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探秘-美国投向日本的第三颗原子弹到底去哪儿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3颗原子弹,光长崎就两颗,有1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

半个世纪以来,美苏两个核大国,都竭力设法回避这个问题,随着时光的流逝,美国原子弹研究的秘密逐步被世人所了解,最有权威性的材料,莫过于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的回忆录。

1945年7月24日,格罗夫斯在给马歇尔的报告中,就提出了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轰炸的4个目标:广岛、长崎、小仓和新泻。

到7月底确定了其中的3个目标,格罗夫斯在他的回忆录中明确写道:“广岛是第一目标,小仓是第二目标,长崎是第三目标”。

为此,美国从一开始就准备了3颗原子弹。美国空军509飞行大队还准备了7架飞机,用于投掷这3颗原子弹。

在用一颗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后,美国又积极地进行了轰炸另外两个目标的准备工作。

格罗夫斯在其工作安排中写道:“在洛斯阿拉莫斯‘胖子’(美国内爆式原子弹的代号)所用的钚最后处置完毕后,就用C-54型专机运到提尼安,另外两个‘胖子’所需要的一些其他重要零件,则由两架B-29型飞机运送。”

由此可以肯定,美国在对小仓和长崎的轰炸之前,运到提尼安空军基地的是两颗原子弹。

据一些史料记载,1945年8月9日凌晨3时49分,两架B-29轰炸机和两架侦察机从美国提尼安空军基地的跑道上飞快地掠过,向轰炸地点飞去,当它们到达小仓上空时,天空中阴云翻滚,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目标,结果飞机用了45分钟时间在小仓上空来回飞了3次,最终决定放弃轰炸小仓而飞向第二目标长崎。

长崎上空同样是云雾重重,但是这一次飞机是不可能带着核弹返回的,于是临时决定采用雷达轰炸,当飞机做好了投弹准备的时候,空中的云雾突然散开了,天空中出现了一个清朗的大洞,轰炸员透过这个大洞,看到了山谷中的一条跑道时,就果断地把两颗核弹投了下去……事后美国战略轰炸统计局估计,约有万人死亡,6万 人受伤。

长崎投放了原子弹

原子弹是投下了,但它们落地之后的情况却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这两颗原子弹只爆炸了一颗。

由于爆炸的这颗原子弹,偏离目标约2000米,所以较之广岛被害程度比较轻,另一颗未爆炸的原子弹,并没有受到损害。接到报告后,日军大本营立即派人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严密看管起来。

日本因祸得福得到了一颗原子弹,如果条件可能,日本也可以造出自己的原子弹。

可是日本成为战败国已成定局,而且帝国大学的原子加速器已遭到了美国飞机轰炸的破坏,要制造原子弹已不可能了。后来,日本人从关乎民族利益考虑,决定将原子弹交给苏联。

未爆原子弹到了苏联

据说当时日本将那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交给苏联时,苏联还对日本作出过某些承诺。

由于苏联已经从参加过美国原子弹试验的英国科学家法拉奇那里得到了美国原子弹试验过程中重要的科技情报,又从日本人手里得到了这颗没有爆炸的原子弹的实物,加上苏联人的聪明才智,很快就在1949年8月29日4时,首次爆炸成功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听到这一消息,美国总统杜鲁门被惊呆了,连连自语:“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吗?”

因为他知道要成功研制原子弹有多困难,自从1938年底,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曼用中子轰击铀,发生了裂变之后,美国、英国、法国和逃到美国的德国科学家们,经过了7年的艰苦努力,才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为此美国动用了50万人,花费了23亿美元,这样巨大的开支对于刚刚在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苏联,显然是难以承受的。

正因为如此,格罗夫斯将军曾预言过,苏联要造出原子弹至少需要20年。

历史是很残酷的,且优劣势在互相转化。

当年美、苏两国的核对抗,使日本有了发展的空间,因战败国不准其发展国防力量,却节省了上万亿元的军费开支,用于国民经济发展,使之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苏联则因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其经济崩溃,最后导致了联盟的解体。

被抛弃的“走狗”:美国在南越搞政变处决吴庭艳

《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史蒂文·金泽撰写的《颠覆--从夏威夷到伊拉克》一书,详尽地揭露了美国在过去100年中颠覆外国政权的种种手段,并对其动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经过9年反抗法国侵略者的斗争后,1954年,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越南南北部以北纬17度线暂时分治,南部称"越南共和国"(通称南越);北部为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通称北越)。美国在南越扶持了独裁者吴庭艳的政府。然而,吴氏政权的腐败无能与倒行逆施,却在短短几年中就耗尽了华盛顿的耐心。1963年11月,美国发动的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政变,使吴庭艳惨死在自己主子的手里。

1.僧人自焚 抗议吴庭艳统治

新闻通讯社是从来不休息的。1963年6月10日深夜,美联社驻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记者马尔科姆·布朗,接到了老朋友释德业和尚的电话。后者有些神秘地告诉布朗,如果他明天去市中心的刹罗宝塔,肯定会目睹“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发生。

“杀了又怎么样?”杨文明冷冷地回应道。

5.“这样的死法可不好受”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福雷斯特尔接到密电后,急急忙忙地冲进白宫,上气不接下气地报告了吴庭艳的死讯。肯尼迪当时正在开会,闻听此事如遭五雷轰顶。一位外国领导人、一位美国多年的盟友、一位肯尼迪本人私交甚密的朋友--更重要的是,一位天主教徒,最后却在一场美国支持下的政变中丢了性命,这听起来真是荒谬!

“肯尼迪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他脸色苍白,震惊而又沮丧,我从未见过他那样的表情。”参联会主席泰勒上将回忆道,“总统一直坚持认为把吴庭艳驱逐出越南就够了,并被告知政变'不会流血'。然而事实却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中情局随后得到了一组独家照片。上面的吴氏兄弟被砍得血肉模糊,双手被牢牢地反绑着,死状惨不忍睹。在11月4日的内部会议上,国家安全顾问麦克乔治·邦迪警告众人,用不了两天,这些照片就会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到时候,就算是没大脑的人也会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死法可不好受。”

肯尼迪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整个余生都在为此自责。对他来讲,这不仅仅是对他道德的折磨,还是对他信仰的拷问--正如后人分析的那样,肯尼迪十分难过地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让第一位当上越南总统的天主教徒,被第一位当上美国总统的天主教徒谋害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03567.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