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王武丁的故事,古书记载相对于其他商王来说是比较多的,由于人们没有象对成汤那样一心想把他塑造成一个圣哲明王,所以有关他的故事都比较简短而且都有根据,不像关于成汤的故事那样有太多的奇幻的色彩,但是关于这些故事的误解也不少。下面就典籍中所见的一些武丁的故事略作考订和解释。
一、幼学于甘盘
《书?说命下》载武丁对傅说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孔传:“学先王之道。甘盘,殷贤臣,有道德者。”这是说武丁年幼的时候师从甘盘学习,甘盘是商代的一个贤臣,《书?君?》载周公历数殷代贤臣时说:“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可见甘盘的确是武丁时代的一个著名大臣,今本《竹书纪年》载“武丁元年丁未,王即位居殷,命卿士甘盘”。
在武丁时期卜辞中常见有人名曰“师般”(甲骨文的“?”不从“币”,只有左边的部分),陈梦家说:“武丁卜辞的师般,乃武丁当时之人,董作宾以为即甘盘,是很可能的。”[1]胡厚宣说:“师盘疑即《书?君?》‘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之甘盘,旧籍所称为殷代六贤臣之一。《书》伪《说命》‘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汉书?古今人表》甘盘,师古曰:‘武丁师也’。以其为武丁之师,故又称师盘也。”[2]赵诚说:“有人以为卜辞之师般即《尚书》之甘盘,般即盘毫无问题,师何以成了甘,很难解释,只好存以待考。”[3]所以甘盘是确有其人。
“师”在三代时是“三公”(师、保、傅)之一,地位很高,《汉书?贾谊传》载贾谊解释“三公”中的“师”说:“师,道之教训”,所以古有武丁学于甘盘、学先王之道等说法,实际上“师”在三代时是武职,周初文王、武王以吕尚(望)为“师”,吕尚就是一位领兵打仗的军事家。从卜辞来看,殷商时代的官职文武没有严格的界限,所有的官员几乎都可以参与征伐战争,可以说是文武不分,而尤以武为尚。卜辞中有“贞:呼师般伐贡”(《前》6.58.4),还有“贞呼师般祭于夫”(《后上》11.16),可见师般也是祀、戎两项国家大事都参与的,武丁根着他学习的可能也是排兵布阵的军事知识,后来武丁即位后不断对内外用兵并获胜,大概就得益于此。
甘盘死于武丁时期,武丁时期的卜辞里有“贞:今般死”的记载(《佚》525),是占卜甘盘死亡之事也。
二、?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
《说命下》:“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孔传:“既学而中废业,?居田野、河洲也。其父欲使高宗知民之艰苦,故使居民间。”《正义》:“于时盖未为太子,殷道虽质,不可既为太子,更得与民杂居。”
武丁自己说自己过去曾?于荒野,并且在河居住过,后来又从河到了亳,要知道当时他的父亲商王敛(小乙)还是居住在殷的大邑商,武丁不会无缘无故地逃到荒野,又到了河和亳,肯定是有什么变故。《正义》的推断十分正确,当时他应该已经成年,还不是太子,说明太子另有他人,我们看看卜辞,武丁至少有七个兄弟(兄甲、兄丁、兄戊、兄己、兄庚、兄辛、兄癸,武丁时期的卜辞中还有“多兄”、“多介兄”的名称),都是在武丁之前死了,武丁向他们致祭,我们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必是为了王位的问题发生了很严重的内乱,所以他才逃走的,期间经了很长时间才回到大邑商继承了王位,这里面一定有一段很曲折的经历。
他所宅居的“河”,我认为不是河洲,而应该是一个城邑,就是河邑,卜辞里就有“在云奠河邑”(《金》728)之语便是明证,这个河邑可能就是河伯冯夷的故国的都邑,河是在虞夏时代的一个著名方国。
有学者认为武丁曾经徙都到亳,根据的就是“自河徂亳”这句话,但笔者认为这是武丁在即位之前的事情,并不是他当了商王之后又迁都到亳,“?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是说武丁即位前颠沛流离的过程,也就是周公说的“旧劳于外”。
三、亮阴三年不言
《书?无逸》载周公说:“(武丁)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惟其不言,言乃雍。”孔传:“武丁起其即王位,则小乙死,乃有信,默三年不言,言肖行者。”谅阴又作“亮阴”或“谅?”就是说武丁“亮阴,三年不言”是为了给父亲小乙守孝,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郭沫若说:
