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是北魏大臣,三朝元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文韬武略,一时俊杰,被后人称作“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这样一个谋略家,算别人头头是道,算自己却糊里糊涂。和许多功臣一样,崔浩也没能善终。他的死,起源于编撰《国书》这档子事儿,依照时下的说法,可谓“国书门”。
盛世修典,自古而然,北魏亦然。太武帝专门成立了一个写作班子,至于叫石一歌还是十三妹,已经不可考了,反正是崔浩领衔,高允、张伟辅助。当然,太武帝是给了方针的,那就是:放开写,要实事求是,不扬善,也不隐恶,是什么样儿,就写成什么样儿。
有了这样开明的老板,具体做事的人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很快,《国书》就杀青了。本来,皇上编撰这部书的目的,是要给后代看的,无非是要后代从中获得一些教训,把江山代代相传下去,其作用,跟《资治通鉴》差不多。即使要出版,大约也是在小范围内,比如,出内部版什么的,或在县团级以上传阅,反正不是要它成为畅销书。因为,皇上没有那么傻,把家丑扬得天下人都知道,那样的话,还怎么愚民,不,御民呢?但这个,皇上没有有言在先。
可是,崔浩也不该没有请示就擅自做主,把《国书》刻成了碑石,立到了国道旁啊。车水马龙的,南来北往的,影响多不好啊。其实,出这个馊主意的也不是崔浩,而是崔浩手下的两个秘书,他们还建议,把崔浩的《五经注》也一同镌刻了。秘书的用意是给崔浩抬轿子,这样就可以向全国彰显崔浩秉笔直书的高贵品质了,崔浩还落得一个搭车出版的便宜事儿,因为,这样高规格的出版,可不是每一人都能享受得到的,你知道花了多少银子么?说出来,吓死你,300万两!刻的碑石立起来,整整有100来米长。 历史
这么大的事情,当然是瞒不过皇上的。有人就举报了,说崔浩非法出版,而且,诽谤污蔑祖先,讥讽刻薄当下,应该杀头。皇上就把崔浩抓起来了。皇上亲自审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崔浩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崔浩被行刑的时候,卫士数十人往他身上撒尿。崔浩死得很惨,还被灭族了。
崔浩之死,有点不值。株连九族,尤其不该。照理说,崔浩混到那样一个高位,恃才傲物,在所难免。但是,他怎么能连起码的政治敏感都没有呢?一个国家的历史,怎么能够不让皇上定稿就擅自发布呢?为尊者讳,历来是一个优良传统,之所以延续1000年(从孔夫子开始),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地操之过急,这样地不请示不汇报,干脆你来当皇上得了。你以为你是谁?你这是替谁说话?是替皇上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
相比之下崔浩的同僚高允就成熟多了。人家也说实话,但是,只给皇上一个人听,听得皇上汗颜、出糗,也没有第三人看到。高允活了98岁,寿终正寝,君子慎乎其言。皇上这样评价高允,其实,也是顺带着把崔浩批评了一通:“皇上和老爸,是一个概念,老爸有错,做儿子的为什么不写文章、发帖子满世界张扬呢?他们只是私下里含蓄地温柔地向老爸提出来。其实,你们这些大臣啊,只要把皇上当老爸侍候,就不会有什么大错了。动不动就上折子,还刻成了碑,这是咒朕啊。你是为朕好呢,还是给自己增加政治资本,整一顶直臣的桂冠戴上?还自以为是在尽忠,简直是添堵、添乱!你们看看高允,这才是忠臣。”
皇上的一席话,崔浩当然是听不到了。而且,崔浩的后来人大约也没有听进去,所以,犯颜直谏、脑袋搬家、祸及子孙的悲剧才一再重演,令人惋惜。其实,皇上也很惋惜崔浩就这样死掉了,因为,崔浩实在是一个人才。杀崔浩不久,太武帝听说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重,不久病故的消息,非常难过,说“李宣城可惜”,立刻又说,“朕向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63646.html
相关阅读:南梁后废帝萧纪有多少子女 萧纪的子女都是谁
萧衍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朝高祖武皇帝萧衍生平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南朝宋齐梁陈皇帝有多少?
慕容?简介 十六国时期前燕末代皇帝慕容?生平
达摩并不是少林武术的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