余年的大一统岁月。帝国的崩溃,源于土地兼并引起农民破产的经济因素(王朝土地的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几乎是所有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至衰的内在原因),以及外戚政治及宦官专权的政治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帝国灭亡了,但由它创造和发展的中国国家的世界理念(五服理论,其实,五服理论远在汉朝以前的周朝就以产生,不过,汉朝是首先将其运用在国家政治中)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外交政策(以贡纳制度为核心)却获得了成功。与其他王朝崩溃前军事力量的孱弱不同,汉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军事力量依然强大,威胁帝国生存的外部力量已经被它基本肃清。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帝国外交方面的成就。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争战,以打击北方匈奴为中心,同时南征百越,东取朝鲜(朝鲜半岛北部,在汉朝的大部分时间内是中国的正式领土),向西凿空西域,东南西北打了一圈。最终确立了中国在东亚政治中心的地位。(汉朝以后的岁月即三国时代,中国军队的素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军队数量不多,但是质量极高。令我想起了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作战类型是典型的谋略型。魏国在与南方两国对峙的同时,依然取得了对乌桓战争的胜利。最后结束了南匈奴汗国。经营西域。蜀国在南方也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就。七擒孟获的故事,不用多说了。可惜,目前没有一部影视剧能够表现那时侯中国军队的强大。张纪中作品里的三国军队充其量只是农民起义军的水平,而且还是起义初期。)秦汉第一帝国国家理念和世界理念的形成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深深的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其后继者追求的理想国家模式和政治模式。而以华夏文明为支撑的新的民族---------汉族最终形成。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隋朝攻灭陈国,结束了中国自东汉以来400余年的大分裂。中华第二帝国(隋唐)正式建立。第二帝国的国家政策基本上承袭于第一帝国。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是,在完全恢复第一帝国的国家地位并大大超过之后,第二帝国并没有及时的停止扩张的步伐,过分滥用帝国资源以及权力分配的严重失调,终于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秩序崩溃。由此带来的政治影响直到明洪武元年才基本肃清。而且,第二帝国的由盛而衰,直到最后的黯然收场,其间的欢乐与痛苦,已深深的烙进了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深处。在此后的一千年时间内,对中华帝国的国家性格发生着深刻和永久的影响。产生与北魏时期的均田制与府兵制适应了连年争战引起的人口减少与土地分散的社会现实情况,唐朝初年,通过均田、租庸调制以及府兵制相结合,同时,精英阶层充分吸收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使得全国很快出现了自汉朝以来的繁荣昌盛的局面。而事实上,隋朝和唐朝的统治阶层,也一直将恢复汉朝的伟大与光荣视为己任。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桃入汉家。”,这是当时的大多数文人对当时大唐帝国对外政策的反映。隋唐第二帝国建立后,对外发动了连续不断的对外战争。当千年以后我们重新回顾第二帝国的征伐时,不得不承认,这些战争到了后来,已经远远的超越了最初发动这些争战的防御目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13419.html

相关阅读: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
明朝人的性观念
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