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 义宗
谥号 鲁王监国、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献文敬武明德肃仁成皇帝(朱一贵谥) 历史
陵墓 无
政权 大明
在世 1618年—1662年
在位 1646年—1653年
年号 监国(一说庚寅):1646年-1653年
朱以海,南明监国鲁王。崇桢十七年(1644),袭鲁王封爵。次年,清兵陷南京,张国维、钱肃乐等起兵浙东,拥他在绍兴监国。与在福建称帝的唐王政权相倾轧。绍武元年(1646),清兵攻取浙东,流亡海上,走石浦,依附张名振,后至舟山。永历七年(1653),取消监国名义。后病死台湾。
生平简介
朱以海为明太祖的十世孙,鲁肃王朱寿镛第五子。1644年2月被明思宗封为鲁王;但是朱以海受封仅一月后,李自成攻陷北京,朱以海南奔;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之后,命朱以海驻守台州。1645年南京、杭州都被清军攻下后,钱肃乐、张煌言等起兵浙东,郑遵谦、张国维等迎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并且以1646年为监国鲁元年,颁监国鲁王元年大统历,不奉唐王朱聿键的隆武年号。也因此,朱聿键与朱以海屡起冲突而无法合作,浙江与福建相继为清兵攻破,朱以海逃亡舟山,并且与张名振、张煌言、郑成功合力抗清。朱以海也一度寻求日本的援助。
1652年,朱以海移居金门;1653年,由于当时郑成功与朱以海之间有所冲突,朱以海便自去监国称号,由旧臣王忠孝、沉?期等人照顾;之间朱以海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金门。1661年朱由榔在云南遇害后,张煌言一度上书朱以海,要求朱以海「争取闽海勋镇,速正大号,以求正统」,但是由于郑成功与郑经的不支持而未成。郑成功死后,朱以海也一度无人供奉,1662年朱以海病故于金门。
1721年,台湾府人朱一贵托称为鲁王朱以海裔孙,起兵反清,建元永和,追封鲁王谥号侍天制道恭和襄定献文敬武明德肃仁成皇帝,庙号义宗。 历史
跟随其征战的黄宗羲作《鲁纪年》时感慨地说:"上自浙河失守以后,虽复郡邑,而以水上为金汤,舟楫为宫殿,陆处者惟舟山两年耳。海泊中最苦于水,侵晨洗沐,不过一盏。舱大周身,穴而下,两人侧卧,仍盖所下之穴,无异于棺中也。御舟稍大,名河?。其顶即为朝房,诸臣议事在焉。"
人生经历
“摄政”浙东在明朝历史上,鲁王朱以海有着显赫一时的“皇家血统”:他的祖上、第一代鲁王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藩封于山东兖州。鲁王爵位传到朱以海的父亲朱寿镛时,已经是第八代。当时,朱寿镛被嗣封为鲁肃王,而朱以海是他的第五个儿子。算起来,朱以海应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世孙,崇祯帝朱由检的族叔,作为皇家子弟,朱以海本来一生应该过着金衣玉食、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生活。但是,历史却没有给他这样一个好的机会,相反,他一生经历的几乎全是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患难生活。朱以海的父亲朱寿镛死后,朱以海的哥哥朱以派被嗣封为鲁王。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南下山东,攻破兖州,朱以派遇难。朱以海也差点被清军杀害,死里逃生后于崇祯十七年二月袭封鲁王。同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北京,进兵山东,朱以海南逃,在弘光帝朱由崧时期寓居于浙江台州。 历史
当时,浙江东部各地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明朝原任管理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函辉、宋之普、柯夏卿商议,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而当时在浙江的明朝亲、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清朝,自然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惟一人选。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八日,朱以海在张国维、方逢年、方国安等人的拥护下,自台州来到绍兴,就任监国,以分守台绍道公署为行在,立张氏为元妃,改明年为监国元年。
荒淫无度的生活应该说,朱以海毫不犹豫地在强敌压境之时毅然肩负起抗清的旗帜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毕竟是深养王宫之中的龙子龙孙,过惯了腐朽荒淫的贵族生活,因而不肯放弃小朝廷的荣华富贵,即位后生活上极为荒淫无度。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第四子李寄曾写有一首《西施山戏占》的诗,描绘了朱以海监国时的状况:“鲁国君臣燕雀娱,共言尝胆事全无。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吴。”诗后原注:“鲁监国之在绍兴也,以钱塘江为边界。闻守江诸将日置酒唱戏,歌吹声连百余里……即此观之,王之调弄声色,君臣儿戏,概可见矣。何怪诸将之沈酣江上哉!期年而败,非不幸也。”