“健康的人要‘三年不言’,那实在是办不到的事,但在某种病态上是有这个现象的。这种病态,在近代的医学上称之为‘不言症’(Aphasie),为例并不希罕。据我看来,殷高宗实在是害了这种毛病的。所谓‘谅阴’或‘谅?’大约就是这种病症的古名。阴同?是假借为?,口不能言谓之?,?与?同从音声,阴与?同在侵部……亮和谅,虽然不好强解,大约也就是明确、真正的意思吧。那是说高宗的哑,并不是假装的。”[4]
他在写完这一段之后又加了个“追记”说:
“殷高宗曾患不言症,不辞中已有直接证明。武丁时卜辞每多‘今夕王言’或‘今夕王乃言’之卜,往时不明其意者,今已涣然冰释。”[5]
卜辞中武丁时的卜辞记武丁曾“疾言”(《前》5203和《录》904),胡厚宣认为“疾言者,发音嘶嗄,咽喉之病也。”[6]郭沫若的解释是相当正确的。
“亮阴”或“谅?”当读为“罹?”,亮、谅与罹是同来母双声、阳歌通转迭韵,实一声之转。《说文》:“?,不能言也。”意为罹患了?哑之疾,就是卜辞中的“疾言”。所以说武丁是为了他父亲的“三年之丧”,纯粹是后人的误解或讹说。
四、任用傅说
武丁任用傅说的故事许多典籍里都有记载,《尚书?说命上》、《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比较详细,
《墨子?尚贤中》:“昔者傅说居北海,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史记?殷本纪》:“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大概是说武丁做了个梦,梦见了上帝要赐给他一个贤人,武丁就叫人根据梦中所见画了个图形然后满天下去找,最后在傅岩这个地方的一个版筑工地上找到一个叫说的囚犯,就把他任命为相,结果天下大治,屈原在《离骚》也感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这个故事被古人当作武丁不拘一格任用贤才的典型事例来讲,傅说在古代也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庄子?大宗师》里还说“傅说得之(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成了一个得道的高人。
但是就这样一个大名鼎鼎而且地位显赫的人物,在卜辞中竟然没有,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尚书》的《说命》里的“说”就是指傅说,字又作“兑”,甲骨文里有“兑”字,一般用作“锐”,急速的意思,都不是人名,所以卜辞中不见有傅说。
可是关于傅说这颗星的解释实在让人吃惊,《唐开元占经》卷六十八引《春秋元命苞》曰:“傅说,盖女巫也,主王后之内,祭祀以祈子孙,广求胤嗣。”又引《黄帝占》曰:“傅说星,主后宫,祈神明,保子孙,文章祝说以求福庆。”九十六《云气犯列宿占》也说:“赤气入傅说,巫祝之官受戮。”这些天文的说法都是取自人间的历史,他们说傅说是女巫,而且主后宫,主“祭祀以祈子孙,广求胤嗣”,还代表巫祝之官,根据这个说法,很怀疑傅说的“傅”本来应该是“妇”(二字双声音近),即妇说,说他“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恐怕是后人的附会。
妇说应该是武丁的诸妇之一,而且地位很显赫,应该是地位很高的人物,她不仅主于后宫,而且主祭祀??诸妇主祭祀是她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说她是“女巫”也很合乎事实。不过根据学者们的统计,武丁六十四名诸妇中没有叫“妇说”或“妇兑”的,这也很奇怪。和“说”音近的妇名是有,如妇鼠、妇多、妇妥、妇?等,这里面地位最显赫的是妇鼠,关于她的卜辞比较多,赵诚说:“从卜辞来看,商王和妇鼠的关系相当亲密,使人感到他们好像是亲生姊妹。”[7]但也不能确定傅说就是妇鼠。
应该注意的是武丁任命傅说做“相”,殷商时代的“相”这个官职似乎是叫做“小臣”。小臣这个官名虽然带个“小”,实际上地位很高。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商汤的相伊尹,《墨子?尚贤中》:“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书?汤誓序》也说“伊尹相汤伐桀”,但是《叔夷钟铭》里却说:“隙隙成唐,有严在帝所,敷受天命,剪伐夏嗣,败厥灵师,伊小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这里面称伊尹为“小臣”,《墨子?尚贤下》说“汤有小臣”,就直接用“小臣”代替伊尹之名了,“小臣”实际上就是伊尹的官职“相”,所以赵诚说:“卜辞无大臣,只有小臣……商代的小臣,有的地位很高,仅次于王,近似于后代之大臣。”[8]而在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武丁的诸妇里唯一一个当过“小臣”的就是妇妥(卜辞写作“帚妥”,见《合集》21793),卜辞里称之为“小臣妥”(《粹》1275),同时,“妥”和“说”或“兑”音近(旁纽双声、歌月对转),卜辞里曾占卜“小臣冥(娩)嘉”(《南坊》5.46),因为我们目前知道的武丁时期担任“小臣”一职的女性只有妇妥,所以这个分娩的小臣极有可能就是妇妥。
