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哀将》
作者:胡博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简介:1946年6月26日,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起初,国民党统帅部乐观地认为三个月内就能结束战事。但经过两年鏖战,国民党军队不仅没能消灭共产党军队,反在全国各大战场上接连败北。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连载内容]
张际鹏早年跟随程潜,后归入中央军,抗日战争中晋升为第14军军长。然战场得意的他却被为之效忠的党国编余,上演了一出“哭陵”大戏!
第14军的历史不算短,比如早期的赣军赖世璜、湘军陈嘉佑,都做过这个军的军长。可能因为都是杂牌,战斗力都不怎么的,而且还老被李宗仁的新桂系盯着,就像看见块肥肉一样地直流口水。到了1931年6月,这个军的番号给了卫立煌,于是14军从杂牌变成了中央军。抗战期间,这个军的一半时间都在山西和日军周旋,前面提到过在洛阳血战的张世光94师,就曾经在这个军的编成内。总的来说,从抗战到内战这段时期内,14军的表现中规中矩,既无重大战绩,也没有什么污点。而14军的历任军长呢,除了头两任卫立煌和李默庵之外,也大都不为世人所知。这回要介绍的张际鹏,即属此列。言归正传,下面有请本文的主角张际鹏登场。
张际鹏,字云辉,湖南醴陵人,生于1904年。同著名将领陈明仁一样,张际鹏起初是程潜开办的军政部讲武学堂的学生。后来这个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编为第6队,这才使张际鹏有了黄埔一期的学籍。毕业后的张际鹏,先是跟着原来的校长程潜混,后来程潜垮台了,便归了中央军的队伍。在经历过围剿红军的历次战役之后,张际鹏成为第83师的247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际鹏的部队在14军编成内调到山西抗击日军的侵略。
也就是在那里,他度过了漫长的三年游击战,并逐步晋升为第85师少将师长、第14军中将军长。自从张际鹏当上了14军军长后,这个军就总被上级部门拆散使用,好在当时也没什么大的战斗,除了日思夜想地盼着自己的部队归建外,张际鹏也就不说什么了。
一转眼到了1944年,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一号作战,身在一战区的张际鹏自然义不容辞地投入了所在战区的战斗之列。使他郁闷的是,这回14军又被拆散了,他的94师被配属在洛阳归15军指挥,本人则带着83师和85师编入刘戡兵团。要说在整个4月的豫中战场上,国军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惨”和“溃”。张际鹏的14军自然也难以避免这样的丢人状况,好在他并没有气馁。重整旗鼓的张际鹏指挥所部在伊川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此战摧毁日军战车五辆,击毙日军百余,一扫上月之耻。不过豫中会战后的14军也基本上被打残了,张际鹏本人也被调到专门用来“聊天喝茶”的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受训”去了。
张际鹏不会想到,他为之效忠的“党国”竟然在抗战胜利之后将他编余了。要知道,在法币贬值一跌千里的当时,张际鹏依靠手里这些少得可怜的退役金,根本无法维持生计。为了改善生活状况,始终以“忍”字为生存原则的张际鹏爆发了。张际鹏和那些相同遭遇的编余将官一起筹划去中山陵祭灵,希望能以这次行动引起当局的重视。作为筹备小组的五名成员之一,张际鹏与另四名成员 蔡忠笏、钟焕全、俞遇期、汤燕生一起写出了祭文,并在编余将官中挑选了60名年纪相对较小的“难友”,由他们携带武器组成“先锋队”,以保证行动的顺利实施。
1947年7月6日上午九时正,600多名少将以上军官身着黄呢军服,领佩将官标识,手举国民党党旗或国旗,在“先锋队”的护卫下,分成三个大队,正步走上中山陵。600多名将领排成方阵去祭陵,这个架势可把守陵的卫兵给吓坏了,他们一面请示上级一面急忙关闭大门,拒绝放行。“先锋队”这时候发挥了功效,他们有的拿着手枪,有的提着冲锋枪,当即对卫兵展开“攻势”。这些上了年纪的将军,身手矫健地将卫兵缴了械,并且冲破了大门,顺利地保卫着三个将官大队登陵而上。
