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至道年间,宋太宗自觉身体大不如前,打算给太子找个好宰相,以保证政权平稳过度。当时的宰相是宋太宗钦点的状元吕蒙正,本是个相当不错的人选。但宋太宗心中却另有一人,即时任参知政事的吕端。
和吕蒙正、寇准这些科举出身的能臣相比,吕端有先天的不足:他是荫补为官,不是科举进士。吕端生于公元935年,赵匡胤于960年发动陈桥兵变之时,他已经25岁,且在后周担任清要职务(著作佐郎、直史馆)。入宋后,大宋朝实行以文臣出知州县政策,吕端先后受命担任过知县、通判、知州、知府等职务,仕途似乎还算顺畅(时其兄?余庆任宰相)。这个时期,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也就是清静无为,为政不繁琐,当地百姓都很认可他。
吕端的才华得到不少朝臣认可,最突出的莫过于寇准。寇准是太平兴国三年进士,论年龄比吕端小得多(寇准961年生人,比吕端小26岁),年轻气盛,是个恃才傲物的主儿。有关史料记载,寇准曾向太宗推荐过吕端,说他“器识非常”,希望能早日重用他(这是吕端对晚辈寇准一再容让的原因)。但宋太宗很不以为然:“我知道这个人,是个大家子弟,能吃能喝,没什么能耐!”
多年以后,当宋太宗打算任命吕端为相,听到“吕端为人糊涂”的反对声时,太宗却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与此前的说法截然相反。后人论及“吕端大事不糊涂”,多引“礼让寇准”、“力保李(继迁)母”、“机智应变(保宋真宗即位)”等事例为证,其实那都是吕端成名以后的事情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宋太宗对吕端的看法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我以为,宋太宗看重吕端,与他两次犯错误的经历有关。
第一次犯错误,是在太平兴国五年,吕端首次担任开封府判官之时。赵光义即位后,因有“兄终弟及”之说,便以四弟赵廷美为齐王(太平兴国四年改秦王)、开封府尹兼中书令,等于向天下宣告赵廷美为准皇储,以平众议。太平兴国三年,吕端从“司门员外郎、知成都府”任上调回,担任“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员外郎只是寄禄官(正七品),论级别算是平调。但“开封府判官”却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位。宋初,赵光义以准皇储尹开封,为一品大员,位在宰相之上。因为是准皇储,只是挂名尹京,故有判官、推官、府院、六曹等属吏替其分理庶务。开封府判官为开封府尹的主要僚佐,地位远在普通的节度判官(从八品)之上,将来晋升机会也大得多。宋太宗尹开封时的判官为程羽,太宗即位后,马上拜为给事中(正五品)、知开封府,后为文明殿学士、兵部侍郎。
赵廷美是亲王,按律可以自辟僚属。因为宋太宗并不看好吕端,吕端任开封府判官很可能是赵廷美的意思。从历史记载看,吕端对赵廷美也算是尽心尽力,为他出了一些好主意。《宋史.吕端传》记载: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率师征讨河东(北汉政权),命赵廷美留守京城,赵廷美欣然应命。吕端劝谏赵廷美说:“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他建议赵廷美恳求皇帝收回成命,随军护驾。赵廷美依计而行,宋太宗非常高兴,马上派亲信兼判开封府事。
老到的吕端深知,当下皇帝最不放心的就是眼前这位准皇储兄弟,跟着他早晚要大祸临头。于是,吕端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接受王府亲吏乔琏的请托,将王府私自贩运的的秦、陇竹木高价卖予官府(三司),为王府牟取暴利。这件事在当时影响挺大,牵涉到十几个达官显贵,后来都受到了处罚。其中吕端只是向主管官员打过招呼,没有个人利益夹杂在里面。虽然不涉及大的原则性问题,但毕竟违反了国家律令。吕端因此案被贬为商州司户参军(从九品),离开了让他心惊肉跳的京城。这是太平兴国五年八月的事情。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赵廷美被诬阴谋作乱,罢去开封府尹职务。四月,群臣上奏亲王赵廷美“顾望咒诅,大逆不道,宜行诛灭,以正刑章”。宋太宗法外开恩,赵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安置(两年后死在那里,年仅38岁)。他的王府亲吏被全部处斩,并籍没家产。开封府属官也被悉数罢免,贬斥远方。吕端因为犯错误,躲过了一劫。