朱以海既缺乏治国之才,在任用皇亲国戚上面又极为腐败。元妃张氏的哥哥张国俊招权纳贿,竟然任用匪人,如谢三宾参加鲁监国政权后,走国舅的后门出任大学士,其用人行政由此可见一斑。时人张岱曾对朱以海评论说:“从来求贤若渴,纳谏如流,是帝王美德。若我鲁王,则反受此二者之病。鲁王见一人,则倚为心膂;闻一言,则信若蓍龟,实意虚心,人人向用。乃其转盼则又不然,见后人则前人弃若弁毛,闻后言则前言视为冰炭。及至后来,有多人而卒不得一人之用。”今天看来,张岱的话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
南明政权鲁王朱以海铸大明通宝
在军事上,虽然鲁监国政权处于抗清前线,却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兵力和财力。同时,为了所谓的正统地位还与福建隆武帝朱聿键的政权相互倾轧,争斗不已。朱以海出任监国前,唐王朱聿键已经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闰六月初七日在福州称帝。清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已称隆武帝的朱聿键派遣兵科给事中刘中藻为使者,前往绍兴颁诏,宣布两家无分彼此,鲁监国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 历史
对于是否承认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在鲁监国大臣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赞成开读诏书和反对开读的大约各占一半。朱以海见朝臣中不少人主张尊奉隆武帝,愤愤不平,宣布退归藩位,于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日,主张承认隆武朝廷为正统的大臣开读了诏书。然而,在张国维、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终于决定拒绝接受隆武政权诏书,重新迎回朱以海。唐、鲁争立从此愈演愈烈,最后兵戎相见。
“海上天子”就在唐、鲁互争正统、自相残杀的同时,清兵大军压境。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朝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与隆武帝朱聿键作战的机会,渡过钱塘江,大举进攻,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张国维兵败身亡。前来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乘机唆使部将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觉后,慌忙单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张名振。
在定西侯张名振的护卫下,朱以海逃亡海上,后辗转于浙江、福建海上,过着“水上为金汤,舟楫为宫殿”的艰苦生活,时人称之为“海上天子”。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朱以海在张名振等保护下乘船渡海到达舟山。驻守在这里的肃虏侯黄斌卿借口自己是隆武朝廷所封,不承认鲁监国的合法性,拒绝朱以海进城。于是,朱以海在舟山群岛上借住了两三个月。九月间,据守金门、厦门一带的永胜伯郑彩、定波将军周瑞带领舟师四百艘来到舟山,见朱以海处境困难,决定把他迎往福建。十月二十五日从舟山出发,十一月二十四日到达厦门,朱以海才得以在郑彩军驻地安顿下来。
从顺治四年(1647年)开始,尽管东南沿海抗清武装中还有郑鸿逵、郑成功、黄斌卿等人以尊奉业已不存在的隆武朝廷为名,拒不接受朱以海的领导,但大多数文官武将和浙江、福建绅民都以他作为抗清复明的旗帜。当时,博洛已率清军主力返回北京,东南兵力薄弱,抗清运动在他领导下风起云涌,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到顺治五年(1648年)上半年,以鲁监国为首的明朝义师已经收复了福建建宁、邵武、兴化3个州及漳浦、海澄等27个县。事实表明,闽浙各地百姓迫于清朝暴虐统治,如火如荼地掀起反抗斗争,朱以海不失时宜地组织抗清,颇有一番作为。特别是顺治五年(1648年),江西、广东相继反正,整个南方的抗清运动一度进入高潮,南明复兴的形势相当可观。
然而,南明各派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终致良机坐失,使清廷得以凭借有限的兵力各个击破,所复州县重新落入清军之手。清顺治六年(1649年)九月,张名振和荡湖伯阮进杀黄斌卿,并接朱以海至舟山,建立鲁王行宫,张名振和阮进等主持军事,重新整顿朝政。从这时起到顺治八年(1651年),舟山群岛成为鲁监国领导下浙东抗清武装活动的中心,牵制了东南地区大量清军,为郑成功部在福建沿海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共2页: 上一页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65226.html
相关阅读:闽、浙地区古代明教失踪之谜
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韩
明朝人的性观念
李之藻
明朝为何承认越南独立:只因七万明朝大军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