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失火——美国人眼中的中情局》的作者罗文·斯卡伯勒曾在《华盛顿时报》 担任过二十多年的驻五角大楼记者。在该书中,他采访了众多当事人,披露了大量中情局的内幕,包括是谁让“9·11”阴谋论甚嚣尘上、中情局用什么手段不留把柄地把官员弄下台、中情局和美国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矛盾表现在哪里等等。
制造“9·11”阴谋论
2006年春天,美国国会议员皮特·胡克斯特拉因向小布什总统宣读了一封非同寻常的信而名声大噪,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胡克斯特拉这封长达4页印着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信头的私人信件,毫不客气地给小布什这位国家总司令打了一针预防针。这位国会议员提醒道,一个敌人正潜伏在我们周围,不是伊朗,不是朝鲜,也不是基地组织及其人数众多的极端分子。他写到的这个敌人,就在美国总统的眼皮底下:中央情报局(简称中情局)。
胡克斯特拉私下听辅佐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说,中情局那一帮人很可能正在与总统作对。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却无所作为呢?胡克斯特拉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明知中情局的人不肯协助总统的工作却无动于衷,”胡克斯特拉后来对我说,“于是我就向总统报告道,‘您的手下,也许并非都是忠臣’。”
同时,关于中情局的另一个幕后故事也浮出水面。这个幕后故事提到的并不是众多媒体报道过的中情局历史上犯下的两个重大错误———未能揭开“9·11”事件谋划过程的神秘面纱(这项工作已进行了五年),以及不实地向小布什总统报告伊拉克藏有大量化学武器且重新开始制造核武器。
这个罕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是这样的:2006年5月18日,胡克斯特拉在给小布什总统的一封信中提醒道,目前的分析及执行机构中,有一拨人蓄意妨碍了总统和他的反恐工作。“不论是公众,还是我个人,都对中情局的政治化问题思考已久。”胡克斯特拉对小布什总统说,“我认为,在鲍特·戈斯担任中情局局长之前,这种政治化的过程就在悄无声息地进行了。实际上,我一直都很担心,在中情局内部很可能有一派背景强大、实力雄厚的工作人员蓄意地暗中破坏着布什政府的统治及其政策的执行。”
据胡克斯特拉说,在这个战争年代,小布什面对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他本来要靠中情局来打击恐怖分子,然而中情局实际上却在暗中与他作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自从基地组织在“9·11”事件中导致近三千人丧生之后,小布什就遭遇了一系列破坏性的情报泄露。作为情报委员会的主席,胡克斯特拉宣布,这些信息是由中情局自身泄露的。于是白宫的助理们彼此抱怨道,他们现在要同时应对来自三方的敌人:基地组织、民主党,还有中情局。在白宫与不知名的中情局官员经常进行的文字交锋中,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帕特·罗伯茨说道:“最让我担忧的是,中情局似乎在蓄意泄露文件资料,并想方设法地毁坏小布什总统的声誉。”
中情局总部就像一个学术自由的大学校园,培养了一批左翼人士。其中最著名的也许就是和平活动家雷·麦戈文了,他在退休后的日子里一直都在与小布什总统唱反调。他加入了一些大学教授的行列,写文章说“9·11”事件是政府内部的阴谋。
麦戈文曾是中情局的资深分析员,曾在白宫向里根总统和老布什总统发布每日简报的工作经历就足以证明他的资历。因此,麦戈文有机会了解到美国藏得最深的机密。
三十年后的2006年9月,麦戈文出现在了华盛顿一次为和平而举行的游行示威中。“真相被隐瞒了吗?是的。问题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对于“9·11”事件,麦戈文评论道,“你们怎么能相信,我们的副总统就这样眼睁睁地让这架飞机,或者其他什么不明物体撞到五角大楼上呢?”
