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一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不仅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轨道,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35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按照尼克松总统的访华日程表,经过他留下足迹的地方,发现的不仅仅是一些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还能深刻感受到35年前那次握手的重要意义
北京:坚冰融化一瞬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周正平发自海口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打破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冷战对峙局面,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的事件之一。日前,记者在海口采访了已经退休在家的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冀朝铸,35年前,作为周恩来总理的英文翻译,冀朝铸亲历了中美关系史上的破冰时刻。他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历史中值得记忆的地方。
跨越大洋的世纪握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飞抵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飘扬。
周恩来总理为尼克松在首都机场南机坪举行了欢迎仪式。在场的冀朝铸还记得,当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身体前倾,向周总理伸出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周总理的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冀朝铸介绍说,尼克松单独下机和周恩来的握手场面,是尼克松刻意安排的,意味深长。既向世界宣示了对抗了20余年的中美两国,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决心;也是为了纠正1954年在日内瓦和谈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错误。
周总理细心写就历史
亲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全过程的冀朝铸评价说,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抗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中美双方内部都存在着许多反对的声音。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辈领导人展现了高超的外交艺术,也展示了各自的人格魅力,化解了敌意,推动了两国关系的改善。
他介绍说,周总理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接待尼克松访华团的工作,大到联合公报的谈判,小到招待美国代表团宴会的菜单和伴宴音乐,无论巨细,都要直接过问安排。21日晚,尼克松在中国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当听到了家乡的乡村音乐时,十分高兴,尼克松举杯向周总理表示感谢。
在中国政府为美国代表团举行的所有宴会场合里,为免对方受冷落,总理都会端着酒杯四处走动,和代表团的成员一一碰杯问候,亲切交谈。
尼克松为周总理脱衣
与周恩来相似,尼克松在访问中也很注意细节,以示对中方的尊重。据冀朝铸了解,早在访华前半年,尼克松和夫人就开始学习使用筷子。他还指示国务院为他准备了大量中国风俗习惯和中国领导人的资料,经常温习。他了解到周恩来一只手臂受过伤,不太灵活,当周恩来到钓鱼台拜会尼克松时,站在楼厅门口迎候的尼克松满脸笑容地走到周恩来身后,主动为周恩来伸手脱掉了呢子大衣。
冀朝铸认为,正是两国领导人谦逊的表现,成为转变中美对立关系的重要催化剂。在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中美两国领导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事例比比皆是。
给冀朝铸留下印象最深的是:26日,尼克松前往杭州参观访问,他愉快地接受了中国政府的安排,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前往杭州,这是美国总统在国外访问时,唯一乘坐对方专机的情况;27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从杭州前往上海,他和尼克松一起乘坐“空军一号”,又给足了尼克松面子。
杭州:西湖泛舟诞生“上海公报”
在尼克松眼中,距离上海2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才是公报真正的诞生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乐发自杭州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但在尼克松眼中,距离上海200公里之外的杭州,才是公报真正的诞生地。
“历史性文件中美上海公报,也可以说是1972年2月26日在杭州诞生,28日在上海向全世界公布的。”尼克松在1982年再次访问杭州的时候曾经这样表述。因为这份缘由,尼克松对杭州有着很深的感情。
10年后仍记得会谈座位
尼克松对杭州印象很好,他当时就曾向记者发表感想说:“杭州很美,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1972年2月26至27日,尼克松一行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由北京来到杭州访问。尼克松一行住在风景如画的西湖宾馆,在周总理和浙江省市领导人的陪同下坐船游览了西湖。在游船上,尼克松、周恩来以及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中方随行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等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还就公报的相关细节进行讨论。26日欢迎晚宴后,乔冠华和基辛格继续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作最后商定,直到次日凌晨全部完成。
也许正因此,杭州在尼克松心中的深刻印象不可磨灭。1982年9月9日至10日,尼克松以美国前总统的身份再次访问杭州,这次来访,住的还是10年前入住的西湖宾馆。一进门,他就和列队欢迎他的服务员一边握手一边打趣:“你们都是年轻人,10年前,你们还不在这里,都是小孩子。”他还记得曾经入住过的西湖宾馆的圆形大吊灯,记得当年游湖时大家坐的位置:“10年前,我和周恩来总理就在这条船上继续会谈。”他指着时任杭州市市长周峰坐的位置说,当年周总理坐在这里,又指着当时美大司司长朱启桢的位子说,这儿坐的是基辛格。“看到这些,使我想起许多事情”,尼克松说,他“很高兴能旧地重游”。
红杉树种下中美友谊
尼克松1972年抵达杭州时还带来了4棵珍贵的红杉、巨杉树苗。杉树是尼克松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著名树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种。
时任浙江省外办交际处负责人的王黎夫老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尼克松带来的树苗被分别栽种在杭州花港公园牡丹园的西面和杭州植物园内。据说,1982年尼克松再度访问杭州时,还专门到植物园参观了其中一株红杉树。那时,红杉树已由原来的2.4米长到了7.75米,红杉树的第二代也长得很好。
王黎夫记得,当时,这里已培育出数千株红杉苗木,并已在全国18个省市引种成功。尼克松获悉后,感到特别高兴,还邀请他的朋友一起在红杉树下合影留念。因为当初把红杉带到中国时,能否在中国土壤上成功成长,尼克松也没有把握。他感谢园林专家和职工的良好管理和辛勤劳动,并说,红杉树可活2000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像红杉树一样永存。
杭州植物园管理科黎念林科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植物园专门有个红杉繁衍的课题组,负责红杉的繁衍和在浙江省内的推广,并特别在和美国海岸气候相宜的浙江温州洞头、舟山定海海边进行了试种。“我2001年到定海去,还特别看了这株红杉的子代。其中一株当时的胸径已经有60多公分了,高度在20米以上,长得比它的‘父亲’还高大。”黎念林笑着说,尼克松如若知道,定是高兴都来不及了。
链接: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阎月凡发自北京 35年前的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了中国土地,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演变,当时苏联和美国“两超”争霸。尼克松1969年担任总统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战略考虑,开始逐步调整对华政策,中美两国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
1970年1月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1971年7月美国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交谈。这些安排为中美上海公报在尼克松访华时得以签署铺平了道路。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半,美国总统尼克松偕夫人在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他“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破冰之旅”。
尼克松这一周的行程安排是:2月22~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进行会谈;24日和25日分别游览长城和故宫;26日上午9时离京飞杭州,下午游西湖;27日上午9时前往上海,下午会谈;28日上午10时离开上海回国。
毛泽东主席对尼克松的来访很重视。尼克松抵京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就在自己的书房会见了他。会见时,毛泽东同尼克松就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坦率地进行了交谈。此后,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在公报中,美方表示对中方的一个中国立场“不提出异议”。公报还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揭开了中美关系史新的一页,为以后中美建交和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70873.html
相关阅读: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