说来也巧,吕端第二次犯错误,也是在开封府推官的任上。解决了赵廷美,宋太宗开始着力培养自己儿子接班。长子赵元佐天资聪明,善骑射,而且长得很像赵光义,原是皇储的不二人选。但是赵元佐对父亲谋害四叔赵廷美极为不满,忧愤过度以致精神分裂,退出了皇位的争夺。这样,次子赵元僖遂成为储君的最主要人选。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任命赵元僖为开封府尹兼侍中,进封许王,成为准皇储。此时,吕端因在地方政绩突出,已经回京升任右谏议大夫(从四品)。宋太宗让吕端屈就开封府判官,可能看中他老成持重,也有为将来的政府储备人才的意思。然而淳化三年(992年)11月,赵元僖上早朝时突发急症,回府后就不治身亡,年仅27岁。
对赵元僖其人,《宋史》这样评价:“姿貌雄毅,沈静寡言,尹京五年,政事无失”,似乎是个不错的皇帝人选。然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僖死后不久,有人上告他宠幸爱妾张氏,致使张氏专横无忌,捶打奴仆至死,以及逾制葬其父母等不法行为。又有人称赵元僖是被人下毒而死(妻妾争宠,下毒谋害,元僖误食),以及其他“宫中私事”。对所谓“宫中私事”的细节,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宋太宗盛怒之下,命王继恩缢杀张氏,下诏停止追封太子,仅以一品官礼仪发丧,似乎他做了不少荒唐事。为此,追究赵元僖身边亲吏僚臣“辅导无状”的责任,吕端又一次降职,被任命为卫尉少卿(正六品)。
吕端时任开封府判官,日常工作是帮助赵元僖处理州府政务。他即不是赵元僖的老师,也不是他的王府亲吏,以“辅导无状”处理吕端显失公允。但是吕端明白,此事归根到底是皇帝教子无方,皇帝不可能自己来承担责任。于是面对朝廷的进一步处罚,别的同僚都痛哭流涕,辩解乞怜。只有吕端上奏自陈“辅佐无状”,声称“臣罪大而幸深矣!”主动要求将自己贬为颍州副使。颍州副使即为颍州团练副使,是个无职无权的小官(从八品),专门安排遭贬斥官员的,名臣李迪、苏轼等人都曾贬官担任过团练副使。
吕端身宽体胖,有点大腹便便。南怀瑾《论语别裁》提到吕端,说他“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吕端确实不笨,从这两次犯错误可看出他的聪明之处。笔者分析,吕端第一次犯错误应该是主动为之。以当时的政治形势,如果继续在开封府干下去,他很可能会受殃及而大难临头。但是如果像赵普那样投怀送抱,卖身投靠参与陷害赵廷美,又违背做人的原则。于是他只好找机会自污,借故远离是非之地。第二次犯错误则是被动的。北宋亲王、节度使、使相知州府事,一般都只管大事,不亲理庶务。皇储尹开封,多在王府官邸办公,不过府衙。而在政府机关处理日常事务的,则是开封府判官、推官及诸曹府院。因此说,吕端作为开封府判官,不应对王府的家事负责。但是皇帝震怒,要追究一干人等的责任,强词夺理只会引火上身。吕端自请外贬,本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宋太宗是绝顶聪明的,在识人、用人方面确有值得称道之处。他对吕端的才能、品行已经有所了解,当初任命他为开封府判官,就是看重其老成持重,打算重用的。吕端如此“识大体”,他焉能不明白个中缘由。于是回答:“朕自知卿”!没多久,下诏恢复吕端的右谏议大夫之职。又过一个月,拜为参知政事。五十七岁的吕端终于脱颖而出,进入大宋朝的领导班子。宋太宗死后,吕端沉着应对,挫败了皇后、王继恩等人另立天子的图谋,确保了政权的平稳过度。
《宋史》评价吕端:“有器量,宽厚多恕……善与人交。”称道他器量恢宏,讲究恕道,善于团结同僚(尤其是寇准)。我以为,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看得清形势,经得起风浪,受得起委屈,这才是吕端的成功之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23487.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