妇妥为武丁之小臣,就像伊尹为汤之小臣,都是后来所说的“相”,与傅说为武丁之相的说法很吻合。后来的傅岩或傅险,可能是妇妥的封地,在今天山西平陆的东面。
五、太子孝己
武丁有个太子叫孝己(有的书上做孝巳,误),据说是以孝闻名,《尸子》说:“孝己一夕五起,视衣之厚薄,枕之高卑,爱其亲也。”《帝王世纪》也说“初,高宗有贤子孝巳,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而死,天下哀之。”《书?高宗肜日》里说有祖己,他训于王,祖庚、祖甲时期的卜辞里有“兄己”,陈梦家说“兄己当指武丁子孝己,于廪、康称父己或小王父己,武乙以后称且(祖)己。”[9]由此我们知道孝己、祖己就是武丁之诸子之一,但是没有即位,“己”是他死后后人所追加给他得庙号,并不是他的名字。关于这个问题,王国维曾有一段论述说:
“卜辞又有一条云:‘癸酉卜,行贞:王宾父丁,岁,三牛;及兄己一牛,兄庚一牛,亡尤。’考殷诸帝中,凡丁之子,无名己与庚者,惟武丁之子有孝己,有祖庚,则此辞乃祖甲所卜,父丁谓武丁,兄己、兄庚谓孝己、祖庚也。兄庚后称祖庚,则兄己后亦必称祖己。殷人祀其先祖,无论兄弟嫡庶与已立未立,名礼皆同,是孝己得称祖己无疑。孝己之名,见于《荀子?性恶》、《大略》二篇、《庄子?外物篇》、《战国》秦、燕二策、《汉书?古今人表》,皆无事实,而《人表》列之于祖己之后、祖伊之前,自以为高宗时人,《世说新语?言语篇》陈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注引《帝王世纪》云:‘殷高宗武丁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家语?弟子解》亦云:‘高宗以后妻之言杀孝己’,其言必有所本。又古训杀为放,非必诛死之谓,则经之祖己,自必其人。顾经言祖己训于王,如王为高宗,则以子训父,于辞为不顺;若释为祖己戒祖庚,则如伊尹训大甲,于事无嫌。盖孝己既放,废不得立,祖庚之世,知其无罪而还之。”[10]
1991年秋,社会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安阳殷墟范围内的花园庄村东100余米处发现一坑甲骨,编号为91花东H3,这个坑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有字甲骨共计579片,里面有个“子”主持祭祀,如有条卜辞说“甲午岁祖甲?一,子祝。在?”。杨升南研究后认为“此‘子’在商王朝中是仅次于时王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进一步论述说:
“在武丁朝中,和实力都仅次于时王武丁地位的有力人物(或集团),只有武丁的储君太子才有可能。卧塌之下,岂容他人酣睡。不是时王武丁的太子,在王都内那能容许如此强大的异己政治势力集团存在?武丁的太子,据古记载名为‘孝己’,在第二期甲骨卜辞中称为‘兄己’(《合集》22609、23187等),在第三期卜辞中称为‘父己’(《合集》27003、27013等),在第四期以后的卜辞和‘周祭谱’中称为‘祖己’(《合集》35863、35867、35870等)的。孝己以‘孝’闻名而不为父所爱。《荀子•性恶》:‘天下非私曾骞、孝己而外众人也。然而曾骞、孝己独厚于孝之名而全于孝之实者何也?以纂于礼义故也。’又《荀子•大略》‘虞舜孝己,孝而亲不爱。’杨?注云:‘孝己,殷高宗之太子。’孝己至孝之说,见于先秦典籍的还有《庄子•外物》、《吕氏春秋•必己》、《战国策•秦策》及《燕策》等。这位太子在武丁卜辞中就被称为‘小王’,如卜辞:‘癸未卜…侑小王’(《合集》5029);‘□□卜凡小王’(《合集》5030),‘侑’、‘凡’皆祭名,是祭祀‘小王’。从其被祭祀知,在武丁时‘小王’已死。知此‘小王’为武丁太子孝己者,是由于在第三期卜辞中有‘小王父己’(《合集》28278)这样的连称。‘小王’这一称呼,当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拥有,所以在他主持的卜辞中作占辞,仿照王卜辞中的‘王占曰’用语而用‘子占曰’,以显示其仅次于时王的政治地位。孝己死于其父武丁之前,未能即位为正式的商王。据今本《竹书纪年》载,孝己死于武丁中期:‘(武丁)二十五年,王子孝己卒于野。’武丁在位59年。孝己的早死,后世文献记载说是武丁‘惑后妻之言’被放逐而死。《文选•长笛赋》注引《帝王世纪》(《太平御览》83引同):‘初,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 武丁是否‘惑后妻之言’,将太子孝己放逐而至死,难于究明。但从H3甲骨卜辞中有祭‘母戊’的卜辞看,这位庙号为‘戊’的‘母’,有可能就是孝己的生母。此人当是武丁三个法定配偶之一的‘妣戊’,也即是商时最大的青铜器、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大鼎的受祭者(从用105头牛祭祀妣庚看,此“子”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为其生母铸造特大祭器)。”[11]并认为孝己是在他母亲妇?(司母戊)死后,由于失宠被“放之而死”。
