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天安门设计者蒯祥出门从不坐轿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历史趣闻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蒯祥不仅具有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而且人品也很受众人称赞。尽管他官职很大,但是他仍为人恭谨正直,俭朴如初,就连出门也从不坐轿。到了晚年,虽然他已经主动辞官隐退,但每当有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他还是热心指导或亲临现场。

“金凤颁诏”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家举行盛大典仪和重要活动的地方。天安门只在遇有皇帝亲征和大将出征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皇帝发布重要文告,以及皇帝举行登基、大婚等盛大庆典时,才启用天安门。除此,天安门是常闭不开。

“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在天安门举行的最为盛大的典仪之一。颁诏分“登极诏”和“颁恩诏”两种。前者是老皇帝死后,继位的新皇帝于当天将继位原因和日期向全国宣告;后者是将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之事向全国宣告。宣告的文件称为“诏书”。诏书是用两尺宽两丈长的硬黄纸,边上饰有金龙、纸内写明诏令之缘由和条款。

在清代,诏书前半部为汉文,后半部为满文,末尾钤皇帝玉玺,再将它卷成4寸(约13厘米)粗,3尺(约1米)长,外用金龙云纹之黄缎包袱皮包上,横供于黄架上,并由礼部尚书把它领至礼部,誊抄若干份,分发全国以便向人民宣告。

颁诏仪式由太和殿始。颁诏当天,礼部鸿胪寺官员预先在太和殿内东侧设一张放诏书的黄案,并在丹陛正中设一张黄案。同时,礼部在午门外设龙亭和香亭,工部在天安门城楼垛口正中设金凤台,在天安门城楼东第一间设宣诏台,并准备好“金凤朵云”(漆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和雕成云朵状的木盘)。奉诏官(捧接诏书的官员)和宣诏官(宣读诏书的官员)等人穿戴整齐,事先恭候在那里。

诏书一般先由皇帝颁发,颁诏仪式开始,内阁学士穿朝服,恭恭敬敬地捧着诏书,安放于太和殿东侧的黄案上。皇帝盖上御玺后,经过一套烦琐的礼仪,然后由礼部尚书在太和殿用云盘承你诏书。这时文武百官均已按官阶高低在外金水桥南排队肃立。

礼部尚书奉诏后,捧出太和殿,再放置在午门外有人抬着的龙亭里。然后在鼓乐、仪仗及文武官员的护送下,出太和门、午门、端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奉诏官行一跪三叩礼后,将诏书捧到宣诏台黄案上。宣诏官登台面西而立,宣读诏书。因高高在上,又很“神圣”,听起来仿佛天音一般。这时,在天安门下金水桥南,文武百官和那些充当百姓的“耆老”,按官位序列依次列队面北而跪,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谢“皇恩”。

诏书读完,由奉诏官把诏书卷起,放在一个形似“云朵”的木盘内,来到城楼垛口正中的“金凤”前,将诏书衔放在“木雕金凤”嘴里,再用黄绒绳悬吊“金凤”从天安门垛口正中徐徐降下,以示天子帝王之命由金凤凰乘云朵自天而降人间。这时,早已有礼部官员托着云盘在下面跪接。金凤嘴里的诏书正好落在“云盘”里,此举称为“云盘接诏”。

接诏后,诏书仍要放回天安门前的龙亭内,然后由黄盖(黄色伞盖)、仪仗、鼓乐为前导,浩浩荡荡抬出大清门,送往礼部衙门。

这时,礼部尚书早已从长安左门快步回到礼部衙署,率众官吏在门前跪迎诏书,并将诏书安放在大堂内,恭列香案,行三跪九叩礼。随后,用黄纸誊写若干份,分送各地,颁告天下。这一整套仪式,史称“金凤颁诏”。清代毛奇龄专门写诗形容此景:

双阙平明烟雾开,

九重颁诏出层台,

幡悬木凤街书舞,

仗立金鸡下敕来。

从诗中看出天安门“金凤颁诏”别有一番景象,显示了皇权至尊、君权至上。

苏州香山帮工匠蒯祥与北京天安门设计者之谜

北京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之所以成谜,是因为营建北京宫殿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且当时皇上是在全国征召的能工巧匠,技艺高超者不独蒯祥一人。