祭陵队伍由原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丁德隆主祭,张际鹏与贺光谦、张君嵩、李模、谢远灏、钟焕全等一期同学站立头排为陪祭。600余名将官随后按照期别、年岁依次排列,在丁德隆宣读完祭文后,全体静默三分钟,随后鱼贯进入灵堂瞻仰先总理。事情发展到这里,倒也算圆满。不料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因无钱治病而去世的将领家属在陪祭时失声痛哭起来。这一行为刺痛了那些被迫退役的将军们,他们为了“党国”出生入死,到头来却落得这么一个悲惨境地,实在不公。于是,一场庄严肃穆的祭奠活动,转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哭陵!张际鹏等人傻了,他们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而当时局面也已经失控,他们根本无法恢复秩序。干脆,他也哭吧。反正事情已经发生了,当局该怎么办他就怎么办吧。
事情的结果是,张际鹏没有受到处罚。国民党当局在舆论的压力下,宣布将编余军官全部重新安置,他们有的转为警察,有的安置到国防部挂名部员,有的送入将官班“喝茶”,还有的接受战地视察官的培训,张际鹏就这样成了战地视察组的一名组长,其经济来源至少是稳定了。
1949年1月,张际鹏在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李默庵的举荐下,再次当上了第14军军长。原来的14军由于在淮海战场覆没,张际鹏便以该军残部为基础在常德搭起了军部的架子。早在张际鹏服务于14军的时候,李默庵就是他的顶头上司 第14军军长。李默庵这次举荐,一方面是扶持自己的老同学,另一方面也可借机利用李、张之间的关系多掌握一点兵权,以便争夺湖南的实际掌控权。李默庵的算盘是不错,可当时的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却只对曾在四平立功但被撤职的原71军军长陈明仁青睐有加。于是李默庵的希望落空了,而接管部队的陈明仁虽然剥夺了张际鹏的兵权,但看在当年同是讲武学堂同学的份儿上,把他调为第1兵团副司令官,另派从71军出来的老人 傅正模来当军长。8月4日,第1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张际鹏的名字,被列在了长沙起义通电上面。
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笔者,为什么不写起义,而只说是列名呢?原来,张际鹏并不打算起义,甚至可以说当他的名字被列上起义通电时,他自己还被蒙在鼓里呢。反应过来的张际鹏这才知道,自己被“裹挟”了。两天后,张际鹏得知自己的老同学兼老长官李默庵跑香港去了,于是他也找了一个机会追随李默庵而去。
由于走得匆忙,加上自己本来就没什么家底,抵达香港的张际鹏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他的孩子甚至连书都读不起。而李默庵也是经济有限,无能为力。两年后,已经连三餐都不能保证的张际鹏终于向台湾当局伸出了求助之手。可能是当年长沙起义后张际鹏没有回到部队的缘故,他的求助被拒绝了。这时候的张际鹏真是后悔啊,不管是起义或者归队,任何一个选择都能吃上饭,现在倒好,落得两头不讨好。无奈之下,他只得托人给自己的一期老同学袁守谦写了求助信,袁倒是很念旧情,加上当时他是台湾的“国防部”次长,于是在袁的帮助下,张际鹏终于在1955年6月举家踏上了台湾的土地。十五年后,也就是1970年,张际鹏在台湾去世。
12月1日天亮,“北极熊团”残部在我连日打击之下终于不支,在40余架飞机和10余辆坦克掩护下,开始沿公路向南拼死突围。240团7连 5班长隋春暖的脚趾在入朝时因冻伤已烂掉了两只。为了不“泄密”,他悄悄地用布裹好脚一直隐瞒着。这次追击战中,他忍着剧痛率领全班迂回9.5公里,切断了敌人的退路,为全歼逃敌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右臂又负了伤,仍勇猛地跳上汽车与敌肉搏。他一人就毙敌10余名,俘敌5名,缴枪5枝。战后,他所率领的5 班荣获“新兴里战斗模范班”称号,他自己也被志愿军总部荣记特等功。 当日黄昏,一股残敌企图越过冰封雪盖的长津湖逃走,结果冰面塌落全部冻溺而死。天黑以后,另有约400人的一股残敌,乘数十辆汽车、坦克逃至一洼地时,被我242团截住消灭。至此,“北极熊团”3191人全部被我歼灭,无一逃脱。
我第239团3营通讯班长张积庆,在打扫战场时捡到一块一平方米左右的蓝布,其形状和装饰很像一面旗子,与我军常用红色布料做旗帜的习惯不一致,因而他对其并未留意,而是把它当作包袱皮用了。营长毕庶阳听说后,即去查看,发现这块包袱皮原来是敌人的军旗。毕营长把它作为战利品上缴。现在这面旗子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文物,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398396.html
相关阅读:三十五个真实的中国历史
大汉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国叫嚣
重温血浆经济和艾滋病的混乱时代
王熙凤操办的两场葬礼 竟是她人生的高点与末路
选人用人须经得住倒查