卜辞记载武丁有一大群儿子,可是孝己到底是诸子中的哪一个?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是卜辞中载武丁有个儿子叫做“子渔”,关于他的卜辞相当多,他几乎参与王室的所有活动:祭祀、征伐、田猎等,甚为活跃,王宇信《试论子渔其人》一文对他的事迹考订甚详,认为“他在武丁时代曾参与政治活动并死于武丁之世”[12],因此王迎认为:“子渔之名和妇好一起常见于宾组卜辞,显系宫廷重要人物。卜辞记录了子渔参与对直系先王的祭祀,如祖乙,祖丁,和父乙。这三王均为大宗之王,标志着子渔在商王朝宗教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组卜辞记载‘子渔登于大示’,大示即大宗,说明子渔出自大宗无疑,他有可能就是武丁太子,周祭中死于登基之前的孝己。”[13]
另一个就是子弓,实际上,根据武丁时期的卜辞里的记载,太子不是子渔,而是子弓,有卜辞说:“贞:御子弓大子,小宰,十月。”(《前》4.16.6)“子弓大子”就是“子弓太子”,胡厚宣先生说:“子弓者,武丁之子,辞言‘子弓大子’,则大子即指子弓,而其义实为太子长子,或即继武丁为王之祖庚。”[14]
笔者比较倾向于子弓的说法,一是卜辞里有明文,二是根据《高宗肜日》,祖己到了祖庚的时代还活着,可是子渔却是死于武丁时代。虽然子渔在卜辞中很活跃,地位也很高,但是没有直接证据说他是太子,只是推测。子弓在武丁时期的官职是“司工”,就是后来的司空,卜辞里说“壬辰卜,贞:?弓令司工”(《合集》5628),“?弓令司工”就是“令弓司工”的意思,司工在商代是分管手的官职,地位应该是很高的。
根据这些学者的论述和研究,我们大概可以知道武丁之太子孝己(祖己)就是子弓,是武丁三个法定配偶之一的司母戊妇?所生。他因为被放逐而没有即位,但他的地位很高,仅次于商王武丁,所以被尊称为“小王”,并且一直活到了祖庚时代。
六、高宗肜日
《书?高宗肜日》:“高宗肜日,越有?雉。”《书序》说:“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正义》:“高宗祭其太祖成汤于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耳而?鸣。其臣祖己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修德政。”
卜辞中“肜日”作“彡日”,周代叫做“绎祭”,王国维专门写过一篇《高宗肜日说》,认为:
“肜日者,祭名,云高宗肜日者,高宗庙之绎祭也。以殷墟卜辞证之,如云‘丙申卜,贞:王宾大丁,肜日,亡尤。’‘甲申卜,贞:王宾大甲,肜日,亡尤。’‘丁未卜,贞:王宾武丁,肜日,亡尤。’凡云贞王宾某甲、某乙某祭者,不下百条,辞中某甲、某乙,皆谓所祭之人而非主祭之人,此经言‘高宗肜日’,不得释为高宗祭成汤之确证……则高宗肜日为祖庚祭高宗之庙,而非高宗祭成汤无疑。”[15]
简言之,“高宗肜日”实际上就是卜辞“王宾武丁(高宗)肜日”的简略,是武丁死后他的子孙向他致祭,用的是“肜日”的祭祀方法,王国维认为就是祖庚祭武丁,向祖庚训戒的就是没有即位的太子孝己。
那么,关于这个“?雉”的故事也不是发生在武丁之时,而是发生在祖庚之时,大概古人认为祭祀的时候出现“?雉升鼎”是很不吉利的事情,《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曾经做了一大段分析:“刘向以为雉?鸣者,雄也,以赤色为主,于《易》离为雉,雉南方,近赤祥也。刘歆以为羽虫之孽,《易》有鼎卦,鼎,宗庙之器。主器奉宗庙者,长子也。野鸟自外来,入为宗庙器主,是继嗣将易也。一曰:鼎三足,三公象,而以耳行,野鸟居鼎耳,小人将居公位,败宗庙之祀。野木生朝,野鸟入庙,败亡之异也。”不管刘氏父子分析得有没有道理,殷人的确不把这个当作一件好事,所以祖庚的哥哥祖己才对他做了一番训戒。
七、伐克鬼方
武丁伐鬼方的事情最早见于《周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弗用。”《集解》引虞翻曰:“高宗,殷王武丁。”《正义》:“高宗者,殷王武丁之号也。”《通志》卷三上:“鬼方恃固而扰诸夏,武丁伐之,三年乃克,自是内外无患。”今本《竹书纪年》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三十四年师克鬼方。”