除工于设计的蔡信、瓦工出身的建筑师杨青(官至工部侍郎)外,还有与蒯祥同时代的著名雕刻石匠陆祥等人。而大多数人公认的却是苏州香山帮工匠蒯祥。当然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

有人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初建的阶段,蔡信、杨青二人都是年事已高,而蒯祥正值壮年,又工于计算和绘画,在蔡信、杨青去世以后,大量的皇家工程都由蒯祥来主持,所以无形中他的地位与作用被凸显了出来。竣工后,蒯祥等人升为工部侍郎(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长官副职),而蔡信却榜上无名。

也有人认为天安门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蒯祥和陆祥两人。蒯祥和陆祥是苏州府吴县香山人,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两人同年。明成祖朱隶在建造北京时(永乐十五年即:1417年)蒯祥和陆祥同大批的工匠一起被召到北京,承担建造施工任务。蒯祥是木工,陆祥是石匠。蒯祥精于绘图,技高一筹,他能够将皇上的意图用图样表达出来,而陆祥照图施工。在明成化元年(1465年),晚年的蒯祥还参加了承天门即现在的天安门的第二次建造活动,明代第六位皇帝朱见深以“蒯鲁班”相称。到清帝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至今。

最近笔者走访了蒯祥纪念园(蒯祥墓),查阅了《明史》、《宪宗实录》、《天安门》等书籍,随着若干珍贵史料的发掘和公开,据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天安门的设计者无疑应是明代杰出的苏州香山帮工匠师蒯祥。

蒯祥纪念园(蒯祥墓)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环太湖大道和苏州太湖公园北侧,环境优美。园内现有牌坊、响堂、石羊、石马、翁仲、石亭、仰贤桥、蒯祥石像、明代石碑等景物景观,墓碑上刻有“明工部侍郎蒯祥之墓”八字,保存完好,今扩建大约到2亩。墓前立有明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赐给蒯祥的祖父蒯明思、祖母顾氏的“奉天诰命”碑。

走过仰贤桥,就见面对太湖的石牌坊,牌坊正中书“蒯侍郎墓”四字,石柱上楹联“闾阙巍巍共仰香山鼻祖;园林处处不忘胥水良师”。1964年江苏省文化局拨款修缮,并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飨堂书有“技艺精湛二品致工部;蜚声遐迩千秋继鲁班”的楹联。由此可见蒯祥墓园内所存墓碑、楹联等,不仅表达了当年皇帝与后人对这位建筑巨匠的赞扬缅怀,而且肯定了蒯详对天安门的设计建筑的杰出功迹。

《明宫城图》中 那个红袍官人是谁?

古建筑专家路秉杰《天安门》一书中所述现存明宫城图两巨幅、内容、画法全同。今分别藏在北京、南京博物院,但藏在南京博物院的“红袍官人”旁有“工部侍郎蒯详”字样题名。而藏在北京博物院者无此题名。首次公开的南京博物院藏《明宫城图》,十分难得地保留了蒯祥的画像。他一副红袍官人打扮,身后是富丽的紫禁城建筑。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说,此两画是写真、纪功画。有题字的画是献给皇帝的,故属官御,名讳;不题字的画是留给子孙的。此画应在北京及宫殿建成不久,蒯详在世时所绘。而北京宫殿城池1407—1420年所建时恰是蒯详的青壮年时期,定为实际规划设计和操作施工的负责人之一。

路秉杰教授认为,此画是真正的新宫竣工图。明皇城北京正大门承天门(即今天安门前身),取承天奉运之意,即承受天帝意旨,奉迎人间世运发展。它是完全仿南京明故宫而建的。从现存明故宫图可以证明当时的承天门是黄瓦、朱柱,上为面阔五间的门楼,下为开有五孔的城台,外有金水桥五座对应,两侧分列石狮、华表,与今日基本相同。黄瓦、朱柱,上为面阔五间的门楼,下为开有五孔的城台,外有金水桥五座对应,两侧分列石狮、华表,与今日基本相同。由于它仅是一种象征性的,故未设真正的瓮城墙,而是用红色宫墙围成一个丁字形庭院。承天门居中,坐北朝南。其前置外金水河,并架五龙桥,其东西两端设长安左右门。明永乐十八年底北京新宫建成,次年正月迁都北京。