在麦戈文的这个说法中,他对阴谋论坚持者的论点再次进行了补充:要么是政府策划了这场袭击,要么就是政府故意纵容了袭击的发生,而且不排除撞上五角大楼的物体并非美国77号航班的可能。
在中情局的前任分析员中,麦戈文并不是唯一一个散布阴谋论观点的人。另外一个散布这种观点的是比尔·克里斯蒂森,越战期间的中情局分析员。克里斯蒂森和麦戈文一起,召集了一批不喜欢小布什的前中情局工作人员。他说,他在研究了五角大楼的裂缝的长度后确定,撞击大楼的几乎不可能是一架大客机。因此,这栋大楼想必是被某种小一点的物体撞击了,有可能是导弹或无人飞机,也不排除是某种小型载人飞机的可能。克里斯蒂森还说,据他们的组织研究发现,世贸大厦及其邻近的一座建筑实际上并非是由两架客机撞倒的。“摧毁这三栋大楼的罪魁祸首,最有可能的是在‘9·11’事件发生前就被埋藏在楼中的遥控炸弹。”克里斯蒂森和麦戈文创立的这个组织,名为“理性资深情报员”。
克里斯蒂森对我说,他希望联合国参与到“9·11”事件的调查中,并将总统小布什和副总统切尼作为嫌疑犯起诉。“我认为他和切尼应当同时以战争罪被起诉。是他们,导致了大约65万的伊拉克人民遇难;是他们,因为支持以色列而赞成杀戮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人;是他们,用谎言让美国人民相信入侵伊拉克是正确的。”克里斯蒂森说。
中情局的蓄意泄密
在白宫内部,问题则不是阴谋论,而是机密的泄露。中情局情报站站长从巴格达发来的电报里常常有些不便公布的消极评论,而这些观点居然在电报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就会登上 《纽约时报》。五角大楼的官员一直对中情局态度谨慎,他们怀疑有中情局工作人员在写这方面的报告,目的要么是为了向 《纽约时报》投稿,要么是为了给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们提供参考。由于泄密者的贡献,《纽约时报》 在一定程度上几乎可以与《国家情报评估》相媲美,而《国家情报评估》则是美国情报机构内部皇冠上的明珠,里面收藏着最优秀的分析员们的观点。《国家情报评估》的一些片断表露了分析员们对伊拉克战争及反基地组织斗争最消极的评价,这与《纽约时报》上观点的相似并非仅是巧合。
另一个破坏性的泄密事件是,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向《华盛顿邮报》透露,拘捕基地组织头领的其实是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一个秘密拘留网络。这次泄密事件不仅使小布什政府很尴尬,也使参与反恐战争的盟国很难堪; 而且美国不受司法审查制度约束的监狱系统也因此遭受广泛的谴责。向《华盛顿邮报》泄露消息的中情局人员之一是名叫玛丽·麦卡锡的前情报员,同时她还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的支持者。
随即而来的是更大规模的泄密,同样是在《纽约时报》上。这份由阿瑟·苏兹贝格出版的报纸一下子成为尖锐的出版物,批判着小布什总统、共和党以及各种保守派的运动。这种尖锐的攻击每天都会出现,无论是在头版还是专栏。2005年12月,《纽约时报》公布了美国的高度机密项目:随时窃听恐怖分子嫌疑人与美国境内人员的通话。由于时间紧迫,政府并不能每次都先得到司法部门的批准再去窃听这些电话。哪怕一点点的耽搁,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将像“9·11”事件那样的恐怖袭击扼杀在襁褓中。
然而,《纽约时报》的所作所为毁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优势。胡克斯特拉对我说,自从基地组织了解到美国国家安全局如何进行窃听之类的侦查工作后,他们就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基地组织开始有意地使用一些他们认为可以与我们对抗的方法和策略。”他说,“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基地组织使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进行联系就很清楚了,现在他们对电子通讯方式都十分小心。他们知道我们会拦截什么样的电话、不会拦截什么样的电话; 他们也找到了一些办法,很多人认为这些办法会让我们拦截起来更加困难。”
之所以小布什政府的人员为这些泄密事件怒不可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其破坏程度还在逐渐加深。这些泄密事件不仅告知了敌人美国正在进行的秘密活动,也向潜在的情报来源发出了危险信号。中情局通过人力搜集情报的能力本来就相对薄弱,而信息的泄露更是恶化了这一点。如果中情局不能保守机密,还有可能出于种种原因暴露你的身份,你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名中情局特工吗?
中情局的工作职责就是搜集事实信息,以供白宫、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的官员参考并制定国家安全政策。然而,在如今的战争年代,这个本该客观公正的无党派机构却变得越来越政治化,其矛头直指通过大选上任的美国总统。有时候这种对抗是公开的,与泄密无关; 不少中情局的资深情报员退休后便开始以作家或名嘴的身份在国家媒体上抛头露面,抨击小布什政府。
在中情局总部工作过的老员工中,涌现出了相当多的小布什反对者,他们在书中或文章中指责小布什的种种失败之处。这些前任分析员及官员们批判小布什对沙特阿拉伯人太温柔,对伊朗人太恶毒,对情报的使用过于政治化,对捉拿本·拉登太无能等等各种所谓的失败。其中最标新立异的当属泰勒·德拉姆黑勒,他曾在中情局秘密行动处工作多年,直到成为欧洲所有情报站的总长官。像德拉姆黑勒这样高级别的官员,自然会得到人们不假思索的信任。他退休后出现在了包括《60分钟》 在内的多个电视节目中,讲述了小布什设计的一些让人难以想象的骗局。实际上,这些故事确实不该被当真,因为根据中情局内部的消息,这些故事并不真实。这只是个故事家的杰作,而不是纪实者的讲述。
这一切,让国会议员皮特·胡克斯特拉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2006年5月18日,他向总统签发了一封警告信。几个月后,我向他问起他所提到的那几个与总统作对的人究竟是谁,他答道:“几个?整个中情局都在与总统作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07381.html
相关阅读: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