顾颉刚说:“到高宗时,伐鬼方至三年之久而后克之,可称是古代的大规模的战争,所以作爻辞的人用为成功的象征。”[16]可是就这么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武丁事情的卜辞中竟然没有记载。卜辞中有“鬼方”这个方国,但是没有伐鬼方的记录,反而占卜鬼方“受佑”,如“癸亥贞:旬庚午鬼方受佑……”(《乙》403),说明鬼方是大商的友好方国,并不是敌国。很疑心《周易》里说的高宗伐的鬼方应该是贡方,贡方是商代西北最强大的敌人,危害最烈,和大商发生的战争最多,但是古书中却没有记载,鬼方不是大商的敌国却说高宗伐了它三年(“三”应该是很多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实实在在的三年),与卜辞不合。
八,奋伐荆楚
《诗?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序》说:“殷武,祀高宗也。”《正义》:“《殷武》诗者,祀高宗之乐歌也。高宗前世,殷道中衰,宫室不修,荆楚背叛,高宗有德,中兴殷道,伐荆楚,修宫室。既崩之后,子孙美之,诗人追述其功而歌此诗也。”古学者一般都认为这首诗里的“殷武”就是殷王武丁(高宗),今本《竹书纪年》于武丁三十二年书“伐鬼方,次于荆”,于三十四年书“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顾颉刚说:
“这是它混合了《周易》的‘三年克之’和《商颂?殷武》的‘挞彼殷武,奋伐荆楚,……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的话而杜撰出来的。《商颂》,《三家诗》皆谓正考父作于宋襄公之世。(《史记?宋世家》云:‘襄公之时,修仁行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陈乔枞谓此《鲁诗》说,《齐》《韩》二家并同。)魏源《诗古微》说:‘《殷武》,美襄公之父桓公会齐伐楚也。高宗无伐荆楚事;其克鬼方,乃西戎,非南蛮。’此说甚是。”[17]
也就是说,古所谓殷高宗武丁伐荆楚的事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殷武》里说的“殷武”是指宋桓公(名?说)而不是武丁。宋是殷人之后,所以他们自己也一直称“殷”。
还有就是卜辞中有个巴方,武丁曾经亲自和??去征伐过,也让自己的王后妇好和??去征伐过,许多人据此认为武丁征伐过西南的巴国。其实卜辞中的那个“巴方”的“巴”应该释为“印”,“印”是“抑”的初文,象人手爪向下按抑之形,所以那个不是巴方。印方在什么地方,待考。郭沫若说:“殷人南方无劲敌,与周人之屡与‘南夷’构兵者适相反。盖世与周为寇雠之‘南夷’,在殷则殷之同盟也。殷亡之后,淮、徐均相继叛乱,即其证。”[18]
九、殷之大仁
《汉书?贾捐之传》载贾捐之说“武丁、成王,殷周之大仁也。”这是说武丁是殷之大仁,这个“仁”是什么呢?荀子曾经解释说“仁者爱人”(《荀子?议兵》),《春秋繁露?仁义法》也说“仁者爱人之名”。实际上整个殷商时期并不“爱人”,而是杀人如麻,特别体现在殉葬和祭祀上。
商代考古发掘关于人殉和人祭的情况是,有确切数目的是3684人,再加上几个复原和不能确定的一些数字,将近四千人;卜辞中记载的殷商时期杀人祭祀所用的人牲至少有14197人。“甲骨文里有关人祭的卜辞,以殷武丁时为最多,计有甲骨六百七十三片,卜辞一千零六条,祭用九千零二十一人,另有五百三十条未记人数。一次用人最多的时五百个奴仆。”[19]??笔者认为这里面的统计有可商之处,比如里面有用“羌”祭祀的,学界普遍认为是用羌人,也是人牲,但笔者认为这个“羌”当从郭沫若之说释为“苟”,即“狗”之初文[20],用狗作为牺牲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是人牲。卜辞里有“苟×人”的说法,“苟”是用牲之法,郭沫若以为读若“辜”,据《周礼?大宗伯》郑注就是“磔”,即把牺牲割裂剖开来祭祀。
人殉和人牲的主要来源就是战俘和奴隶,武丁时期战争特别多,征伐的方国部族仅见于卜辞的就有80多个,实际的数目可能还要多,所以他的俘虏一定也很多,人殉和人牲用得也多。殷商时代的贵族对于战俘和奴隶得看法是他们只是和牛羊犬马一样的牲畜,是贵族们的财产之一,并不是真正的人,所以可以任意的驱使、买卖和屠杀。
但是这不能怪武丁残忍,因为整个殷商时期人们的观念就是这样的,他们用人殉葬和祭祀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迷信鬼神,认为活人死后,转化为鬼。鬼神世界跟现实世界一样,现世界里活着的奴隶主贵族,死后便成为鬼世界里的奴隶主贵族。在商人眼里,鬼神比活人更有威力。活人解决不了的疑难和祸福,诸如人的生死病疾,天的阴晴冷暖,战争的胜败,田猎的吉凶等等。都要通过占卜请示祖先,祈求祖先给予启示和保佑。所以,商人崇拜祖先,重视祭祀。活着的奴隶主贵族役使着成群的奴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出於孝心,他们也体贴到自己的祖先需要奴隶侍奉,于是屠杀奴隶送往鬼神世界供祖先享用的事便发生了。