路秉杰甚至认为《明宫城图》的作者即是蒯祥本人。1420年,承天门建筑完工后,蒯详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称为“蒯鲁班”。《宪宗实录》记载,蒯祥“一木工起隶工部,精于工艺”;“凡店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者”;“凡百营造,祥无不与。最近笔者与原吴县市沪剧团副团长万金声联系。他曾创作过歌颂蒯祥的锡剧剧本《红墙春秋》、中篇评弹《香山侍郎》。万金声介绍说,当年他主要依据《吴县志》、《香山小志》与有关民间传说,找到了《明宫城图》,认为蒯祥是设计天安门的主要负责人,也是蒯详的历史的机遇。当年万金声曾接受过上海新民晚报等采访,他与古建筑学家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为何流传 “金刚腿”的传说?

民间一直流传着蒯祥的故事。据说建造皇宫时,缅甸国向明朝进贡了一块巨木,朱棣下令把它做成大殿的门槛,但一个木匠不留神锯错了,短了一尺多。木匠吓得脸色煞白,慌忙报告蒯祥。蒯祥看了,让那个木匠再锯短一尺多,大家都很惊愕。之后,蒯祥就在门槛的两端雕琢了两个龙头,再在边上各镶上一颗珠子,还搞了创新,让门槛可以装卸。皇帝见了十分高兴,大加赞赏。这就是俗称的“金刚腿”(活门槛)。蒯祥很聪明,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筑造诣,得到极高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1420年,故宫建成,仅仅9个月后,就因雷击而失火,三大殿全被烧光。这里面也有个传说。据说盖好宫殿后朱棣志得意满,找来一位会占卜的官员,让他算了一卦。官员说:“明年四月初八宫殿会发生火灾。”朱棣大怒。没想到第二年的这一天,天气骤变,雷鸣电闪,三大殿真的被雷火击中了。直到正统(明英宗年号,1436年—1449年)年间,朝廷才重新修缮,此次负责的仍是蒯祥。过去北京曾有一条蒯侍郎胡同,据说他就曾在那里住过。大量的皇家工程就都由蒯祥主持。明成化年间,重建承天门时,蒯祥是设计者,并参与了施工。以后,蒯祥还多次负责主持对承天门的修缮。蒯祥不仅对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

怎会同时画好 两条飞腾的龙?

蒯祥 (1398—1481年),苏州吴县香山人。蒯祥的父亲蒯富是个有高超技艺的木匠,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蒯详十二三岁就跟父亲学木工,据传蒯祥16岁时便“能主大营缮”,享有“巧匠”美誉。蒯祥在宫殿的梁柱上画龙时,只见他双手各拿一支画笔,左右开弓,不一会儿,两条飞腾的龙同时画好了。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天安门) ,设计了厚重的大门,坚实的红墙,金顶彩绘的城楼和门前金水河上的五座石拱桥。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蒯祥在京40多年,先后兴建的工程除天安门外,还有故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两宫、五府、六衙署等,晚年还亲自主持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建造。

据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评价认为,蒯祥在建筑学上的创造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其几何原理掌握得相当好,榫铆技巧在建筑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吴县志》记载,他精于建筑构造,“略用尺(淮下加十)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

在北京皇宫府第的建筑中,蒯祥又把苏州的“金砖”和“苏式彩绘”运用到北京的宫殿建筑中去,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作有重大贡献。蒯祥担任了工部左侍郎后,为人恭谦正直,俭朴如初,就连出门也从不坐轿。到了晚年,虽然辞官归隐,但每当有人向他请教营造工程的问题时,他都非常热心地给予指点。蒯祥的后代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直到晚清,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蒯祥的后代子孙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直到晚清时,仍有“仅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如今在木渎胥口乡,蒯祥妇孺皆知,人们对他极其崇敬。而奉蒯祥为鼻祖的工匠团体香山帮更是天下闻名,香山堪称中国木工圣地。 苏州胥口香山帮古建营造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帮著名古建工艺师薛福鑫已聘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薛福鑫为代表的香山帮匠人,以苏州园林为蓝本,先后在世界各国建造了27座仿古园林、各种单体建筑,小品陈设和园林微缩模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11087.html

相关阅读: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
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