另外,商代的以农业为主,因为当时生产力很低下,农业生产受大自然影响很大,所以对于大自然的崇拜是普遍的。山川江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都被神化了。祭祀大自然的诸位神灵,商人也时常要屠杀奴隶,祭祀大自然的神灵屠杀奴隶的数量也是很大的。商人迷信鬼神,这是他们大批杀死奴隶用以祭祀的主观原因[21]。
商代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奴隶,但是胡厚宣先生认为商代并不是奴隶社会,可以参看他的《殷非奴隶社会论》一文[22]。
十、致寿百年
武丁在位近60年,他的寿命必定很长,这个问题在上篇里已经有所论述。《汉书?杜钦传》说:“高宗遭?雉之戒,饬己正事,享百年之寿,”《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也说武丁是“致百年之寿”,还有更甚的,《论衡?气寿篇》说:“高宗享国百年,周穆王享国百年,并未享国之时,皆出百三十、四十岁矣。”王充认为高宗当了一百年的王,显然不符合事实,他把高宗活了百年误为享国百年了,还是以《汉书》的记载说“享百年之寿”为确当,《帝王世纪》也说武丁“享国五十有九年,年百岁。”可能武丁真的活了100岁,所以他的许多后妃、兄弟、子女、王公大臣都死在他在世的时候。
有人认为武丁活了100岁的说法不可信,但从卜辞来看,他的王后妇?、妇好、妣癸和重要的妃子妇鼠、他的重要大臣师般、雀、?等都死于他在世之时,他的儿子也至少有三位先于他而死。武丁时期的卜辞里祭祀了7位兄,说明武丁至少有同父的兄弟八人,有七个已经先他而死。从卜辞的这些迹象来看,武丁的确是活得寿命很长,即使是不到100岁,至少也得90岁以上了。
武丁为什么能活这么长时间?首先这和遗传的因素有关,他的父亲小乙就很长寿,古书上记载盘庚在位28年,小辛在位21年,共计49年,小乙是盘庚和小辛的弟弟,则小乙即位的时候至少得有50岁以上了,他仍然做了20多年商王(今本《竹书纪年》说是10年),可见小乙的寿命很长。
其次是武丁经常亲自料理国政,并参与征伐,领兵打仗,武丁时期的卜辞常见“王伐某方”,就是武丁亲自领兵去征伐方国;或者是“王从某大臣伐某方”,是他跟随臣子出征,他甚至和妇好一起伐巴方(印方)。从卜辞上看,武丁在位的五十九年里,几乎一直在用兵打仗,他可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马上皇帝”,打仗是很艰苦的事情,也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和体魄。从这两方面来看,武丁活了100岁也应该是可信的。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卜辞里关于田猎的卜辞很多,本来田猎也是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好方法,郭沫若也说过“殷王好田猎,屡有连日从事田游之事”[23],但是武丁时期的卜辞里关于田猎的卜辞较少(最多的是帝乙时期的),由此可见他忙于国事,无暇顾及这种开心娱乐的活动。武丁时期关于出游的卜辞不少,那似乎是武丁在“省方”,和为了玩乐的田游不同,周公说他“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书?无逸》),看来是事实。
总之,商王武丁可算是古代帝王中的典型人物和代表人物,他英明果敢,武功盖世(这个“武功”是指他动用武力征伐之功),靖绥四方,使濒临崩溃的大商又重新振兴起来,并达到了一个殷商时期的鼎盛阶段,使殷商在他之后又延续了146年。同时他多妻、多子、多寿,这都是被后人推崇备至的“模范皇帝”乾隆无法相比的。今本《竹书纪年》中有一段对武丁进行了评价,说:
“王,殷之大仁也,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礼废而复起,庙号高宗。”
……………………………………………………………………
[1]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 第366页 中华书局1988年1月
[2] 胡厚宣《释死》《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上,第513页 河北出版社2002年11月
[3]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第40页 中华书局1988年1月
[4] 郭沫若《驳说儒》 见《郭沫若全集》编1 第439页 人民出版社1982年
[5] 同上 第441页
[6] 胡厚宣《殷人疾病考》 载《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 第310页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7]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 第54页
[8]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第59页
[9]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455页 中华书局1988年1月
[10]王国维《高宗肜日说》 《观堂集林》卷一 第28-30页 中华书局1959年6月
[11](杨升南《殷墟花东H3卜辞“子”的主人是武丁太子孝己》 殷商文化学会2004年会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yshwhxh/119.html),
[12]中国甲骨库 http://www.cn-oracle.cn/public.php?vol=24&book=070&j=2&pre=1
[13][美国]王迎《安阳墓地制度与命妇关系的个例研究》中国殷商文化学会2004年会论文 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yshwhxh/187.html
[14]胡厚宣《殷代婚姻家庭宗法生育制度考》 见《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 第128页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年11月
[15]王国维《高宗肜日说》 见《观堂集林》卷一 第28-30页 中华书局1959年6月
[16]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第207页 见《顾颉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
[17]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第208页 《顾颉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
[18]《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卜辞通纂》 第454页 出版社1983年6月
[19]以上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 第149-167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20]郭沫若在许多地方都论述了那个被学界释为“羌”的字应该是“苟”(原字不从口),即“狗”之初文,见《卜辞通纂》第282-283页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 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申论苟甲》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 第349-359页 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金文?考?汤盘孔鼎之扬?》 第84页;《金文?考??苟钟铭考释》第353页和第407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等。
[21]以上参考?天??《商朝为什么大批杀死奴隶用以祭祀》
http://bbs.xunlun.cn/t36038_10.htm
[22]见见《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 第134-152页。
[23]《卜辞通纂》第540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98638.html
相关阅读:夏朝的灭亡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因何灭亡的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姜子牙是什么神?揭秘真实的姜子牙!
商朝历史上最后帝王辛与商灭亡原因
太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